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课本第57页练习四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来说一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计算练习
120-40170-90160-80140-70
指名口算,并说说口算过程。
2.完成练习四第1题。
口算
100-90
70+60
140-60
570-500
130-90
60+300
160-80
30+80
420-20
1)同桌互指算一算。
2)开火车说答案。
3.完成第2题。
1)师出示题目。
问:左边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右边三题呢?
你能猜一猜它们的差会有什么特点吗?
2)生独立计算。
3)指名汇报。
4)说一说:在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互说后汇报。
5)师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差就越小;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小,差就越小。
4.完成第3题。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36-153545-437851-359
2)生自己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3)核对答案。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第4题。
1)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这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3)同桌互说后汇报。
4)你会计算吗?请写在书上。指名板演。
5)核对答案,订正。
2.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指名学生完整的口述题意。
理解再增加22人,就和河西村人数同样多。
3)这样的题目你会做了吗?四人小组讨论后汇报。
4)生自己完成。
5)汇报,对答案。
6)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解答问题时,要先找出与问题有联系的条件,与问题无关的条件不要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三课时(教材第6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初步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能正确判断镜子里的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对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能够辨别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小老鼠在照镜子的动画:
师:昨天,小老鼠到蓝猫家做客,它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你们想知道吗?一起看看吧!
播放完动画后。
师:我看到有很多小朋友在笑,你们笑什么呢?
当学生回答出其实小老鼠是在照镜子但它自己不知道后,教师追问:小老鼠它自己都不知道,你们怎么知道呀?
当学生回答出小老鼠和镜子里的是一模一样的,它跳镜子里的它也在跳等等。
2、揭示课题:
师:真不错!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小老鼠在干什么呀?
教师说明:像照镜子这种现象也叫对称。(板书课题:对称)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对称的知识。
[设计意图:这段动画片是将教材中小朋友照镜子的情境进行了加工润色,课一开始,同学们马上就被有趣的动画片给吸引住了,课件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小老鼠照镜子时的神态和动作,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动画片中展现无遗。其实,这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的一段剪影。数学学习继而从这个现实、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情境开始了。]
二、探究体验
1、感受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①把小男孩照镜子的主题图贴到黑板。
师:小朋友们瞧,这幅图中也有一面镜子哦!
师:对!也有一面镜子。是不是也有对称呢?仔细观察镜子外面和镜子里面,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大家把自己的发现小声地和同桌说说。
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当学生说出看到了暖水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的暖水瓶在哪呀?镜里呢?它们是什么颜色的?然后教师指出:你发现了镜子外面有一个红色的暖水瓶,镜子里面也有一个红色的暖水瓶。
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完整地说出来。
小结:小朋友们刚才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镜子外的和镜中的像一模一样。这就是一种对称现象。
②把倒影主题图贴到黑板。
师: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真强,我们再来看。岸上有树,那里也有树。你还看到什么?
教师用你的小眼睛真亮,谁观察得更仔细一些等鼓励性语言引导学生说出水面上有三只天鹅,水里也有三只天鹅......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现象也是对称吗?可这里没有镜子啊!
学生指出因为有水,师:真爱动脑筋,再仔细看看湖面是怎样的?对了,平静的湖面像是一面平放着的大镜子。
师:像这样的对称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像岸上有一座红房子,水里的我们就叫倒影。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美丽的倒影吧!(课件演示,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两幅主题图,初步直观地理解镜面对称现象,感受生活中的镜面对称。在欣赏一幅幅蕴藏着镜面对称现象的美景时,同学们不由得发出了一阵阵赞叹声,在欣赏对称美的同时,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2、实践应用,照镜子:
1)、拼整图形
师:这些景色美吗?
师:是啊,对称在生活中不仅很常见,而且还很美哦!
出示习题中的三幅图:
师:这三幅图其实也很美,不过它们都只画了......?学生指出只画了一半后。师:对,全部都只有半幅,你能猜出是什么吗?(指着青蛙图)
学生说出青蛙后老师问:刚才那位同学猜是青蛙,你们同意吗?
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老师看到一个完整的青蛙?(生:照镜子。)
师:照镜子。好,我们来试试吧!现在同学们打开书本71页第4题,拿出小镜子,看能否照出一个完整的青蛙。
师:都看到完整的青蛙了吗?同学们真棒!刚才你们运用对称的规律,照镜子的办法,让大家终于看到了完整的青蛙图案,现在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分别看看另外两幅图。
学生照完后同桌交流,全班汇报。(第一幅是天坛图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旅游胜地可多了。天坛是咱们首都北京最大的旅游公园之一。第二幅青蛙图进行环保教育:青蛙帮我们捕捉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哦。)
学生利用小镜子独立完成71页第4题,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刚才学生进行了仔细地观察,现在通过动手操作,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让学生直观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情感的发展应是教学中的一种自然体现,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全班汇报时把德育渗透其中,让学生积淀着人文、科学素养。]
2)、看镜子写数字(课件显示数字)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这些是什么?(数字)对,这些都是从镜子里看到的数字。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运用今天学的知识,把这些数字还原,然后填在方格里。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所用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是运用镜面对称的原理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把原来的物体还原,巩固了镜面对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3、真实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1)师:刚才同学们真能干,用照镜子的办法把这些数字还原了,看来镜子可真神奇哟!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面大镜子。想不想上来照一照?怎么照呢?
2)师示范照镜子:
师:让老师想想。唔!有了,如果我来照镜子的话,我想做一个小袋鼠向上跳的动作。(板书: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当我向上跳时,镜子里的我会怎么样?
学生说出也向上跳。师追问:是这样吗?我来试试看。师到镜子前做动作。
师:同学们,你们猜对了,镜子里的我确实也是向上跳。
3)师:如果让你来照大镜子,你最想做一个什么动作呢?把你的想的动作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生互相说动作。
4)学生相继上来照镜子。
根据学生的动作教学上下、前后、左右位置镜外的人跟镜中的有什么变化,并依动作板书(上下、前后、左右)
[设计意图:镜面对称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一环节变静为动,让学生真实感知镜面对称。为此创设了一个照大镜子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一起来观察,镜外的人和镜中的像位置有哪些变化。]
4、游戏活动,强化感知: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动脑筋发现了新知识。我们用刚收获的新知识玩玩照镜子游戏好不好?
①向学生提出游戏要求:一个当镜外的人,一个当镜中的像。
②首先老师与全班一起玩。(老师当镜子外的人,全部小朋友当镜中的像,当老师说所做的动作时,学生也要说自己的动作。)
③师:刚才同学们玩得真不错,现在你们想同桌一起玩吗?
接着同桌一起玩游戏。
④互相评价小伙伴。师:同学们,刚才的游戏好玩吗?如果认为你的同桌表现得不错,请摸摸他的小脑袋。
[设计意图:老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同投入到这一照镜子游戏中,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全体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动作,既巩固了镜面对称的性质,又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做中思,让学生的体验丰满起来。]
5、实践再应用:独立完成课本习题
*师:刚才同学们玩得可高兴了。可小精灵聪聪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用学到的知识帮聪聪解决难题吗?
*课件出示:71页第5题。
*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师:同学们都做完了吗?谁想说说。你选的是哪个?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了对称现象。同学们你们玩得高兴吗?学得开心吗?
[全课反思:本课通过拼整图形、照大镜子、互照镜子游戏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我们真实地看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方位交流的心灵碰撞的过程;我们真实地听到学生们有条有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对自己及同伴真诚的评价;我们真实地感受到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其育人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板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P74-P75,实践活动:赶场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买卖、调查、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
2、结合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伴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几样东西。(可以是玩具、食品等)
教学过程:
一、师谈话引入:
小朋友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一同去买过东西吗?(买过)
今天有几个小朋友正好去赶场,你们想去看看吗?(想去)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二、探索新知,感受买卖过程,
1、请小朋友打开数学书P74,看一看,这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他们去菜场卖东西。
2、他们卖了些什么东西,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些物品他们准备卖多少钱一千克?
3、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师再指名说一说。(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题)
4、师:如果卖2斤白菜多少钱?
卖3斤鱼多少钱呢?
卖4斤鸡要用多少钱?
5斤鸡蛋多少钱?
5、学生再独立解决提出的这些数学问题。
6、师:这些小朋友把带去的东西都卖完了,他们非常高兴,于是来到了文具店,想买些学习用品。
7、看图请你们帮助他们,想一想,他们可以买到哪些学习用具。
8、在小组里说一说,再这名在全班交流。
三、亲身体验买卖过程
学生把从家里拿来的东西,分成4个小组进行买卖。师边巡视边指导。
四、课堂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要买卖东西,就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学好了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许多多的生活问题。
五、课后记:
四、测量长度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毫米
2、回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4、结合生活实际,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探究除法计算方法的活动,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怎样计算除法。
教学难点: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回顾旧知
二、自主探索
三、试一试
四、想一想
五、练一练
六、游戏活动
七、延伸拓展
1、出示口算题卡片
234465
345645
264635
254331
说一说怎样计算乘法的?
2、背1~6的口诀
3、对口令
1、创设情景(出示挂图)
下课了,操场上热闹起来,看操场一角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交流。
交流得出:10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分成几组?(出示题)
2列式?指名说一说。
探索方法
你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分成几组?同桌讨论。
交流想法得出:
(1)可以借助摆学具
(2)每次减2,连续减去5次,正好减完。
(3)想()个2是10,5个2是10又是怎样知道的?`
(4)想乘法。
从这些方法看,你认为怎样算的又对又快?
得出:想乘法口诀方便或乘法。
1、出示:123
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求商,比一比谁快?
2、84=想:()四得八,商是()。123=想:三()十二,商是()。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说一说想的方法,同时指名板演。
1、()2=43()=9()4=4
42=93=44=
二()得四三()得九()四得四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乘法中()的乘数是怎样想的?除法又是怎样想的?
2、学生在独立完成P13第2题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想法?
得出:做除法也可以想乘法,这三题有联系。
3、看一道乘法算式,能说出有关的两道除法算式吗?老师出示乘法算式,学生除法算式。
同桌活动:一人说乘法,另一人说两道除法算式。
1、出示卡片练,说口诀。
2、同桌悄悄练(小黑板)
3、听算抢答。
1、转风车。(开火车的形式)
2、找朋友。
我们小队有多少人?请你设计一个游戏,要求人人参与,你准备怎样设计?
交流情况,课间活动。
课后感受
由于声上学期学过6以内的乘法口诀,所以教学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大多数学生都是想乘法算除法的,当然还是应该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授课日期9月11日
教案(序号10)
课题
口诀求商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9月6日
教学目标
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高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练习卷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口算训练
二、解决问题
三、观察与思考
四、游戏。
五、小结。
1、找联系
64=56=35=
246=305=153=
244=306=155=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一组三题有什么联系?
1、视算(出示小黑板)
共四行,第一行指名算,并说一说怎样算的?第二、三行同桌悄悄的算。第四行齐算。
2、听算
老师说题,学生口答。
3、抢答:出示卡片
口算比赛
1、出示P13第4题图(一):你看到什么?西红柿娃娃要我们怎样做?学生在书上列式计算。
然后指明交流:为什么用除法?84=2是什么意思?
2、出示P13第4题图(二):你有知道什么?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为什么用除法?
计算它们用了哪句口诀?
3、示P14第6题仔细看一看,同桌说一说你看到什么?要求什么?然后全班交流。
请小朋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说一说每个算式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68109
23245233
请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规律?在书上填写。然后集体评定。
六瓣花盛开算对一题,就会盛开一瓣花。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感受
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应该加强,个别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不够.
授课日期9月12日
教案(序号11)
课题
练习二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9月6日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乘法口诀求商,加深体会乘除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计算,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除法。
教学难点:收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求商训练
二、综合练习
三、解决问题
1、出示小黑板(三行)
指名说一说怎样求商?然后同桌悄悄算。
2、卡片口算:开火车。
3、填表
被除数
18
12
30
20
24
15
12
除数
3
6
5
5
4
5
3
商
什么是商?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评价。
1、比一比
31426355
31426355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一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交流得出:要看清运算符号,用哪句口诀?
1、看口诀,说算式
出示:二六十二能写出哪道算式?同桌说一句口诀,另一个同学说算式。
2、游戏
小蚂蚁找家。
3、比大小
完成P16第6题,同学自己评定。
5、赛一赛:P16第7题在书上完成,然后同桌对改。
1、出示P15第4题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把刚才的完整的说一说。
(出示题)大家齐读。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大家齐读。
2出示P15第5题
学生看图,同桌说一说看懂了什么?然后交流,说一说图意。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怎样想的?
开放思维
你能填出几道算式?
6=12==5
学生自己尝试,交流方法?还有不同的填法?
课后感受
在学习习惯方面应该加强.
授课日期9月15日
教案(序号12)
课题
练习二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9月6日
教学目标
能熟练地计算除法,在情景中能灵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基础训练
二、解决问题(一)
三、解决问题(二)
四、开放题。
五、小结
1、出示卡片训练。指名说怎样算的?
2、同桌悄悄算。
3、听算。
1、出示P16第9题图:先看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同桌交流。
出示:15盆花,平均排成3行,每行有多少盆?
15盆花,平均排成5行,每行有多少盆?
请同学们列式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讨论:摆的行数越多,每行的盆数有什么变化?
得出:摆的行数越多,每行的盆数会越少。
2出示P17第10题图:先看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自己说一说,然后交流。
出示:12个南瓜,女同学每次抬2个,共抬多少次?
12个南瓜,男同学每次抬3个,共抬多少次?
讨论:你知道谁抬的次数少?为什么?
请列式解答,同桌说一说怎样想的?
3、小结:这两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出示P17第11题图说一说每一种物品的价钱。
2、再出示
(1)小明买了2包糖,一共用去多少元?
(2)12元钱可以买几包方便面?如果买饼干呢?买蛋糕?
(3)小芳用18元买3包薯片,每包薯片多少元?
学生逐道完成,说一说怎样想的?
同桌讨论:(1)为什么用乘法?(2)(3)用除法?
3、你还可以题什么问题,跟同桌说一说。交流然后解答。
出示表格
行数
2
3
每行个数
1、12个圆片摆成2行,每行几个?摆成3行呢?
2、还可以摆成几行,每行是几个?
3、仔细观察表,你能想到什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感受
有些学生由于对生活的理解不够,所以在这些题目方面有些困难.今后在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方面要加强练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使学生知道观察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
提问:故事中的三个盲人,为什么对大象得不同的结论呢?
教师说明:三个盲人由于他们摸的地方不同,所以得到了三个不同的结论。今天我们要学会观察物体。出示课题:观察物体
二、新课。
1、教师出示一个魔方或不同颜色的正方体或长方体。请三个同学从不同位置(正、反、侧面)去观察这个物体。
提问:你最多看到几个面的颜色,你看到什么颜色的一面?要想看到其他颜色的一面,你需要怎么办?
2、出示一个准备好的动物玩具,请三个同学从正面、后面、侧面去观察,说出你看到物体的形状。
提问:在不同的位置能看到全貌吗?
教师说明:由于从不同位置同时观察同一个物,只看到物体的某一部分,它们的形状是不同的。
3、出示一个闹钟,请全班同学从正面、侧面、后面看到。
提问:在不同的位置能看到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你能说说这个同学在闹钟的哪面?一个同学没有看到分针和时针,只看到有几个旋钮,你能说说这个同学在闹钟的哪面?
4、教科书P67例1。
提问:小明、小亮和小红他们正在观察什么物体?你能说说这些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他们三人,为什么看到恐龙玩具的图形是不同的呢?
教师说明:由于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图形也不一样。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全貌呢?
教师说明:只有从不同位置去观察,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就能知道恐龙的全貌了。
三、练习。
1、分小组请同学坐到桌子的四边。
(1)观察玩具,说说都看到物体的哪部分?互相交换座位继续观察,又都看到什么?
(2)观察一摞数学书,互相说说都看到什么?
2、教科书P67:做一做,在书上连线。
3、教科书P70练习十五的第1题,连线。
4、教科书P103的第7题,连一连。
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的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什么是轴对称。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形,引出课题。
出示:蜻蜓、蝴蝶,树叶、脸谱图形。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板书课题:对称
提问:你能说说什么叫对称吗?(意思对就可以)
二、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对称?哪些是不对称图形?
△
△
△
□
()
教师说明: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是对称的。
三、剪一剪。
想一想,用你准备好的纸怎样剪才能得到对称的图形,几个人可先商量,然后再动手剪一剪,说说你怎样做就得到对称图形了。
教师说明:把纸对折一下,使两边完全重合,这样剪出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折出的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任何对称的图形都有对称轴。
请同学指出上面教师出现的对称图形,对称轴在哪儿?
四、教科书P68的做一做。
这些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他们的对称轴?
五、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我们人的身上有对称的物体吗?
教师说明:生活中的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对称给人以美感。
提问: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圆呢?折一折,画一画。
六、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P70的第3题。
讨论:怎样就能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的图形?
教师说明:要画出某线段的轴对称图形,只要画出该线段两个端点的对称点,再连起来,就是该线段的对称图形。方法是①先数对格距。②在对应的一方数好同样的格距点好点。③连起来,即成对称图形。
请同学在书上画一画。
镜面对称
教学内容教科书P69的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出示教科书P69的例3放大图或看书。
提问:水果怎么能有岸上的小房子呢?镜子里怎么会又出现一个同学和桌面上的东西呢?湖面或镜面两边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穿衣镜前的实践活动。
提问: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你在镜子前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人会怎样运动?
请同学分别到镜子前,面对镜子站好亲自体验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人怎样运动,是不是像你们刚才所说。
教师说明:请你想像一下,当你左手拿书,右手拿铅笔的样子,镜子里会是怎样拿的?
请三个同学要求到穿衣镜前试一试,观察镜子里的人是怎样拿的,说给同学听。
教师说明:当我们拿东西照镜子时,发现了左手拿的东西,在镜子里变成右手拿,右手拿的东西变成了左手。这就说明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了对换。
提问: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说说你的想法?
教师说明:这就是我们利用镜子做的对称活动,镜面反映出的东西正好和我们相反,这叫做镜面对称。
板书课题:镜面对称。
3、练一练。
教科书P71练习十五的第5题,请同学说一说,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并圈出来。(可以让学生运用想象直接判断,如果有困难,也可以拿出镜子照一照后再判断。)
二、学生动手实践。
1、拿出各自准备好的镜子,照一照书上的图或字。你从镜面上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用镜子照一照纸上的钟表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事先印好的钟表图形。)
教师说明:通过同学们用镜子照着书上的图、钟表的图和字,你们发现镜面上的力学和字都是反方向的。
3、教科书P71智慧狗给我们带来的思考题。
提问:题里给的数字和时间都是哪里的数字和时间?
提问:从前面我们做的实践活动,知道镜子里的数字和时间都是什么样的?(反方向的)
请你看镜子写出真正的数字和时间。
最后,教师带领同学运用两次镜子像能还原的道理,帮同学们验证一下,也就是拿出一面镜子对着教科书照一下,镜子里出现的就是真正的数字和时间。
4、发现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提问:镜面对称现象在我们周围你发现过吗?有哪些?
教师说明:镜面对称现象在我们身边有许多。镜面对称反映出的物体的形象与方向都是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