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2024读后感推荐 《17个分身》读书心得精选一篇”,敬请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這本書講述一名心理醫生如何幫助卡倫,一位因為童年受到殘酷虐待的女士,而產生17個完全不同的獨立的人格,融合為一體的治療過程。有幾個有趣的觀點:
人格各自有不同形象,想法,興趣和能力。受藥物影響的程度都不一樣,彷彿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新的人格存在是因為某些目的和需求而生。人格自身能懂得如何融合一體。多個一個人格可以同時使用身體,只要他們互相不排斥對方。各人格擁有的記憶都是不一樣的。他們可以選擇分享或不分享記憶。
作者用第一身角度敍述整個治療過程,讓我彷彿真的參與其中。此書讓我感受到心理醫生在治療病人過程的難處,例如:病人需付醫生診金,但令病人對醫生的信任容易產生質疑,以為醫生視治療為生財的工具;醫生的主觀情緒會容易影響病人的治療;醫生需要大量愛心和的耐性,才可陪伴病人走過治療過程;醫生需吸收由病人帶來的負能量,但又要盡可能不影響自己的生活等。當中也透露了作為醫生的無奈,就是病人離開診所後,即使有藥物治療和醫生的關愛,他都可以一去不返。醫生能否救助病人,主要取決也是病人的意志和家人朋友的支持,醫生可以做的更多只有陪伴。
我難以想像有一個孩子,由出生開始一直無間斷受到不同形式的虐待,我看的時候,有些情節也不敢細閱,愈看愈心酸,以為只會出現在虛構小說的情節,沒想到是真人真事的情境!幸好,卡倫有不同人格和貝爾醫生幫助她,才可以過渡痛苦的童年,但也花了40多年的時間才可醫治自己,也即是說,40多年後,才有能力選擇做真正的自己!
我相信每個人的成長環境當中,心靈上,總會累積了大大小小的傷痕,或許沒有卡倫這樣的嚴重,但無形間影響著我們往後的生活。我們不一定需要看醫生,但只少要懂得愛自己,才可以慢慢變做更好的自己。
小编推荐
2024读书心得推荐 《嫌疑人X的献身》读后感精选一篇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2024读书心得推荐 《嫌疑人X的献身》读后感精选一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些许帮助。
今天我向大家分享一本书的读后感,是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这本书曾经掀起一股热潮,一股热议,当然,咱们可能没有关注,关注这本书的基本上是一些年轻人,虽然这本书也获得了大奖,但是对于咱们单位的人,咱们生活的重心是工作、生活,可能没有精力去关注这样的一本书。
我是偶然看到这本书的,看完了内心有一些震撼。并不是这本书文笔多么精妙,本质上说,这本书写的很简单,文笔也不雕琢,但是他刻画的人物,引起了我的思考。故事非常简单,讲一个很聪明的人,名叫石神,长大后成了一个高中的数学老师,被社会折磨的成为了一个非常普通,甚至平庸的人,平庸到他想死。于是他就去死,只差一点他就死了,当时遇到了邻居的拜访,他见到邻居后,就决定不死了,他内心有一团火,默默的燃烧。生而自卑的他,不敢表达,只能默默守护。终于邻居遇到了麻烦,他出手帮助,帮助的心安理得,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不惜触犯法律,小说的结尾,石神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一切真相大白,让读者动容。
我在想: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石神的影子,不论你曾经在学生时代多么优秀、意气风发,走进社会的熔炉,你都需要重新锻造,大部分人都庸庸碌碌,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当然,这里所说的抱负,是学生时代的,学生时代,老师鼓励我们,总是科学家、社会精英,为社会做贡献很大的那一类人,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做不到,但是我们的内心虽然有失落,大部分人是感受不到的,因为我们生活的安逸。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被爱、安全,没有作为又何妨?可石神与我们不同,他是小说的主人公,需要有主角光环,他的行为就尖锐一些。他一直生活在没有人疼爱的环境里,如同一段枯木、一块冰砖,所以,当他看到花岗靖子母女,单方面的爱恋也可以毁了他,或者说,鼓舞他。
被生活毁了的石神,因为美好的靖子母女,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从此,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守护她们的幸福。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守护神,相信在座的各位都能感受,当我们被人守护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幸福,请诸位珍视自己的幸福。谢谢大家!
2024读书心得推荐 《两个小八路》读后感精选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2024读书心得推荐 《两个小八路》读后感精选”,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当读完《两个小八路》这本书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被文中感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头脑里不断地呈现着孙大兴、武建华、赵团长、王班长等八路军英勇抗日的情景。
文中的主人公孙大兴和武建华是一对好朋友,当孙大兴的父亲牺牲后,孙大兴立志要为父亲报仇。他们一齐烧了敌人抢去的粮食、炸掉了鬼子刚修起来的炮楼、机警地混进城为八路军取回了子弹……
当我看到孙大兴在送情报时负伤被俘,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看到孙大兴为了团队在凶残的敌人面前也坚贞不屈时,我真为他感到担忧;最终当他把敌人骗进八路军的伏击圈,自我英勇牺牲时,我心顿时像针刺般疼痛。他这种不畏艰险,舍己救国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今日,我们幸福欢乐的生活着,但这种幸福欢乐的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好好珍惜,并认真学习,用知识武装国家,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繁荣更强大。
2024读书心得推荐 身份读后感之二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2024读书心得推荐 身份读后感之二”,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读起来总有种支离破碎之感,但是在这些碎片之中,却又有意料之外的强大内在联系。在小说《身份》的开篇中,主人公尚塔尔谈到了一个叫做《杳无踪迹》的节目,“这是电视上惟一能让她心动的节目,内容真实而凄惨,仿佛一种来自这个世界之外东西的介入,迫使电视节目放弃了它的平庸性。”如果你只读到第一节,一定会觉得不理解,不懂什么是“世界之外的介入”,如果你读到第二节,估计会更加迷惑,因为故事突然跳转到另一个维度,不再提到这个节目。但是米兰·昆德拉的魅力就在于,继续读下去,继续读下去,读完,就会发现,作者已经在故事本身中说明了“世界之外的介入”,那些看似混乱的片段,其实都是他用来说明的工具。读完他的小说,你会忘记主角的名字,你会忘记故事的情节——或者说从一开始就难以叙述清楚,但你绝对会对他透过故事所表现的主旨印象深刻。
故事的开头,尚塔尔在等待让-马克的到来,让-马克在来见尚塔尔的路上。在他们俩会面前,尚塔尔突然发现“男人们不再回头看我了”,而让-马克却在海滩上将一个陌生女人认作了尚塔尔,“将自己心上人的模样跟另一个人混淆起来”。故事的开始,矛盾就已经出现了。
尚塔尔曾经有个儿子,可惜儿子在五岁的时候便夭折了,之后,她的大姑子和丈夫都对她说,再要一个孩子吧,那样才会忘却,“孩子:一个尚无生活历程的生命,一个一旦有替代就被抹去的影子。但她不想忘却她的儿子。她要捍卫他不可替代的个体性。她与将来为敌,捍卫着一个过去”。后来,她遇到了让-马克,“一个活生生地代表了其他生活的男人”,一个将她从原先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的工具。她离婚了,她买了自己的房子,和心爱的男人一起住进去。她好像真的逃离了原先的生活。
让-马克曾经有个朋友F,F背叛了他,于是他们结束了友谊,但是让-马克却感到结束友谊似乎是他一直以来所期待的,他并不感到难过,他好像是个漠凉的人。可在他发现自己常将心爱的女人和其他人混淆时,我想他是害怕的。无疑,他是爱尚塔尔的,可他怎么会认不出这个在他心里“无人可以与之比拟的人”呢?他害怕了,他发现有时候的尚塔尔变得令他很陌生,和他心中的那个她不太像,他真的爱她吗?他害怕发现自己不爱她,又或者,他爱的到底是谁呢?那个在沙滩上奔跑着哭着喊着心爱人名字的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哭?还是其实只是自我感动?他爱的是尚塔尔还是那个爱着尚塔尔的自己?
另一边,自从尚塔尔感到“男人们不再回头看我”后,她好像真的变了,变得衰老,变得有些陌生。“她想成为一种玫瑰香,一种四处扩散的香味,四处去征服。她希望就这样穿透所有男人,并通过男人,去拥抱整个世界”,她渴望艳遇,可有时候,她又厌恶艳遇,她厌恶两瓣湿润的嘴唇与唾液交织,却又渴望群交,人总是复杂的。让-马克在知道了她的心事后,为了逆转尚塔尔令他陌生的改变,他装做一个陌生男子给尚塔尔写一些露骨的信,说自己是个偷窥者。尚塔尔看到后不适却又期待,又焕发了活力,她还把所有的信都藏在胸罩内。而让-马克对此嫉妒却又满足,他嫉妒她这样对待陌生男子,却又满足于她又变得开心。
而当最终,在尚塔尔排除了一个又一个假想的偷窥对象后,终于发现原来是让-马克在给她写那些露骨的信。她感到羞愤,想到让-马克看过她藏在胸罩下的信,认为他想利用一个陌生男子的身份让她主动背叛他来达到他想要摆脱她的目的。终于,作者借由大姑子的突然到来,彻底点燃了这场矛盾。
尚塔尔受够了自己的隐私被侵犯,受够了每日被窥探,大姑子的到来唤起了她在那段婚姻中毫无隐私的集体大家庭生活,这加剧了她对现下生活的无法忍受:让-马克偷翻她的衣柜了——围巾的折叠乱了,他看了她藏在胸罩下的信,他偷窥着她。尚塔尔受够了:“这个房子是我的,没有任何人可以打开我的衣柜,在我隐私的东西中翻来翻去。没有任何人,听见没有:没有任何人。”包括大姑子,包括让-马克。
尚塔尔对让-马克隐晦地摊牌说自己要去伦敦——这正是偷窥者在信中所提到的自己要去的地方。
“你去哪里?”他问道。
“去伦敦。”
“什么?去伦敦?为什么去伦敦?”
她十分镇定地说:“你很明白为什么去伦敦。”
让-马克脸红了。
她重复说:“你非常清楚,是不是?”她看着他的脸。对她来说是多大的胜利呀,她看到这一回是他在脸红!
他的脸颊在发烧,说道:“不,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去伦敦。”
她尽情地看着他脸红。
“我们在伦敦有个研讨会,”她说,“我是昨天晚上才知道的。你明白,我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想告诉你。”
尚塔尔走了,让-马克也明白了自己该离开她了。他留下房子的钥匙关上门走出了公寓——尽管他无处可去。这边,尚塔尔也只是随兴地走着,走到一个公共汽车站,随意坐上了一辆车没想到终点站便是去伦敦列车的起点,这一切好像是命运。她坐上了去伦敦的列车。另一边,让-马克却开始后悔留下钥匙了,他想,也许尚塔尔是在邀请他去伦敦。在某种力量的牵引下,他也前往了伦敦。
奇怪的是,尚塔尔在车站大厅看到了自己的同事们——可她当初说什么研讨会只是个托词,现在居然真的发生了。或许,梦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车间里,尚塔尔看着车窗外飞快倒退的景物,“感到自己正在远离她的大姑子,远离让-马克,远离所有的监视,远离粘乎乎地贴着她、压着她的生活”。开篇中出现过的那个词突然出现在她的脑海里——杳无踪迹,她变得有些高兴。她一边微笑着看着车厢里同事们谈话,一边想着下车后躲到电话亭里摆脱他们。
而下车后,尚塔尔确实这么做了。她躲在电话亭里,让-马克看到了她,却始终无法穿过人群触碰到她,最终,他又弄丢了她。
当他发现一栋房子,里面或许是一群上流社会的人搞节庆,可突然他感到或许尚塔尔就在里面,就在里面要群交。妒忌瞬间袭击了他,他跑向了那栋房子。
而尚塔尔在哪呢?似乎就在那栋房子里,她赤身,兴奋、恶心、厌恶最终变成了恐惧,她想逃离这个房子,却发现有人把门都钉死了。当危险感笼罩着她时,她突然想起了车站里那个想要飞奔向她的身影,她记不清他的脸,只知道那是爱她的男人,渐渐她甚至记不起自己的名字了,恐惧袭击了她,她发出含糊不清的啊啊声。
“尚塔尔!尚塔尔!尚塔尔!”
他用双臂抱住她那被叫喊声震动的身躯。
“醒醒!这不是真的!”
她在他的怀中发抖,他又跟她说了好几遍,这不是真的。
她跟着他重复:“不,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然后,慢慢地,慢慢地,她安静了下来。
故事差不多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我好像已经能预见他们未来的发展了:尚塔尔不再想当玫瑰香,而是满足于让-马克的爱,而让-马克也坚定了自己对尚塔尔的爱。
关于F,作者借他的存在阐述了朋友与回忆之间的联系,还借让-马克的早年经历提出了“世界边缘”的存在,还有尚塔尔与死去的孩子之间作者想要表现出的观点……小说不长,却让人难忘,有时候我常常觉得,米兰·昆德拉更像是一位心理学家,他透过那些人物所反映出的心理现象与他的看法往往能击中我的内心,他也从不用什么大道理去劝慰人们,而是真正代入自己到人们中,去感受去总结,去给出自己的答案。
最后附上小说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一段话:
我们惟一的自由是在苦涩与快乐之间选择,既然我们的命运就是一切的毫无意义,那就不能作为一种污点带着它,而是要因之而快乐。
[推荐读后感] 只有一个地球读书心得精选一篇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小编帮大家整理了[推荐读后感] 只有一个地球读书心得精选一篇”,欢迎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为您带来帮助。
今天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文章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地球是独一无二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据科学家证实,现时还未发现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颗行星,这足以证明地球的珍贵,但是此时人类还未从在地球身上谋取巨额财富的美梦中觉醒。地球是多么的可爱和美丽;它有冷热宜人的气候;有大气层的保护;有人类使用的各种资源……但是这些优点并没有引起人类对它健康的重视,更有甚者把地球的慷慨大方看作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当我读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物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这个自然段时,感受至深,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环保意识却下降了。人们建造的工厂向四周围排放大量的废气,使空气受到污染,工厂排放出的污水,流到河里,河水受到了污染,鱼虾无法生存;人们还滥砍滥伐森林,使原来树林茂密的青山变得光秃秃的,下大雨时,水土大量流失,造成大塌方,给人们的生命造成威胁;人们乱扔垃圾,在河里,公路边等随处可见红色、白色、的塑料袋,果皮、废纸,日复一日,这些垃圾没人清理,堆积成山,发出一阵又一阵臭味,人走过时都要捂着鼻子;水资源遭到大量浪费,工业、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高度紧张……可谁又想到我们的母亲——地球的感受呢?她给予了我们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可人类并没有好好珍惜,反而肆意破坏,口头上人人都说“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可又有多少人做了呢?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片蓝天,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生存的家园,不要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不要让地球上最后一片绿叶是我们的食物!保护地球,人人有责;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2024读后感推荐 好书读书心得精选一篇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读后感推荐 好书读书心得精选一篇”,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一本好书,就等于交了一个好朋友。我最近也读了一本好书——《成长的天空》。
我在这本书的“陶治心性”栏目中读到了一篇文章:
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不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感恩的三条理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不停埋怨的人,“倒霉,笔记本忘带了”“天哪我的手机被小偷偷走了”“真不幸,刚才摔了一跤”……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永远没有快乐,开心的事被抛在了脑后,不顺心的事却总是念念不忘。每时每刻,他们都有许多不开心的事,把自己弄得很烦燥,把别人也弄得很不安。
其实,我们不必抱怨这些小事情,因为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事情是无力改变的,有些事情是无法预测的。能补救的则需要尽力去挽回,无法转变的只好坦然接受,最重要的是,学会感恩,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做好当前应该做的事情。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感恩只是一种用歌唱的方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当爱成为一种鞭策,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我们真诚地感谢他人,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2024读书心得推荐 《童年》读后感精选一篇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2024读书心得推荐 《童年》读后感精选一篇”,敬请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今天我读完了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童年》。这本书讲的是小主人公阿廖沙小时候经历的事情。他三岁的时候爸爸就死了,所以他跟妈妈会姥爷家生活。他姥爷脾气非常暴躁,经常打阿廖沙和其他人。在家里,姥爷和两个舅舅经常为了家产争吵不休,只有姥姥非常善良宽容。就在这样困苦和不快乐的环境下,阿廖沙过完了自己的童年。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阿廖沙和姥姥。虽然阿廖沙有些淘气,有时也恶作剧,但是他是一个善良而且正直的孩子,他爱读书、能帮助穷人,也能对生活乐观。姥姥非常慈爱温和,很疼爱阿廖沙,经常给他讲故事。姥姥每天早上都会祈祷,希望家人幸福,而且她对其他人都非常宽容。我就讨厌的就是姥爷,他脾气暴躁,经常打人。非常小气,每日都为自己的利益打算。他还特别自私自利,最后把姥姥都赶出家门。
看完了这本书,我的心情很难过。我很同情阿廖沙,我不能想象他能在这么艰难痛苦的环境中生活,并且还那么坚强。比起他,我现在的生活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所以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尽自己所能去帮助穷人和需要帮助的人!
2024读后感推荐 零下一度读书心得精选一篇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24读后感推荐 零下一度读书心得精选一篇”,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可以收藏!
闻韩寒这个名字,他算是文坛的后起之秀吧。他的作品之前我没看过,但听说他在青年一代中的影响却不可小视。前不久去新华书店看到韩寒的《零下一度》就顺便买了回来。
看他的这本文集,我确实亲眼见识了韩寒独特的魅力,知道韩寒为什么如此受青年一代的欢迎与亲睐了。在中国文坛只怕难得再找得出这么个韩寒,尤其在当今的文坛与当今人文缺失的社会。
韩寒的作品大胆、幽默、深刻、尖锐、辛辣、真诚、率直,当然,不可否认的,其文也确实有些过于偏激和不成熟之感,在此就不多说了,自己去看。
《零下一度》中印象很深的是韩寒的《只说一点点》、《眼中》,其次就是最后的代编者话刘如溪的《韩寒三思》。本来呢,从题目四字的字面意思看刘如溪是苦口婆心地劝韩寒三思,但是到了最后却来这么一句:韩寒三思,与韩寒情况类似的同学三思,以韩寒为榜样的同学更要三思。似乎是点睛之笔,升华一下思想高度和文学意义嘛。说实话,我不是什么韩寒,我是我自己,也不曾有什么与韩寒情况类似,我与自己情况类似,更没有以韩寒为什么榜样,我以自己为榜样(不过需要一提:我绝不崇拜韩寒,但我欣赏韩寒),只是觉得此文中有些话说得牵强了。
比如,那个什么关于韩寒说学数学只要学到初二的,人家不是说了嘛,那只是对他自己而言,他有说:如果你将来想去设计个把火箭玩玩,就别信他那一套。这就对了嘛,那一套是他的,拜托,人家的,告诉我谁叫你去抢的?再说了那韩寒说的话又不是真理,亦不是圣旨,你当放个屁,大可以不听、大可以不信、大可以不闻。其实说这些本来就是多余,不能因为韩寒是文坛的名人了,创造了韩寒现象就把他的一个观点拿出来小题大作。试问,如果是大街上一个乞丐说数学只要学到小学毕业,或者他饿得难受心情不爽干脆就说地球人都不要学数学,谁会理他吗?扫街的大妈?叫他滚远点!环保工人?别破环市容!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没人学数学自然有人学数学,至少韩寒《眼中》那些人的拥护者肯定会拼了老命的学数学学微积分,气死你韩寒!韩寒觉得大多数人学了微积分一辈子用不上几次,那么,肯定有这么个人认为学中国古典文学赶不上新时代潮流。中国拥有一个数理化三科总分不及格亮七门红灯的韩寒,那么,中国必定拥有一个把他吊着打往死里打都不肯学一句语文的人才。我想劝慰刘如溪先生,倒不如多发发功夫去劝劝那些誓死不学文学的同学三思,为他们去无比担忧吧。
话又说回来,无论《韩寒三思》再牵强那一套也是刘如溪先生的,我无权评论,所以也不能老扯着这个话题不放,仅仅关于数学到底该学多还是学少,这是个多么稚气的话题,根本不成问题,看罢全书却看到书中有多处提起,这么多人凑热闹,我也只是稚气些过来凑凑热闹发表一下自己的一套愚见罢了。不!是读后感读了《零下一度》:有此韩寒,文坛有幸!
其实说到这些担忧啊那些热闹什么的,突然觉得令人担忧的其实更是现今中国的文坛,因为中国文坛太过于平静,太过于低迷,没有热闹,没有激情。
不过,亦如他的《零下一度》,韩寒势必会惊起一湖涟漪一滩鸥鹭,令锈腐的文坛焕发几许光辉充满几许生机。
还有,如果你没打算凑热闹,也千万别信我以上这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