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经典版)”,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单地说,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是对‘对话’的一个基本定位。”
——第五讲《教学关系之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话、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甚至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或者“审问”,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之所以说很多课堂上的对话不是真正的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训话”,首先是因为一些课堂对话的开展并不是基于平等的对话,而正如余文森教授强调的:“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它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原则。
而在实际教学中,对话的开展却常常违背对话的最基本的原则——平等,不平等的表现之一是对话双方关于对话的话题所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等。学生也许用某种方式预习过课文,但其阅历和所掌握的资料的欠缺使他们能够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与之相反,我们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方式轻易地获得比学生多几倍的资料。因此,当我们和学生共同开始一次课堂对话时,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的不平等显而易见。我们在明显占优心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很难与学生开展真正平等的对话,教师在这种对话过程中显得很强势,拥有强势话语权。因此又造成了对话过程中的第二次不平等:我们会在一些看来平等的对话的形式的掩盖之下,见缝插针地进行“训话”,以显示自己的博学、权威、所掌握的资料的之丰富之充实;我们会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然后抖开一个又一个的包袱,在学生的赞叹声、新奇而饱含敬佩的目光中体会到所谓的“满足”和“成就”。这样的过程,我们能称之为“对话”吗?存在真正的对话吗?设想一下,如果每一次课堂对话开展之前,我们能和学生做到真正的信息对等——或者和学生分享同样丰富的资料信息(也许限于时间比较难以做到),或者和学生一样只拥有少量的信息(所谓裸读、裸备),那时候的课堂对话将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显示更多的平等与诚意?会不会更有生命力更真实?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花在写教案、找资料、做课件的时间也许不可胜数,但真正在“备”这一课的时间却少的可怜。真正优秀的教师,也许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经历中、在他的阅读中、在他的反思中,都渗透着一种“备课意识”。正像有人说的:教学对话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人性化,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而这种“用一生”备的课,其实是在为一节课(为每一节课)准备一个能向学生开放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作为当代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多地在一种功利的备课观念下备课,我们缺乏向学生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沟通的底气和勇气,因此很多的课堂并不存在真正平等的对话,而只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训话”和“伪对话”,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或者无效。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余文森教授强调了它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性,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各自作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和解和默契。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素养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话的这些特征和要求都决定了对话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而在语文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文本的尊重的需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的要求、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的要求,又使得语文课堂有一些必要的预设。
对话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与课堂预设的计划性和封闭之间有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很多课堂上的对话成为了一种“审问”,只不过是有了精致华美的包装而已。而面对教学预设的封闭性与对话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了解决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综合以上两点,处理教学预设和对话的开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次要充分重视反思,拓宽预设的思路,要意识到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局限,不是因为预设太多,恰恰是因为预设不够,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境。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这两点,才能为对话留出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对话在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地开展,最终达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对话的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
精选阅读
教你写读书心得: (作文)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篇一)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教你写读书心得: (作文)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篇一)》,有需要的小伙伴一定不能错过!觉得有用请收藏。
在读完余文森先生的《有效教学十讲》之后,我感触颇深,并且受益匪浅。在这本书中,余文森先生写的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他的讲解与实例相结合,清晰透彻,使我对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一些改变。
教育对于我这个刚走上一尺讲台年数不多的新教师来说,体会和感悟方面还不是很到位,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余文森教授在教育方面,尤其是有效教学方面颇有心得。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之后,我反思良久,书中的内容,他对于教育的看法让我感受到了震撼,我的心灵受到了冲击,使我产生了一段新的心灵旅程。我明白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想让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备课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简单讲,备课与不备课,认真备课与不认真备课,教学效率绝对不一样。
②有效指导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适时、适度、适当、适合、适应去指导学生,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切勿取“头”甩“尾”。
③灵活运用教法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④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⑤注重教后反思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读了这本书后,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我从这盏明灯中得到很多启迪,并受到了鼓舞,我将继续用心去体会,去感悟书中的精髓,用书中的教育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用具体的实例来启发自己,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薛璐璐)
[作品悦读]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读后感范例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品悦读]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读后感范例”,敬请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的细节是教师一种教学理念流露,是教师一种教学风格的体现,更是教师的一种教学功底的展现。它简约却不简单,往往只字却能诉千行。作为教师,更应该细心布局每一处环节,化深为浅,化复杂为简单,化枯燥为生动活泼。像打磨钻石一般,细心打磨孩子们稚嫩的闪光点,让有效和能力充分结合,衍生出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教学。
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常常感叹时光匆匆,特别是课堂内短短的40分钟。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总是营养丰富的满汉全席,但表达时的欠缺和教学经验的不丰富,让我很多时候会纠结在一些小问题上,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清晰的问题模糊化,结果词不达意,收效甚微。而《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一书正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它用简单浅显的故事、道理来告诉我们如何让理论成为现实,如何从未知转为已知,如何化深为浅,又如何化枯燥为活泼。
是的,正如此书所说:生动活泼的课堂首先源于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参与。学生具有饱满的学习热情后才会不知疲倦、不畏艰难的学习。叶澜老师曾指出:我们的认识是,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缺乏重建过程的基质。是呀,若是在教学中千方百计诱导学生说出教师自己心目中的答案难免让学生失去兴趣,想要让他们课堂上活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正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始终保持跃跃欲试的精神状态吗?生动的课堂氛围绝对不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所能形成的,学生的积极参与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观自己,在埋怨40分钟不够长的时候,我是否应该反思自己在这段时间里有多少收又有多少放呢?
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叫学生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引导学生产生自己的思考;不是要学生记住课本中的、教参上的或老师讲的思想,而是要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思想;不是要培养一个会记忆的民族,而是要培养一个会思考的名族。书中短短的一段话跃然眼前,让我为之震撼。是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过分强调继承和掌握,让孩子们唯书、唯师,不让他们越雷池一步,却又紧逼着他们创造、创新,如此闭门造车的做法,大概也只能复制出一个学习的机器吧!而《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却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当仁不让于师,唯有学生不唯己,不守旧,敢于和善于打破常规,从不断的否定自己中才能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是的,要让学生不唯己,不守旧,教师首先应该从传统的牢笼中释放出来,放手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质疑,让学生刨根问底。虽然并不是学生的所有质疑和创新都能体现其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在教师的委婉引导之下,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一番天地。
孩子就像一块未出尘土的钻石,需要我们细心打磨。而如何让钻石闪耀出迷人的光辉,归根结底一个字爱。爱是相互的信息传递,往往付出,便会收回满园的春意。教师要爱学生,才能让学生爱教师、爱学习;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科,才能让学生也喜欢自己的学科;教师要保持愉悦,学生才能从你身上嗅出快乐。赞科夫曾说:当老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回想自己,从失败到失望,从无奈到无视,那些被贯之以差生之名的孩子,其实何尝不是希望老师能多一点的关注和关爱呀!当一次次的失败来临,当一次次的调皮捣蛋现形,当一次次的劝说无果,那种被拥堵在胸口的苦涩,让我渐渐淡忘那时的执着。然而,正如书中所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每个学生都希望与教师建立密切的关系,并且得到教师的重视。是的,成功的教学需要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而不是苛责和绝望。以爱换爱,这几个简单的字不仅记在了我的脑海中,更牢牢地印在了我的心间。
关注细节,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我们往往剪断了孩子的羽翼,还要求他们能够展翅翱翔。孩子的未来不能靠我们插上翅膀,而是应该让他们自己生长出丰满的羽翼。教学中的细节,也是如此,用爱耐心放手肯定去引领孩子的未来,让孩子们如雄鹰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中尽情地放声歌唱,而我们只需执一杯香茗,微笑地抬头望着。
【热门读后感】 《二十几岁,没有十年》读后感(经典版)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热门读后感】 《二十几岁,没有十年》读后感(经典版)》,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这本书真的太好了!非常适合年轻的女孩子阅读,很励志的感觉~作者写了自己的生活,去了那么多的地方,见识了那么多的人和事,很牛。这就是大人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吧,非常羡慕。
曾经以为,烦恼只属于我等学渣之辈,那些站得高望得远的人,怎么会有这些俗世的烦恼呢?原来,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喜怒哀乐,大家并没有什么不同。
年少时,也曾梦想仗剑走天涯,也曾努力期盼上好的大学,去远的地方,去认识有趣的人和事。但年少轻狂无知,所付出的努力太少,玩乐太多,收获当然也少。后来,不出意外,上了一般的大学,获得一般的职业,曾迷茫徘徊,曾惊慌失措,也曾埋怨后悔,但这些有什么用呢?年岁渐长,渐渐醒悟,就算是普通平凡之人,人生也还是需要有一些梦想,需要不断出发,还是需要不断地努力。
有时候,你也许会觉得梦想离你很远,也会觉得人生苍白无力。但是你努力了,就会对未来有了多了一些期盼,多了一些希望不是吗?你不需要和别人比,你只用和自己较劲。如果你一直一直努力下去,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热门读后感:《十年后的礼物》读后感(经典版)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热门读后感:《十年后的礼物》读后感(经典版)”,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守诺言是为人的美德,每个人都因该有这样的品质。
读了《十年后的礼物》,音乐家爱德华·葛利格行守诺言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
就拿上次那件事来说吧,我答应表妹双休日去她家玩。可是到了双休日那天,老天不作美,竟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一看这天,心里打起了退堂鼓:真的还要去吗?雨下得这么大,等下会被淋湿的。想到这里,我就不打算去了,去书房看书了。妈妈看到时间都快到下午了,便奇怪地问:“银银,今天不是你要去表妹家吗?怎么不去了?”“妈!现在下这么大的雨,让我怎么去啊!”妈妈听完我的话,立马严厉的对我说:“答应别人的事怎么能不做到呢?你应该实现自己的诺言!”无奈之下,我只好听从母亲大人的安排。
我一直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一定要我冒着大雨去表妹家,可现在我明白了,妈妈是要我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要做言而无信的人。是啊!古人常说:“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不立。”可见信守诺言是多么重要啊!
守信是金,让我们信守诺言,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