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世界文学读后感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世界文学读后感(汇编8篇)。

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与看法。 把内心的感悟用文字娓娓道来,中学范文网编辑从大量资料中挑选出合适的制作出这篇“世界文学读后感”,请不要忘记将这篇文章加入您的收藏夹中!

世界文学读后感 篇1

历时一个多月,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本来是有很多话想要说的,突然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像是一根鱼刺卡在喉咙里,让人难受,一部好的作品不是要亲身经历过才会产生共鸣,而是即使你没经历过也像经历了那么多年的岁月一样,让人回味无穷,这本书显然做到了,不管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对心里的描述都是极其到位的,导致故事虽长却没有繁琐无聊的感觉。

故事无疑是个悲剧,主角嫁过三个男人,却没有尝过爱情的滋味,第一个因为吃醋,第二个因为钱,第三个稀里糊涂,28岁的人经历过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大小姐,要什么有什么,经过战争变得一无所有,只能靠自己的坚强的双手撑起一个家,到后来,变得比较贪财,金钱至上,到最后幡然领悟是,原来一切都已经失去了,但她内心是充满希望的,一直觉得明天就会好起来,而之前确实也如她所愿,希望最后一次,对于瑞特,她也可以如愿吧,如果最终她又得到了瑞特的爱,或许是个美好的结局吧。28岁的她,人生还有很长,变数还有很多,谁说的准呢?

玫兰妮,这个书中唯一一个完全算得上正面人物的人,善良的美德在她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传奇一般的人物,也是瑞特唯一一个打心底里佩服和尊敬的人,并称她为传奇人物,一生爱着阿希礼,并且爱着一开始并不爱着她的斯佳丽,这是一个不管怎么样都会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底线的人,也是没什么能够动摇她的原则和底线的人。然而这样一个人也因为小产最后去了,不得不说也是一个悲剧,好像这个世界所有的美好全都悄然逝去,一下子灰暗了起来。

瑞特,这个一开始看起来就有点慵懒,放荡不羁的人,有点让人讨厌,但是人物一出场就有一种感觉,肯定会与主角纠缠一生,难舍难分,他也是最爱斯佳丽的人,爱了那么多年也等了那么多年,最后娶了她,他那么了解她,可以很精准的看透别人的内心,可是为什么看不透斯佳丽是爱她的,如果他可以的话,或许结局又该不一样了,瑞特无疑是一个自由解放,思想无拘无束的代表,从不允许别人撒谎,哪怕真话在难听也无所谓,拥有着成熟男人的魅力,时而温文尔雅,时而放荡不羁,也是读者比较喜欢的人物,不过最后还是一场悲剧,等了那么多年,等到爱都消耗殆尽了,变得万念俱灰。整本书的生气也因为他的一声叹气,消失殆尽。

这是我最喜欢的三个人。

世界文学读后感 篇2

在极大的痛苦中看完了全书,好几次几乎是看不下去了。也就是看在它是名著的份上坚持看完了,用了三天时间,多少有一些收获,当然也少不了牢骚,就写几句算是个做个总结吧。

苔丝:这位小说的主人公,作者及现今其他一些人的评价自己看到了一些,但是就个人而言,并不完全赞同,先说说她的优点,比如当她母亲让她去认亲的时候,她心里还是极其不愿意的,如果她们不是穷到揭不开锅的话,我相信她是不会去求人的。在她受到德贝维尔的侵犯后,她还是比较有骨气的宁可自我毁灭也不要和他一起生活。还有她不肯去找安琪儿的父亲要钱也是有骨气的表现。在安琪儿去巴西一段时间后,她的钱花完了,但是她去最苦最累的农场,在对她极其不友好的老板手下也能忍受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些方面体现了她的好品行,也体现了她内心对独立自由的向往。这些优点放到今天看并不是所有女子都能做到的。但这并不能说她就是多么好的一个正面形象。她身上也存在着许多明显的问题,起码在我看来,有两件事她处理的极为不妥:第一,她与安琪儿交往了起码大半年,而且从订婚到结婚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些时间足够她与安琪儿坦诚自己的过去,但是她没有这么做,这个简单讲就是欺骗,因为如果如实讲了,她觉得自己可能就掉价了,安琪儿就不会和她结婚了。但无论如何欺骗总是让人难以接受了,没有人喜欢被骗。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世间之所以有谎言并不都是自私的,也许是现实太过冰冷残酷了,只能求助于谎言的掩饰了。总的来说我觉得谎言不是不能有,但是做为她和她的恋人爱的如此热烈如此不顾一切,在这种情况下,却存在如此大的谎言,这不是一个大大的讽刺吗?所谓的爱情都是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上,还有什么值得颂赞的呢?!如若只是为了生存,换一口饭吃,那谎言也算适得其所了,但是一边爱的死去活来,一边又瞒天过海,这种爱情只能让人恶心。第二,她再次和德贝维尔走到一起,和他有了同居关系,这简直糊涂透顶,如果缺钱,那就是随便嫁个人也不能和曾经的仇人同居啊,退一步讲,如果非要和这个仇人在一起,也应该答应做他的妻子啊,再退一步讲,也要等到和安琪儿解除婚约以后啊,这件事基本就是在作践自己,要糊涂到何种程度才会做出婚内和曾经强暴过自己的人同居啊,愚蠢透顶,从这件事来看那些骂她的下流话没有一句是冤枉她的。总的来说,苔丝只是一个普通的姑娘,有过人的美貌,却没有过人的智慧,她的悲剧主要是自己的父母的愚蠢及绝对的贫穷造成的,她父母在她17岁刚刚走出家门的时候,没有做好领路人的角色,相反做了悲剧推手的角色,还是就是真的太穷了,不然她也不会将自己送去虎口啊,和社会无关,和阶级无关,和宗教无关,和道德无关,甚至和她自己关系也很有限。

安琪儿:这个小说的男主角,他做的事基本还算得上一个绅士,除了一件事,就是自己也不诚实,隐瞒了自己曾经短暂的放荡生活。结婚当天坦白这不等于胁迫吗?虽然被宽恕了,但是欺骗就是欺骗。

德贝维尔:这个大反派,他就像是行走的狮子,到处寻找可吞吃的人,只求自己享乐,不管她人死活,追求自己想要得到的,不管用什么手段。但是许多人不都有这样的一面吗?他也曾寻找真理,也有过悔悟,但是很快他就又迷失了,除了身心的自我满足,他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苔丝的父母:他们为了摆脱家里的贫穷,将苔丝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他们是穷怕了吧,依仗苔丝的美貌想要攀附上层阶级,结果心太急了,加上智商欠费,把女儿推进了火坑。

最后引用易中天的话结束,反对望子成龙,反对望女成凤,反对一切成功学。做人,总结为八个字——真实、善良、健康、快乐。

世界文学读后感 篇3

“她自己就像从塔拉庄园吹过的风,直来直去,像蜿蜒流过塔拉庄园的黄浊河流,淳朴自然,她到死也理解不了那些复杂的事情。现在,她第一次碰到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少女时期的斯佳丽天真直率、无忧无虑,沉浸于施展魅力和玩弄男孩儿的情感。这时的她遇见了一个神秘的令她捉摸不透的阿希礼,他时常来塔拉庄园,却从不和别的男孩儿一样表达对她的向往。即使阿希礼津津乐道的书本音乐和诗歌,斯佳丽一个也不感兴趣,却不妨碍她对他的着迷。“正是他那神秘莫测的样子,像扇既没有钥匙也没有锁的门,才激起了她的好奇心。她弄不懂他的心思,这反而使她更爱他。”她像极了杰拉尔德,活泼耿直、桀骜不驯,而埃伦又是那么不同,温柔优雅、端庄贤淑,会不会是爸爸妈妈这样的模式让斯佳丽更受与自己不同的人吸引?

“她知道他是一种什么样的人,也从来没有信任过他,但是每次看到他骑着匹大黑马,从弯弯的林荫道绕过来时,她的心情总是会高兴起来。”斯佳丽和瑞特是那么的相同,又与众不同,戒备与自尊仿佛使他们陷入爱情的博弈。斯佳丽自己都没有察觉自己正慢慢得爱上瑞特,还一直执着于想象中的阿希礼。直到最后瑞特也崩溃了,他把斯佳丽不要的爱倾注在美蓝身上,可美蓝一走,把他的一切都带走了。当斯佳丽最后幡然醒悟,一切都已经回不去了。

“如果她真正了解过阿希礼,她就决不会爱上他;如果她真正了解过瑞特,她也就决不会失去他了。”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常常执着于爱的想象,错过了身边的真实。

整部小说最使我倾佩的是玫兰妮。她一直手握军刀守卫在斯佳丽身边,为她战斗,跟北方佬战斗,跟舆论战斗,甚至跟亲人战斗。“当斯佳丽意识到,那把曾在她与这个世界之间闪闪发光的军刀即将永远地插入刀鞘时,觉得自己的勇气和信心也在慢慢地消失。”玫兰妮了解阿希礼的懦弱与逃避,斯佳丽的自私与傲慢,却仍然全身心爱着他们,成为他们的剑,他们的盾,他们力量的源泉。

抛却情感的层面,小说里斯佳丽的奋斗过程也十分动人。乱世浮沉中,斯佳丽捍卫家园,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重建家园,用自己的勇敢和魄力开拓事业。世俗的眼光无法打垮这样坚韧的斯佳丽。文中作为过来人的瑞特对斯佳丽说过这样的话,“那么你就只能选择这条路了。但这个选择会带来一种不良的后果,正如你所要的大多数东西都会带来不良后果一样。那就是孤独。”是啊,在这个时代也是如此,当你想要变革,想要开拓,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时,你就要学会享受孤独。

最后再说一句,这一星就掉在错别字太多,阅读体验不好。

世界文学读后感 篇4

任何一场以正义为名的战争,无非是人类为满足私欲,牟利,争夺,大发战争财的手段,摧毁容易,战争中所有的文明,道德,规则都顷刻间被摧毁,战争把人性逼到了原始的角落里,弱肉强食。生存,如何生存下去,如何保证生命的延续?战后的重建充满艰辛,斯嘉丽自始至终的勇敢坚强,她的敢爱敢恨,一部分是源自她与生俱来的爱尔兰血统,更大部分的原因,是生活所迫,是战争、贫困、饥饿、苦难,使她不得不现实。

从她还是一切都唾手可得的无忧无虑飞扬跋扈的少女时代,到战火摧毁了家园,在只有强者才能生存的废墟上她发誓要重现昔日辉煌的疲于奔命。直到重新回到了金字塔尖才凄凉地回顾得失,发现没有人陪她见证最后的荣耀。一路上她丢掉了亲情,友情,爱情和信仰,一生都不懂得爱也不懂得被爱,直到最后失去只剩下她自己才若有所悟她爱和爱她的人。她的一生近乎势利自私,冷漠无情,贪慕虚荣、金钱至的个性非常鲜明、不仅是她,书中每一个人物刻画饱满又充满矛盾。每一个都是鲜活的人。

世界文学读后感 篇5

用了很久才看完整本书,是值得的,非常值得。

从斯佳丽的人生中我们可以读懂太多的道理,挽回太多的遗憾,斯佳丽的坚强是乱世中难得一见的,她凭借着狮子一样的勇敢和坚韧活了下来,让阿希礼佩服,让巴特勒折服。可是她太不够敏感了,她对于那些庸俗普通的爱恋手到擒来,可是对于真的爱情却茫然。斯佳丽就像是一个武夫,精神十足的却糊涂。

瑞特和阿希礼,斯佳丽和梅兰妮。这四个人就像是双生子,镜像生存的人物一样。并不是被爱的常常有恃无恐,而是被爱的人通常都习惯了被爱,从而不懂得所有她们TAKEFORGRANTED的爱都是别人用心血熬成送给她们的。只能说借此告诫自己,不要被偏爱到磨碎消耗了爱人的心,太伤人了,这样的付出一生只有一次,有的人一生都不会愿意这样去付出的。

非常感激遇到了这本书,因为它教会我女人要坚强没错,同时也要敏感,梅兰妮和斯佳丽仿佛注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有了梅兰妮的温柔善良就没办法像斯佳丽一样拥有狮子的斗志和野心。对我来说,斯佳丽注定是要比梅兰妮迷人的,可以说斯佳丽是我喜欢的女人的样子,但是斯佳丽太狠心了,很多问题往往等不到明天再想,很多错误不可以犯。这是这一切的尺寸太难把握了,我们身处其中,又怎么能保证做的比斯佳丽更好呢?

世界文学读后感 篇6

终于把这部爱情巨著读完了。但是斯嘉丽的身影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这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感人至深的悲壮的爱情故事。小说的四位主人公都刻画的惟妙惟肖,深入人心。斯嘉丽勇敢坚强、敢爱敢恨,活泼可爱,却又自私冷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瑞特玩世不恭、放荡不羁,却始终爱着斯嘉丽,对斯嘉丽不离不弃。阿希礼是一位优雅的绅士,善良勇敢,却又多愁善感,仿佛是为旧时代而感伤的诗人。媚兰妮身材娇小,却有这圣母一般的菩萨心肠,她一直都在爱着保护着斯嘉丽,直至生命的尽头。斯嘉丽用尽一生都在爱阿希礼,最后却发现自己的爱都是幻想,她并不了解阿希礼,她爱的人是瑞特。可是瑞特的爱已经被她消磨殆尽。正如她所说的,如果她能够了解阿希礼,她不会爱上他,如果她能够了解瑞特,也不会失去他。

然而这部书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关于斯嘉丽,虽然她爱慕虚荣,自私,贪得无厌,但是我依然爱她。斯嘉丽是多么勇敢,生活的艰难痛苦、战争与别离都无法摧残她。她爱她的庄园和家人胜过她的生命,为了保护她的庄园她不惜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为了保护他的家人,她开枪打死了一个美国士兵。母亲去世后,她幼小的肩膀上吃进了不少苦头,人也变得更加成熟。她不怕城里人对她的议论,把工厂经营的有声有色。斯嘉丽的勇敢坚强真的令人钦佩。女儿美蓝死后,瑞特已经被彻底摧垮,而梅兰尼的离世也让阿希礼一蹶不振。而斯嘉丽却没有垮台,她的坚强程度胜过这两个男人。同时,斯嘉丽又信守承诺,从最初答应阿希礼照顾梅兰尼,到答应梅兰尼照顾阿希礼和小博。当北方军官扫荡庄园时,她又镇定的要求军队把丈夫的军刀留下来,并赢得了中士的尊敬。我爱斯嘉丽身上的这些美德,并表示由衷的敬佩。

关于梅兰尼,她虽身材娇小,体弱多病。却有着圣母一般的慈悲心肠,通情达理,真诚待人,勇敢公正。她就像斯嘉丽的剑和盾一样保护着斯嘉丽。当人们对斯嘉丽议论纷纷时,是她为斯嘉丽解围,批评那些忘恩负义,无事生非。梅兰尼是多么善良体贴,全县的人都喜欢她,是她的朋友。她与斯嘉丽不同,她仁慈个善,待人平等,就像斯嘉丽的母亲一样。我对梅兰尼也是很敬佩,敬佩她那圣母般纯洁的心灵。

关于瑞特,他放荡不羁,处事圆滑,不屑于他人的评价。他与阿希礼都看到了南北战争是一场必输的战争,他敢于向那些满腹报国热血的南方人说出真话,并通过穿越战火线投机赚钱。他周济被人们讨厌的妓女,并用秒计拯救了亚特兰大的3k党员。瑞特始终对斯嘉丽不离不弃,保护着她直至对她爱情的耗尽。我也很喜欢瑞特,也为他和斯嘉丽的爱情悲剧感到惋惜。也为他痛失爱女而伤心。

关于阿希礼,这个斯嘉丽用尽一生去爱护的男人,他少年时俊朗阳光的气质深深吸引了斯嘉丽,然而阿希礼与她终究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他仿佛是一位忧郁的诗人,一心怀念童年生活的那片净土,南方的投降使他萎靡不振,他一直都在为逝去的时代而感伤。然而我们能说他不勇敢吗?他明知是一场必输的战役,也选择了参战。即使在俘虏营里也不背叛自己的国家,他还与弗兰克参加了3k党,身负重伤。在雇佣囚犯上,他因坚持雇佣自由黑奴而与斯嘉丽发生争执。正如瑞特所说,他是一位身正的绅士,只不够是难以适应当下的时代。

关于战争,虽然书中曾描写了南方的士兵、南方的乡亲父老对自己的家园是多么忠诚,对他们伟大的事业的热衷。无论是活泼勇敢的小伙子,还是年过七旬的老人,都以参战为荣,然而战争的结果却使这些人妻离子散,阴阳两隔。这场战争必定是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的。北方有先进的舰队与武器,南方只有棉花,落后的装备。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已经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将这种之约因素铲除已是大势可趋。虽然南方的种植园文明历史悠久,但它终将被资本主义推翻,尽管这种方式残忍至极,这种野蛮的逐利主义终将取代南方人固有的道德操守。这也是向来遵循传统道义的阿希礼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的原因。

关于黑奴,我也把这本书与《汤姆叔叔的小屋》进行对比,曾经我也一心希望黑人奴隶能获得自由。但是当看到黑人侮辱白人女人时,也感到愤恨,看到塔拉庄园那忘恩负义的监工时也感到厌恶。当然我也爱斯嘉丽善良尽职尽责的黑妈妈和管家波克。最终我还是想到人皆平等,无论肤色与种族都行受到同样的教育,享有同等权利和法律效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我们经历了什么,都要向斯嘉丽一样,勇敢的站起来,afterall,tomorrowisanotherday!

世界文学读后感 篇7

好久没有看一本书看到泪流满面,尤其最后几章,太让人心痛。如果说小说前半部里的斯嘉丽独特、张扬、洒脱,有朝气到让人无法不喜欢;中部战争时期的她勇敢、坚韧、冷酷,坚硬到让人无法不心疼;那小说最后她的固执、任性、无情,就真的愚蠢到让人无法不生气了!

斯嘉丽坚强、勇敢,她身上闪耀着的源于父亲爱尔兰血统的勇气和热情可以说是她最迷人之处。但越读到后面越发现,她的勇气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她的无知愚昧。对高尚品德的无知、对这个世界的无知、对社会制度和人情冷暖的无知……没有敬畏之心,这样的勇气在我眼里也不再那么闪耀了。或许,我对斯嘉丽并不是那么讨厌,而是好生气,怒其不争又或是替她遗憾吧。

至于让我号啕大哭的原因,应该就是玫兰妮了吧,她的死太沉重、太压抑、太让人无法接受。从大部分的描述来说,她不是我会想要成为的那种女性,柔弱、隐忍、盲目地忠诚,但她的确是全书中我最喜爱也最敬佩的角色。

她温柔的外表下是所有人都敌不过的勇敢,适时的沉默中是真正明白和体谅别人的睿智,义无反顾的信任里是斯嘉丽永远无法理解的善良……她不仅是一个高尚的女性,更是一种信仰。或许正是因为玫兰妮的思想太过纯洁、人格太过高尚,反而缺少了斯嘉丽那种真实的可爱。但这不妨碍她成为所有人内心深处的依恋和背后最大的支持。

玫兰妮和斯嘉丽之间的感情,甚至像一个任性的女儿和母亲之间的斗争与融合。也许作者在写玫兰妮的时候,心里想着的也是一个美好的母亲的形象吧。战乱的年代,可以没有斯嘉丽这样浴火重生的“凤凰”,但不能没有玫兰妮这样让能够让更多人能够心怀希望、相信美好的存在吧。

爱情当然是本书的主线,但无论是作为斯嘉丽长久以来梦想的卫希礼,还是爱斯嘉丽爱到极致并且充满魅力的瑞特,最后都好像成了牺牲品。我无比热爱happyending,但这一次真希望瑞特不要回来了。被爱着的时候不懂得珍惜,无论是玫兰妮还是瑞特,斯嘉丽都要等到失去以后才知道后悔。她永远都在向前看,却麻木得不知道自己已经拥有多少。这种无法回到过去的痛苦,才能让一个人真正成长。才能让她不是为了麻痹自己而说出那句“Tomorrowisanotherday.”

一百多章的小说我看了两三个月,情节扣人心弦以至于我甚至做梦都会梦到小说中的场景。关于战争、政治甚至经商的很多描绘都值得玩味,可以说是一本人性教科书了吧。

世界文学读后感 篇8

在某天午夜,我读了《悲惨世界》,这本书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又一佳作。

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冉阿让由于饥饿过度偷了一个面包,使他在监牢里度过了黑暗的19年。出狱后,他受到人们的歧视,没有人理会他,就这样,冉阿让已经绝望了,但是奇迹出现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变了冉阿让的后半生。

看完书后,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过作品揭示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在维克多?雨果的笔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爱、仁慈、善良和饶恕来改变这个悲惨世界。

冉阿让虽然后来尽全力去帮助别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来弥补自己从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们知道他从前是个苦役犯后,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们眼里它还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可是冉阿让并不介意,仍然怀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最终他还是凄惨的死去了,这充分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是多么不公平,难道一个人犯了错,永远都不会改了吗?

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怀叵测,那你永远都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只会受到猜疑、冷落。要勇于奉献,要以帮助人为乐趣,要热情待人,这样,你才会受欢迎。

英国的史美尔斯说过:好书是生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悲惨世界》是一本多么伟大的书籍呀!它使我了解了雨果对社会下层人士的同情,对善良与邪恶的了解。一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着,它把惨淡荒芜世界中人性的种种改变尽收眼底,让我不禁感叹人性的微妙。

我相信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当我刚接触这本着作是我对主角冉阿让我首先是对他同情。为了因受饥饿而哭泣的幼小侄女和外甥女,去偷了一片面包,而被判徒刑的冉阿让,被关了十九年,到四十六岁才被释放出来,这不仅让我的心情沉了下去,似乎不可能在浮出水面。当他被释放出来时接受的却是人们对他的歧视。最后只有仁慈的主教米里哀,把他当人招待。环境改变人的本质。在服刑期间他早就养成了那种恶习。一开始他并没有被主教的那种仁慈所改变,并且他偷了主教德银器。令人震撼的是主教他原谅了冉阿让,并且把他偷得银器作为礼物送给了冉阿让。终于冉阿让醒悟过来了,他带着主教给他的一点点温暖和光明改了名,定居在法国的北部。他对于自己居住的城市尽心尽力,人们都被他感动了,他做了这个城市的市长。

命运是折磨人的。冉阿让并没有以这样的结局结束他的一生。他的命运就这样的折磨他,让他再次踏上了逃亡的路途。

冉阿让的一生是让人感慨的,也是让人深思的。一个人从一块面包彻底的变坏,在从一幅银器和人们对他的改变变为一个彻底的好人,作为市长。这是多么让人吃惊的变化啊!人性的两种都在他身上体现出来了。

面对着穷困潦倒,世态炎凉,将会产生两种人:第一种是卑微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就如书中的德纳第,他为了钱财不惜一切进行诈骗,一会声称是演员,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但他再高明也掩盖不住他丑陋的本性。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者;在重大赛事中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兴奋剂者;还有小到考试作弊者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不可能永久。另一种则无论什么情况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憾。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