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托德·罗宾森
编剧: 托德·罗宾森
主演: 艾德·哈里斯 / 大卫·杜楚尼 / 威廉·菲德内尔 / 肖恩·派特里克·弗兰纳里 / 兰斯·亨利克森 / 乔纳森·斯卡奇 / 达格玛拉·多敏齐克 / 杰森·贝吉 / 德里克·迈戈雅 / 贾森·加里-斯坦福德 / 马特·布谢尔
剧情简介:
二次世界大战的冷战期间,古巴危机将美苏两大强国剑拔弩张,而发生在1968年5月的一起事件则无疑将危机推向一触即发的境地。刚刚结束漫长航行并原本准备退休的海军舰长迪米(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饰),被上司命令即刻做最后一次巡航,而他所需要驾驶的则是即将在退役后卖给中国的弹道导弹潜艇B-67。在航行期间,来自克格勃的布鲁尼(大卫·杜楚尼 David Duchovny 饰)也一同随行,并在潜艇上测试一种全新的设备。
迪米原以为这只是退休前的纪念之旅,却不知道布鲁尼及其神秘的“幻影计划”将潜艇官兵乃至全世界的命运系于一线。当他发现个中蹊跷之时,似乎为时已晚……
|本文大约1000字,阅读需要3分钟
我们再一次躺枪,这多年以后的洗白不知道会不会在国际上掀起一场风暴,但是能讲事件做以批露也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总是好的。
一旦一部战争片冠名真实事件改编,基本无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客观描述这一事件的始末,并树立起某个英雄的伟岸形象;第二种是主观描述后接着树立起一个伟岸英雄的形象。很明显本片是后者。可能在米国人的眼里,老毛子就是喝酒就是不渴望力量而去渴望其他。要不就是喝酒要不就是准备喝酒。几乎没有中和一点的表达方式。
作为一个敌对国去拍摄一部属于敌方的基于历史事件的一部电影。导演显然觉得本片就应该这样。迪米作为一个老当益壮的形象出现,肯定是一身正气大义凌然的。而布鲁尼则被描绘成为一个心怀不轨乘机起事的基于苏联考虑的激进分子。结局当然是米国式的美好生活版。
但这种描绘却使得整个事件缺乏基本的叙事完整性。更多的是以一种参杂了个人情感的故事作为主线。而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这几个字导演并没有做过多的考虑。似乎真实事件只是一个命题的基点。更多的是导演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从而使得这个主题进一步升华为人性。这在本片台词中就有一句“米国很注重个人权益,他们不会放弃每一座城市”就是这句基本上突出了本片作为一部敌对国家对于敌国的一种主观臆测。因此这部片子的客观成分基本上微乎其微。
再说那个中途过来的技术人员,对于一个基本上尝试了多艘舰船的一个技术工程师,幽闭恐惧症这样的说辞显然很不合理。而这个更加凸显了米国的对于人物的刻画的比较矫情的一个细节体现。而对于发射核弹这个高技术人物当中的最后执行人的婚戒的描写又一次大声的告诉我们,这是一部米国电影。这真的是一部米国电影,你别看他披着改编真实事件的外衣以及老毛子的故事框架,他依旧是一部米国电影。
所以当我们继续沉迷于事件本身的时候导演已经悄悄的将故事转移到了人性。至此从一个美好的开端到一个完美的收官,总体来说基本上符合了米国的三大特性。细节,人性,大团圆。一直到结尾我们也没有明白这到底讲述了一件怎样的故事,这里面的那么多的为什么有谁来给我解答一下。没有人,没有人会解答你。随着迪米那蜜汁微笑。整个电影护着说整个故事就这么结束了。留下的疑问不得不求助于度娘了。原来度娘比电影讲的更加明白。
凑合看吧,just a movie。没别的,你要是想通过它了解一些历史真相还是可以的,但仅仅就停留在这是一个真实事件而已。至于细节。只不过是导演想让你看到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