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们仨》走散了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朴素封面《我们仨》

图书分类:家庭幸福

读书回忆:我没读过类似的书

本书引发的书:《围城》《唐·吉诃德》《称心如意》《走到人生边上》《杨绛文集》《干校六记》

阅读时间:2016.11.20--2016.11.26

一句话概括本书:本书记录了杨绛先生一家三口的现实生活,从出国留学到女儿钱瑗出生,从回国执教到文化大革命,从女儿钱瑗去世到丈夫钱钟书先生去世,一家三口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人,把我们仨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再和他们聚聚。


以前我总觉得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的爱情故事才是令人津津乐道的,现在才发现这世上果然还有势均力敌的爱情——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这样的爱情在我看来才更加贴近生活。用钱钟书先生自己的话来说:“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一、初次相遇

《圣经》有言: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爱人。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第一次在清华大学门口初次相遇就是这样——两人一见如故,侃侃而谈。钱钟书先生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先生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恰巧两人在文学上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这一切使他们怦然心动,一见钟情。

更有趣的是两人恋爱时,除了约会,就是通信。钱钟书先生文采斐然,写的信当然是撩人心弦的情书,杨绛先生的那颗芳心被迅速融化。有一次,杨绛先生的回信落在了钱钟书先生父亲钱基博老先生的手里。钱父好奇心突发,悄悄拆开信件,看完喜不自禁。原来,杨绛先生在信中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钱父大赞:“此诚聪明人语!”在钱父看来,杨绛先生思维缜密,办事周到,这对于不谙世事的儿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贤内助。

二、一起变老

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结婚了,跟着丈夫去了国外一起攻读学位,她在书里写到:“这一学年,该是我生平最轻松快乐的一年,也是我最用功读书的一年,除了想家想得苦,此外可说无忧无虑。”钱钟书先生学会了生平第一次划火柴,只为杨绛先生做了一顿早饭。在这样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做饭这样的事情都是在不断地发明,不断地试验,两人过着“琴瑟和弦,鸾凤和鸣”的围城生活。

两个人的生活太久了难免有些单调,总会增加点其它乐趣,书中写到“我以为肚里怀个孩子,可不予理睬。但怀了孩子,方知我得把全身最精粹的一切贡献给这个新的生命。在低等动物,新生命的长成就是母体的消灭。我没有消灭,只是打了一个七折,什么都减退了”。钱瑗的出生让这个家庭变得更加幸福美满,更加充满了新的乐趣,一家三口出门都像是“探险“。可是”孩子怀在肚里,倒不挂心,孩子不在肚里了,反叫我牵心挂肚,不知怎样保护才妥当。”可怜天下父母心,杨绛先生这样的学者家庭也是跟平常人家一样的,很朴素、很单纯,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三、我们走散

贫与病总是相连的,生老病死我从来不忌讳谈论的,死亡是必然会来临的节日。像书中所言“人世间不会有小说和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永远夹带烦恼和忧郁。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所。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路上已经走到了尽头。

钱钟书先生1994年夏住院,全靠杨绛先生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中住院,与钱钟书先生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先生来回奔波,非常辛苦。杨绛先生说:“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早春,女儿钱瑗去世;1998年岁末,钱钟书先生去世。我们仨真的失散了,昔日其乐融融的家庭不复存在,只剩下杨绛先生孤零零一个人。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评价,和杨绛先生一起重温了与丈夫和女儿的岁月,很平凡又很感人,再愿杨绛先生走好。2016年5月25日,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最后一位称呼先生的女性、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至此,杨绛先生与丈夫、女儿已先后走完人生路,她笔下的《我们仨》也悄然谢幕。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