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好多人通过文章发表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然而我总以为你们都是外人,了解有所偏差。一件重要的事情有一个正确的解读,除了见多识广的能力与文笔水平之外,还需要有类似的经历吧,我们需要以正确的方式呈现给大众一个切合实际的答案。
至于时下很热的那篇《盛世中的蝼蚁》,我还没有看过。当然了现在已经看不了了。也许这位作者以她(他)独特的见解和超凡的能力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共鸣,我没有否认她(他)有这种相似的经历,但看到了大家的反应,自以以这样严厉的口气质问整个社会,有些过了。
所以这里,我想以不是外人的身份来阐述自己在这件事上的认识(在结尾会有说明我的情况)
正文
一:她为何要自杀
——贫穷
是我们不能避开的对象,在大部分的时间中,她们都要与贫穷的生活做斗争,无论是在杨家,还是在我们家,甚于整个农村,都在与这个词战斗。它就像一个恶魔一样始终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之上,不能离去。
举简单的例子:我自己,家中姐弟妹3人,父母俱在,但是家中没有经济基础,这种状态从我的出生到高中毕业一直持续,但似乎上了大学之后感觉好一点了,可能因为学费贷款的缘故吧。在你们所看来,所谓的起早晚歇是勤奋工作能获得回报的一种战斗状态,在我们,则是最平常的生活状态罢了。
从小时候起,贫穷的滋味记忆太过于深刻,以至于无论走到哪里,想的总是先解决温饱问题。
——绝望
在我处于自己现在这个位置来想,比物质匮乏更要命的,是精神上的崩塌。如果支撑这个人的精神都毁灭,那么她还能坚持多久?
这让我想到中国古代的一种刑法:凌迟处死。尽管这种刑法残忍,但实施的却不多,这原因它更多的是一种震慑,精神镇压的终极代表。而杨氏作为该有享受低保权益,却被村里人排斥在外(据说是通过投票产生的结果),这表明了什么?不仅仅是你没有得到应有的,而且你被抛弃了,是被社会最基础的民众组织抛弃了,这种有形的做法对她形成的是物质上的打击和精神上的隔离。试想你被别人这样做,心里一定有天一样大的悲愤吧,可想而知的是这位母亲当时是这咋样的一种心情:一种天旋地转,天昏地暗的心情吧,是绝望的开始,也是绝望中死亡的结束吧。
二:她为什么会杀死自己的儿女
——这是她的儿女
在很多人看来,自杀已是残忍了,那为什么居然还要毁掉4个鲜活的生命呢?这无疑是天下最残忍的母亲了吧?这是有多么的自私?但我的答案却是:这毕竟是她的儿女,毕竟是她的亲身骨肉。作为一个母亲,可能最需要做的怕是无论自己受多少苦,也要带给儿女幸福吧。
然而杨改兰却发现,努力了这么多年,没有看到幸福的影子。好吧,既然你给不了儿女的幸福,你可以交给别人啊,奶奶或者别的亲戚,但是!那是自己的孩子,那毕竟是自己的孩子,一个母亲怎么可能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呢!即使受苦,但自己看在眼里,不是很踏实么?
三:既然收入低,为何不出去,不改变
——出不去
如果你们认为她们可以出去打工,做别的工作至少比在家里好一点吧,那是没错的。但这里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出不去!这太难了。
她上有老人,下有孩子,何况是4个孩子(为什么会生4个孩子,这里不做表述),这样的人口情况成了最大的障碍。若她和丈夫出去,那么孩子怎么办,谁来管理?爷爷奶奶?怎么可能,多少的农村儿童就因为“留守”二字而自毁前程。爷爷奶奶也没有能力管啊。
好吧,要是你说杨改兰留下,丈夫出去这样好不好?同样的也是不行。丈夫走了,家中的重活谁来做,耕地、养牛、收庄稼这样的活她杨改兰一人做得了吗?答案显然是:不行的。有人会帮她?NO,没有人。原因有二:第一,大家都有自家的活要干;第二,如果真的有人会帮助她,那为什么会在低保的权益之上把她们一家排斥在外呢?
——观念
经常在学校有听到同学说,我们要做“行动的巨人”,那在偏远的内陆农村地区,做一件重大的改变你知道需要多大的勇气吗,你能肩负着全家的希望,做一件大家都可能不认同的事情吗?我想你们也许会,但她们是不会的。在她柔弱的肩膀上,抗的是全家人的希望和责任。怎么可能走得出去呢?
只是让我们可惜的是,生活的担子太重了,生活的岁月摧残了一位妇女,一个母亲,一个女儿的承受能力。在物质上不能维持现状,在精神上她无处宣泄。反过来可以想想我们,若有什么委屈或者心理不舒服,我们便找朋友、同学或者老师倾诉,甚至去心理咨询,最不济也可以看看周围的心灵鸡汤吧。但杨改兰没有,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没有可以安慰的鸡汤;告诉儿女?能懂吗?于儿女,又何尝不是一种伤害!
好吧,说我自己例子!自古以来,“贫贱夫妻百事哀”。记得在那多少个伴随着喳喳的缝纫机声和昏黄的白炽灯下,我们坐在灯光的下面,沉默着……母亲边补衣服,边哭诉生活的艰难与抉择。那时候我们都不作声,就低着头、静静地坐着,似乎我们觉得这样的场面很是需要,但没有想明白过这是为什么。
而如今我才知道,这是一种对艰难生活的发泄与倾诉,虽然当时谁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成功的方式。让我们抵过了母亲会把死的话题放在嘴边的事实。
但杨改兰却没有,她被迫选择了毁灭。是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最后,我无意评论各位站在上帝或者评论家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也未对《盛世中的蝼蚁》中有所怀疑作者的见识。然而每件事有它的特殊性,我所想的是给大家有真切的答案。也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面明镜,照得清生活,照得见世事的死角!
自问:杨家不是第一个,那么会是最后一个吗?(共性寓予个性之中)除此之外,别无所想(愚文所见,有所偏差,至于杨家家庭关系背景故事及官方报道,自以为了解不多,不得妄加评判,冰山一角,真相不止一个。各位海涵)
(1写文章的我家为甘肃农村某地区)
(2文中举例仅仅因为适合文章,没有博取同情之意)
(3有转载者请一定告诉我,让我小小的开心一把,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