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文新说《弟子规》(14)三人行就一定有人能当你老师?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从头学《弟子规》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译文: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磨炼奋发图强。至于穿著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因此产生忧虑自卑。

跻,音jī,意思是登,上升,如跻身高手之列。砺,本义是粗磨刀石,这里用作动词,可以理解成磨炼。

1、

《论语》里还有一句非常有名,流传很广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可以作为本句《弟子规》的注解。

“择其善者而从之”,就是要以善者为自己的榜样,努力去学习榜样。社会实践证明,树立榜样是非常有必要的,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着深刻的道理。一个真理、一个理想,论证的再严密,描绘的再美好,在现实中做不到那就是乌托邦,是空中楼阁,没什么吸引力。但是如果有榜样做到呢?那必然会激励人们去学习榜样,努力实践真理、实现梦想。

同时,不善者也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对象。三人行为什么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就没有各方面都比自己差的人吗?因为即便有各方面都不如你的人,你也可以当做反面教材,以之为师,剖析问题,吸取教训,这就叫做“其不善者而改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


2、

我们树立榜样作为自己的目标,有人会说,好的榜样很多,有很多英雄人物,但是他们的精神太伟大了,我学不来。

我讲一个事。

有一次我们小组去乡镇做一个调查,到了乡镇主管这项事务的小李办公室,小李正打电话,我们于是评论其墙上的两幅字来,其中一幅是孙中山的名言,“天下为公”。同行的90后小张咋咋呼呼的喊了一句,“小李,你咋挂这么大气的字,这是伟人或大官挂的,你挂着这幅画是不是心气儿太高了?”

小李赶忙解释说,这是乡镇书画比赛的作品,别人留下的,并非刻意买的或请人写的座右铭,更不是故意显摆字幅拥有者品德高尚。“但是——”,小李话锋一转,说道:“座右铭就是一些非常远大、崇高的人生警示,是我们需要努力追求的目标。虽然目标高远,我们很难做到,但是只要不懈努力,就会不断接近。”

小李还说了西汉刘向撰写的《说苑》里的一个名句,非常发人深省。“吾闻君子,上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自进之阶;比于恶,自退之原也;吾岂敢,自以为君子哉,志向之而已。”

见贤思齐的意义在于,即使不能追上贤人也能提高自己,如果看到追不上就放纵自己自甘退步,满足于还有人比自己还要差,那么路会越走越窄以致无路可走。

3、

那么,我们要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呢?或者说,学习榜样的什么贤行美德呢?《弟子规》里说的是应当学“德学才艺”。

我们现在教育孩子其实是有很大的误区的,但是却非常的通行。就是关于孩子理想的教育,或者说人生观的教育,也就是为了什么而学习的问题。解决了这个,应该学什么自然就解决了。

现在社会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这也是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现实有关联的。追求荣华富贵,也不能算错,但是必须还要追求点高大上的东西。不能说教育孩子,老说努力学习吧,不努力就找不到好工作,就挣不到钱,买房买车结婚都比较难。这个物质利益的教育不能涵盖一切,必须要教给孩子做人的道德规范,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不然你这孩子就会极端自私自利,没有社会公德,更不会有感恩之心,将来在社会上也会出大事儿。

给孩子树立人生观,必须高大上。你给孩子灌输不正确的,自私自利的观念,比如不要管别人的事,吃饭挑好吃的,分东西抢先拿好的,争荣誉、推责任等等,这看起来是为孩子好,其实是在害孩子。人是社会的人,无法独立于世界以外独自生活,一个自私自利不懂得与人为善的人,不会过得好。可能在实际生活中会先得到一些好处,但不能长久,而且容易吃大亏。

有的父母说我不希望孩子当英雄,就希望是普通人,平平安安一生,所以就教给他如何关心自己、保护自己就可以了,不必要高大上。孔子有一句话叫做“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你定的目标就很低,那你得到的只有可能更少,很有可能达不到目标。更何况,做父母的不能以自己的观念决定孩子的人生前程,应该给孩子创造广阔的机会,由孩子自己选择。

德,事关人生观、价值观,是第一要务。从《弟子规》开篇部分看,“有余力,则学文”,也是重点说品德的,《弟子规》本身就是道德规范。所以向榜样学的首先是“德”,进一步延伸就是“学才艺”。

4、

还应该有一个虚心的态度,知道自己有“不如人”的时候。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独生子女的教育,奖励、表扬太多了,弄的孩子们都唯吾独尊,老是觉得自己行,不能接受比别人差得现实,不愿意面对“不如人”现实。试问不愿意面对,能痛下决心“自砺”吗?磨炼不仅仅指学识的磨炼,更多得是意志的磨炼。

适当给孩子一些挫折,苦头吃,很有好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历过挫折不仅能让人虚心、自砺,更能培养百折不挠的意志,使孩子以后的人生路不惧风雨、能经受起落磨难。毕竟,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能拿得起放得下,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做到的,需要培养、经历才能明白真谛所在。

除了适当经受挫折和困难,在衣食等物质享受上也不要过于奢侈、更不能攀比别人,心生怨愤。

儒家非常推崇“安贫乐道”。孔子曾经用两句“贤哉回也”,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安贫乐道不是说不思进取,保守守旧。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不是说每个人的努力都能成功,马云、马化腾之类没有几个,同学朋友圈从小城镇奋斗到魔都帝都定居买房的也不会太多,大多数人注定理想不会或不全部会实现,那么安贫乐道的精神,贫贱不能移的品格,对人保持心理健康非常有作用。

那些执拗、极端、心理障碍的人,有时候会发展到类似马加爵、杨改兰类的悲剧。意志力的孱弱、精神上的贫瘠,或许是其问题根源。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揜饰 增一辜

译文: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失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会逐渐疏远退却了。反之,如果听到他人的称赞,反而会自省,唯恐做得不够好;当别人批评自己的缺失时,不但不生气,还能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信的人,就会渐渐喜欢和我们亲近了。无心之过称为错,若是明知故犯,有意犯错便是罪恶。知错能改,是勇者的行为,错误自然慢慢的减少消失,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还要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揜,音:yǎn,;同“掩”。辜,本义是"根据古俗惩处",转义为"罪行、罪犯"。

1、

要做到见贤思齐,需首先知道贤者何贤,还要明白自身差距。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自知之明确实很难有。所以,如果能有朋友肯对你提出意见和建议,那一定要分外珍惜这样的朋友,千万不能因为朋友揭了自己的缺点而生气,以致朋友远离。

这是一个流行多说好话,未可抛却一片心的社会,人们普遍喜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哲学,真有一个肯对你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朋友,那一定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是你的幸运。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和正直、磊落的人亲近,对自己的成长非常有利。

2、

孔子认为人能改过自新,是最大的善事,“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周处除三害,是改过自新的好例子,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人能改过抵得过宝贵的黄金,这是多么推崇人能改正错误。

海天曾经遇到过一个领导,如果你给他提意见,他总给你转换话题,“王顾左右而言他”。但是你说的话,有一些他是接受的,会私下里悄悄改进,但是却不和你认真讨论问题。也许是不愿意认错而加以掩饰,这种态度还是有问题的,容易伤害提建议、意见的下属的积极性。

权威和形象是靠公正、客观维护的,掩饰只能适得其反。孔子说“知耻近乎勇”,我认为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敢于亮丑,更是勇气的体现,人性的亮点。

敬请关注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