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真实的侯方域,为上位荼毒百万同胞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说起侯方域,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恐怕不是《桃花扇》就是李香君。其实侯方域并不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他还是一个确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在《桃花扇》中,侯方域虽然不如李香君形象鲜明正义,但孔尚任还是将侯方域刻画成了一个侠气满怀、敢爱敢恨、忧国忧民、才华横溢的文人。那现实中的侯方域是不是也恰如其分呢?恐怕等我扒一下他的底裤,历史会立马变得狗血起来。

故事还要从明末榆园军起义开始说起,明末山东河南两省天灾不断,食不果腹的灾民们纷纷起义。

榆园军起义

崇祯十三年梁敏、马应试、任七、张七等人领导的农民军聚众于榆树林,明末的榆园军起义爆发。而后由于灾情蔓延,官兵围剿失利等原因义军发展迅速,到明亡之际已经发展至10万余人。自此榆园军成了中原地区除李自成起义军之外又一支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武装。

而后到1644年,还没等到义军胜利明朝就亡了,满清入关夺了政权。为了保家卫国榆园军随之又投入反清战争。而且作为反清义军中的中坚力量,榆园军可谓战果丰硕。在明亡后的四年间一路攻城略地,发展到百万之众。

1644年榆园军攻东平县城,破邹县,杀知县莫俦,继而北攻高唐,南围成武。顺治四年,义军又下寿张,取张秋,十月已经到泰安,后又攻下阳谷,开州,范县。次年又连破曹州、定陶,杀兖西,接着围攻濮州、巨野、东明、长垣,直逼大振。并且一路军力大涨,“饥民归之号百万”。声势大振后的榆园军决定南征北伐。向大名,海州两个方向进攻。12月攻占徐州、日照等地,声势威震直、鲁、豫、苏4省。


明末清初

刚刚入主中原还没站稳脚跟的清王朝,着实被这股反清义军吓到了,于是决定全力围剿。1650年清廷令直、鲁、豫3省总督、兵部尚书张存仁为统帅,又召明末降清参将张胆为副总兵,率大军镇压榆林军。当清军围剿义军时,前期并未取得什么大的战果,可是一个汉族文人的出现改变了战局。

在这个文人的献计下,清军统帅张存仁掘开荆隆口黄河大堤,顿时洪水泛滥将直隶、山东、河南变成了一片无人区,死伤者以百万计。受到大水重创的义军总部人马逃往高埠,困于尖蝈堆、甘草蜘堆几个丘陵地带,一部分转到金堤以北又被围困。最后张存仁统满汉大军乘机水陆进击被围困的义军,义军虽然英勇抵抗但是无奈大势已去,外线各地战局亦皆失利后,义军领袖跟着接连遇害。于是坚持抗清十几年,规模曾达百万的榆园军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悉被镇平,此战之后清廷彻底坐稳了中原江山。

清军入主中原

侯方域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人,历史上也确实算个名人。头衔有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复社领袖。家境也挺显赫,其父是户部尚书侯恂。但是光名气大却一直没能混个好功名。明朝的时候去考乡试写些批评崇祯皇帝的文章没被录取,也就是说举人都没得一个。于是回乡组了个叫“雪苑社”的文社聊以自慰。

而后明朝亡了流落江南的侯方域还是想当官,顺治八年也就是差不多在他献计决堤镇压义军后不久,他又参加了清朝开的科举“辛卯(顺治八年)侯方域应河南乡试,闱中所作策论五道!”不过还是乡试都没过。于是屡试不中的侯方域郁闷不已,回老家便将其书房更名为“壮悔堂,表示其壮年为自己所做诸多事情所后悔之意。并写了两部文集《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参加乡试三年后,37岁的侯方域染病身亡。

侯方域

也就是在其参加清朝科举后,侯方域为文人所不耻,时人讥讽道:“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自知失节的他很后悔,于是在其遗作中极力表达自己痛悔失足的心情。他不仅文章中再三自道本心清白,深怕别人误会他了,后来他还在致吴梅村书中劝其不要复出,也就是在变相的跟别人表明自己不入新朝做官的气节,这么看来侯方域真像个忠君爱国的好文人。


不过古人有言:察其言,观其行,而善恶彰焉。一个人的人品除了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才能断定他的好坏。不管侯方域在文章中怎么情真意切的把自己写的多清白,其行已经可以让他遗臭万年了。当他献计张存仁扒开黄河淹死百万无辜同胞时,连清廷都知道这种事太阴损,以至于后来忌讳提及,所以立了大功的侯方域连相应的嘉奖都没给点。而后他再参加清朝办的科举,起码说明他早不把国仇家恨当回事了。最后在没有考上的情况下,自知不会被清廷重用的侯方域再来写点追悔录,还想给自己留个好名声恐怕是为时已晚了。

剃发易服

没想到桃花扇里“忠君爱国”的侯方域竟是如此龌蹉吧!再看看明末那些叛变的大臣们,难怪崇祯死前说大臣皆可杀。明初朱允炆被篡位的时候,还有方孝孺拉着自己十族守节,到了明末崇祯上吊的时候,就只有一个太监以死谢恩了。一个忠奸难辨的明末培养了多少嘴里喊爱国,事后当国贼的虚伪士大夫!而以史为鉴,我们何尝不需要提防这样的国丑重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