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写作千人千面,不要被编辑的一句话打败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儿时无知者无畏,觉得自己文采飞扬,凭着莽撞的自信,也拿过一些作文的高分。随着时光飞逝年岁渐长,读的书越多,就反衬出自己是如何的智识浅显和语无伦次,有时竟然羞于提笔,觉得言之无物不如干脆不写,失去很多简单的快乐。

但再往更深去想,觉得文学也不过是为了自我表达,又不是一场竞赛,何来优劣之分呢?有想说的就写两句,保持表达的流畅和真挚,就非常好了。毕竟不是论文,甚至论点也可有可无,不要为了创造利润而写,才是最快乐的。

当然,无论语言还是文字,都有它们的局限性,太多的内容是无法通过语言文字去完成全面表达的,古往今来只有少量的文学作品达到了这样的水准,比如《圣经》,比如《飘》,比如《红楼梦》等等。而这些也都是大部头了,《圣经》很喜欢,但也只是浏览,生命中仅有部分时间与文字相依偎已经非常幸福,毕竟文学不是全部。

我们会被喜欢的东西激发,同时也被它所累。重要的是任何事情不必执着,一旦执着就容易不够快乐,就好像斜杠青年比较快乐,因为他从未孤注一掷。但也有很多孤注一掷的作家最终奉献了好作品,也有可能,他们是把自己掏干了而完成一部巨著,因为他们至少有一桶水,才能写出满溢的一杯水,而内心干涸的人无法产出高光的作品,因为没有营养的作品无法吸引真正的读者。

偶尔把觉得满意的文稿试投给某些文学媒体,得到审稿编辑的回应是深度不够,遭受一点点小打击的同时,也确实学习到如今的文学圈层已和从前不同。铺天盖地的公众号十万加文章,所谓的深度更多的是抓出热点时事的某一个点无限放大试图做出文学描述和论点剖析。

如果这就是资深编辑所要求的深度文章的话,如果仅仅是把马伊琍离婚的个人细节充分阐述以此印证某种生活或个人flag的话,我想多产出一些毫无深度的无聊文字也很有趣,可以避免所有的公众号都在向读者传达“女人必须实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努力就能实现一切梦想”这些并不切合生活实际的虚幻观点。

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写作者,给自己的评价是一个对写作有兴趣的表达者。因为对于文学、音乐这两大全无评判标准的艺术表达而言,只要你表达了,就必定会有至少两种评价,在意评价是愚昧的,因为即使是殿堂级的艺术,有人对它奉若神明,就有人对它嗤之以鼻。如今动辄一篇能拿到千元稿费的文章,或许你让老舍去写、让张爱玲和三毛去写,恐怕也是写不出来的,与其说我们今天的社会热衷的是一种真正的文学,不如说更多人热衷的其实是某一类资讯、信息或目的性明确的伪文学罢了。

受欢迎的文章需要向读者传达明确的“干货”,需要带领价值评断走向,需要让读者产生饱腹感,它更像是一种理科生通过某种社会调查而写出的带有价值风向或是隐形鸡汤的论证文学,而不是文科生凭借细腻情感恣意挥笔的随兴的浪漫,这很可惜,文学水平的评断机制如此单一和局限,恐怕还需要很多时间,才会有真正有才华的写作者从公众号文学中脱颖而出。

既然人们对于诚意表达式的写作是没有兴趣的,他们更愿意看到真实案例、立场对比和某些内幕披露,那么作为一个更关注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的笔者来说,我选择忽略掉别人对于我作品的大部分零散看法,因为对我来说,哪怕在文章中仅仅有一句话触动到你,也是成功;哪怕仅有一位读者通过阅读我的文字而对世界又多了一分看开与豁达,亦是我的成就。无法保证整篇文章都在阐述你所感兴趣的那个话题,因为我的思维如此跳跃,那些包容且愿意与我共同成长去窥探更多不为人知领域的读者,才是我真正在意的。

让喜欢我们的读者来选择我,而不是去迎合更多的读者,我想这是身为写作者应该坚守的东西。我们当然可以尽量尝试去写会有更多读者愿意关注的文字,但首先不该与自己的文学立场相违背。更不该与我们一贯的文学风格相悖,人生观与价值观千人千面,人生体验与个人经历更是犹如万花筒千差万别,尽力写出符合自身属性的文章,以个性思考为前提,做一个最有诚意的表达者,让写作回归儿时的简单纯粹,才是促进我们的文学水准不断走向成熟的必备姿态。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你不能否认言之有物的电视节目在渐渐减少;在他者消失的时代,你也不得不承认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在同一类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以至于忽略掉世界不同的层面;我们沉浸在已知的舒适圈里,渐渐丧失掉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如何找回它,大量的阅读与学习必不可少,而前提首先是,我们的社会各阶层弥漫着乐于做不同角度抒发的写作者,这对我们观察世界善莫大焉,因此也推荐更多的文字阅读者,可以借由纷繁的出版物、简书等小众APP去强化自己的阅读品味,而不是沉浸于公众号文章哗众取宠的标题党噱头中迷失自我。

好的文学能够穿越时空,在岁月中得以沉淀。不妨让岁月替我们筛选,经久不衰的才是精品,也是我们阅读选择的优先级。如今十万加的公众号大咖比比皆是,动辄洋洋洒洒三千字的深度网文备受瞩目,别忘记问自己,在阅读后填满视野和饥饿感的同时,它是否能贯通你的血液,流经心灵,让你周身通透滋润。隽永的文字永远是一位老朋友,也更像一面古老铜镜,历久弥新、以史鉴今,让我们在目光留驻的间隙,体悟到真正的灵魂漫游与交汇,这才是文学真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