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留着长发的乐队鼓手,拿了哈佛耶鲁等8个博士offer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看到留着长发玩着乐队的 Ted,似乎很难把他和“北大物理生”联系在一起,看他的外表,像是学霸博士队伍中的“另类”。而申请季过后,他一次拿下了哈佛、耶鲁、加州理工等 8 个物理博士 offer,收获了自己的大满贯!

“物理对我很重要,音乐也是。”

棕榈专业导师

Ted

北大物理系本科

凝聚态实验方向

收获 offer:

哈佛大学 物理博士

耶鲁大学 物理博士

康奈尔大学 物理博士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 物理博士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物理博士

斯坦福大学 物理硕士

物理博士,乐队鼓手?

01

似乎这两个看似不搭界的名词,却都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回顾本科的四年,除了坚持下来的科研实验和各种考试,其他的时间我基本分配给了社交和乐队。

结识了一群投缘且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乐队。去年北大 120 周年校庆,我们也登上了舞台表演,这段经历成了大学最难忘的回忆之一。想想台下的观众看着舞台上的“长发鼓手”,可能很难想到我是个即将读博的物理生吧,哈。

(舞台上的我们)

申博其实是一个长线积累的过程,严格来说,我大二就开始申请了。有了申博的目标之后,我的主要目标就是好好做科研、刷绩点。北大的物理系在大二就有了不同的本科生立项项目,这时我就开始细心地选导师,然后接下来的三年一直跟着他做科研。

科研的过程和上一门课是一样的,老师做指导,你们定期见面交流,互相沟通,根据导师的安排一步一步踏实前进。虽然本科生的科研难度相对小,导师对你的要求也不会太高,但它是今后硕博研究的基础,这个“夯地基”的过程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多用心去了解科研的过程,勤快一点,有多做、多积累经验的机会就别偷懒。

很多科研大牛是完完全全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上,天天泡在实验室,出了实验室还在研究。但我是个把科研与生活分得比较开的人,实验室里心无旁骛做实验,出了实验室就好好玩、专心打鼓、享受音乐。

(乐在其中的鼓手)

我不是“理论大神”,因为我的研究方向是凝聚态实验,它的核心是偏材料与器件的实验,理论要求相对没有那么高。我也是个喜欢动手做实验的人,所以自己也感兴趣,能一直坚持下来,本科的研究也出了 paper 和成果,对后来的申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博士套磁?这点很关键

02

去年的 7 月到 9 月这三个月,我申请到了在 MIT 的凝聚态方面的科研实习,跟着一位新到 MIT 的教授。他刚好需要人来帮忙找实验材料,我的方向和他很契合,找材料也是我积累下来的技能,就被选中了。

更幸运的是,我和这位教授非常合得来,这一点其实在科研过程中很重要,就是你要和你的老板投脾气。因为表现得不错,这位教授也给我写了一封很强的推荐信,当然为申博助力不少。

申博时我的强项就是丰富扎实的科研背景和成果,绩点是相对偏弱的。但申博中有一项很关键,就是套磁与面试,这两项都需要展示你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如果有条件,“当面套磁”效果是最好的。

那时还在 MIT 实习的时候,我就抽空去了哈佛和耶鲁,和导师面对面详聊,还参观了他们的实验室,这样更能了解学校的实验环境,也让老师认识到一个立体的你。

面试和套磁最核心的就是表达出你做过的事情与研究的成果,老师并不要求你高谈阔论各种前沿的理论认识,能流利地表达清楚你所积累的经验与成果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你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人把语言和科研割裂开来,会说:“其实理工科语言要求不高,研究好就行了。”但我不这样认为,语言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好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会大大助力你的科研过程。

打个比方,一些中国学生不善表达,做了 10 分的科研成果,在面试和套磁中只能说出来 5 分。而一些学生做了 5 分的工作,能详尽地表达出 8 分,这就是一大优势。之后读博时,你语言好可以经常去找老师沟通、聊天,也让老师更加了解你,不断加深对你的印象,某种程度上对你的科研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语好,对一个博士生有多重要?

03

除了科研经历,英语能力也是我申请时的一个很大的亮点。记得在 MIT 实习时教授还问过我:“你是不是在美国生活过?没想到英语水平比我带的博士生还要好。”

申博面试时,听说哈佛那一届一共面了三个人,除我之外两个都是中科大的学霸,但最后被淘汰了,我想他们的学术水平都很强,最终没被选中应该和我们面试时的发挥有很大关系。

记得面试那会,我头发还挺长,基本快齐肩了,让镜头前的老师惊讶了一下,也许长发的物理生确实挺少见吧,哈哈。

不论是视频面试,还是当面套磁,我都挺放松自然,也会主动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氛围,还适当和老师开开玩笑,谁不喜欢被幽默感染呢?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你有力的科研基础与清晰的表达之上。

我从小就喜欢看美剧,小学三四年级就经常刷不同类型的美剧,但是最爱的还是美式轻喜剧。记得六年级的暑假我把老友记从头到尾看了三遍,台词都可以背下来了。很多长线剧我也是从初中追到高中完结。

我觉得看剧对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是最有效的,尤其是看美式生活喜剧,这就好像你在“刷微博”,很多俚语、网络用语、很火的“梗”你都能 get 到。当你掌握了这种表达方式,在交流中就能和对方拉近距离,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圈子中去。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我有时生活方式、观念却有点西化,出国时也适应得很快,有时国内一些无法适应的环境,去了国外反而更加放松,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奇葩”吧,我想找找原因也想不出个所以然。

对中国学生来说,不论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不断提升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是有益无害的。说到学术英语,行业内大家都会,很多博士生可能天天泡实验室,和老板、同学都是工作性对话,这当然也是一种科研方式,但时间久了难免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枯燥。

当你能够融入周围的圈子,能 get 到每一个玩笑梗,在工作之余也能和周围的人拉近距离,有投缘的导师和同学,那么你的科研生活一定是充满乐趣和价值的。

希望大家不要将语言和科研割裂开,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积极融入不同的文化圈子,去给科研生活寻找更多的色彩和乐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