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解放前玉環教會史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引言

本文是一篇有關玉環教會初期歷史的梳理,由於史料的匱乏,本人只有進行一些田野訪問,感謝兩會的同工將還沒有出版的材料提供給我。本文將其地理範圍限定在整個玉環縣的教會,而非個別教會。結構上,本文儘量做到溯本求源,選擇和玉環有關係的幾個宗派。從該宗派傳入中國和浙江的歷史入手,然後再梳理該宗派在玉環的發展史實,這樣來看玉環教會就不是空穴來風,無根之大廈。時間區域上本文主要是從教會傳入玉環開始到解放前,其中有一個宗派比較特殊,是解放後傳入的,下文會進行說明。盼望通過對早期教會歷史的探究,可以對當代的教會的發展和宣教有些作用。

一、早期玉環教會的簡介

二、循道會

1、循道會簡介:

從這張表上,我們會發現,循道宗在對華宣教的事工上是非常積極的,他們最早以最快的速度進入中國,而且他們無論是從人數上,從宗派的協作上都超過了其他的宗派。我們不知道他們當初來華的目的是什麼,總之他們的到來對中國的福音、社會文化的發展起到非常大的貢獻。

2、循道宗傳入溫州

從這張表上看,偕我會在溫州的發展是非常好,無論從傳道人上,從堂會的數量上,還是從教會事工上都有很大的成效。而且教會儘量地發展當地的傳道人同工,讓教會自立。教會的在培養傳道人的時候,也不忘記培養教會的領袖,這是非常有眼光的。教會在宣教策略上也非常豐富,他們既有學校,又有醫院。從教會的財政上,教會不僅可以自立,還可以捐款給別人,說明他們可以完全可以自立了。

3、循道宗傳入玉環

4、玉環循道宗的發展

我們從上文的資料中發現,玉環的循道宗雖然有自己地發展,而且這個發展是非常巨大的,但是玉環的教會仍然十分地依賴於溫州的教會,無法完全的獨立,無論從牧養上,從資金上,從人才上,從情感上,都深深的依賴於溫州的教會,不僅是當時,就連現在也是如此。

二、內地會

1、內地會在中國

2、內地會在溫州

3、內地會在玉環

a、內地會是最早到達溫州,但是它在玉環紮根卻不是最早的,循道宗比他早很多。

b、內地會的宣教成果比循道宗的效果要差很多,這個可能跟內地會不願意在別人的工廠上多花精力有關係。

c、從上述兩支傳入玉環的內地會看,我們可以明顯地發現,第二支比第一支要精細地多。第二支不僅建立教會,而且牧養也比第一支要到位。

d、內地會是所有在玉環的宗派中唯一有外國宣教士直接牧養的宗派,這對當地的同工訓練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聖公會

聖公會在玉環的發展是緩慢的,本人覺得有三個方面決定的:

1、聖公會注重禮儀,這對玉環本地的農村信徒不太能接受。

2、聖公會傳入的時間正是非基運動時期,大家對於英國的國家教會也抱有一種謹慎和觀望的態度。

3、循道會和內地會已經在玉環有很多年的發展,占了很多信徒的比重,玉環的地方有限,人口有限,所以聖公會會比較難。

四、自立會

五、地方教會

小群聚會形式比較有特點:

女的信徒都要戴帽,因此也叫戴帽會,或者蒙頭會。姊妹不能上臺。不守聖經沒有規定的各種教會節期。彼此之間沒有牧師,而是互稱弟兄姐妹。他們堅持每一個禮拜都要有聖餐。洗禮要求用浸禮。他們的聚會點設置也非常簡單。

六、基督複臨安息日會

小結

49年以前的教會大部分來自溫州地區,有一小部分來自溫嶺,其影響力比較小。可以說玉環的教會是溫州教會的子教會,這種以溫州教會馬首是瞻的狀態現在也是有的。玉環教會雖然源自溫州的教會,但是玉環教會甚少有外國宣教士的影子,因而玉環教會的本色化也相對容易,但玉環教會向外拓展的能力比較弱。早期教會由於是多個宗派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方式傳進來的,因而在解放以前,教會宗派的成分還是比較濃重的,各個宗派間也是不來往的,但不管怎麼樣,這樣的儲備為玉環教會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很多的寶貴經驗和基礎。

同工對早期教會歷史的梳理,對我們當下的教會的提示是:

1、教會人才儲備是教會的最大儲備,沒有好的人才,教會很難拓展;2、宣教策略要豐富,教會不能單一地作一點事情,宣教應該從教會、醫院、學校、社會福利機構等多管齊下,溫州教會為何可以把福音發展下去,他們有豐富的宣教意識,而玉環教會為何不能走出去,因為我們的宣教意識和宣教策略沒有。3、教會的事工需要異象不能人云亦云。教會的發展要有從天而來的異象和使命。這個從一百多年的教會時代都有了,我們的教會更加要從這方面吸取教訓。4、教會的事工需要付出。教會是愛的團隊,它需要付出,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當我們付出了神會讓教會成長的。

教會的發展是跟社會環境有直接關係的。表面上環境會影響教會的發展,但是整體上,無論環境如何教會都會朝著上升的態勢發展。同工早期教會歷史的梳理,令本人收益匪淺,我祈求上帝可以祝福玉環的教會明天更好。


Missions In China(1807-1907),Shanghai: 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Mission Press, 1907,pp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