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句特别流行的话:你需要走出你的舒适区。
阅读要走出舒适区,工作要走出舒适区,运动要走出舒适区,把兴趣发展成美好生活也要走出舒适区……
反鸡汤,走出“舒适区”不如处处“舒适区”
1.不舒适,就一定更靠近梦想吗?
这些言论刚接触很励志,密集地出现,让人莫名感到紧张。
好像不舒适,就一定离梦想更近一步似的。
换了个碗,装的还是鸡汤,这碗鸡汤有点烫!
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所处的一种环境的状态,和习惯的行动,人会在这种状态之中感到舒适并且没有危机感。
大部分人说的走出“舒适区”也基本上是宣扬用危机感来激励自己,强行做自己让自己不那么舒服甚至原本不喜欢做的事,虽然这些事会有意义。
因为即便是你感兴趣的领域,走到一定深度也是要被虐的。在不同的领域,难度也差不多,只是你赋予的意义不同。
所以你要如何如何就得逼自己如何如何,比如我现在正处的100天写作挑战,也是用走出“舒适区”来激励自己的。
用这圈子通用的话来说,坚持写100天可能没什么质量的文章,但重在坚持养成习惯,总比不动笔好。
只是我每天莫名焦虑。
我投机取巧过,把之前育儿流水账拿出来改改,于是那些大宝两岁多的事情的文章应运而生,接下来估计一岁多都将出现了哈;
我随便应付过,有些只是流水账,然后自己也懒得润色排版;
我甚至想写几篇回车键诗歌凑凑数。
也许你会觉得这不算走出“舒适区”,明显的偷懒,好吧,我也这么认为,所以更加焦虑。我还不够努力,我为自己的状态感到不接纳,不愉快。
好像我努力一下就能上首页似的。写作是需要灵感的好不好?我最多努力排版用心点。
之前有几篇文上首页,被朋友转发,浏览数多,那是走了心,自然而发,并未逼自己。
反而应付是在逼自己。这么看,应付到底是不是“舒适区”?
矛盾,分裂,好像离梦想又远了一点。
幸而我又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太舒适,
你是没有生产力的。
如果你很不舒适,
同样是没有生产力的。
――Elle Kapla
2.找到“最优化压力”状态的自己。
我真的很不舒适,不单单因为写作,可能是我的日程太满了。带两个孩子的时间碎片化又碎片化。工作、看书、听课、备课、健身、写文、画画。我常在早晨的公交车上或下班的副驾驶位置上听课或写文,但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的朋友兼老师行者,含蓄地和我说,生活,读书,兴趣都要有所筛选。
的确,是不是逼自己太紧了。
那我是否应该选择自己最舒适的东西比如画画、健身、听课,放弃让我有压力的东西比如工作、备课、写文。
那我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在哪里?
我只有输入,没有输出。
还是走出舒适区,选择我最感压力的事情做好呢?
放弃我的爱好,我会快乐吗?
画画看天赋,我就算再怎么走也无法谋生,但我画画时很开心,很专注。
放弃健身?那就是放弃自己的身体。
连体重都不理想,还谈什么理想?
放弃听课,就是放弃名师指导,自己摸索?
只有输出,没有输入。
1908年,两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维持舒适状态保证了稳定的表现,然而,为了增加或者最大化表现水准,需要我们置身于“最优化压力”中,又称“最佳焦虑区”,一点点害怕反而让我们收益。但太多焦虑会导致太大压力,使人的行为迅速变差。
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谈舒适区就像自甘堕落,但你不要缓冲太久;不要谈走出舒适区就好像一定要大跃进,可以先迈出一小步。
最优化压力――让你拥有最有表现又可以持续挑战自己的“刚刚好”的程度,你也能“到达巅峰”。――TalentGuide
因此呢,我接纳自己的“应付”,那是我坚持持续挑战100天的基础,我又随时准备投稿,随时记录灵感,勤于构思。
这是我的最优化压力状态。人人都能想到的状态,难就难在接纳会不会成为走不出舒适区的借口?
其实喂马劈柴的日子久了,跟呆在写字楼里没有区别。不是人心不坚定,而是“舒适区”在变化,时而诗和远方,时而滚滚红尘。
――改编自 渡边纯二
3.活在当下,觉察需求,处处舒适。
鼓励咨询三步骤:觉察,接纳,改变。接纳不会变成借口,前提是觉察你心中真正的需求及其变化,然后迈出一小步改变。
最近“扯什么诗和远方”“卖掉北京的房去丽江大理”系列也是刷屏热文。
人在变化,需求在变,梦想也在变。
与其说是走出舒适区,不如寻找舒适区,觉察自己当下的需求,去满足。
比如在城市寻找价值感,偶尔生活在他乡。那么,你在哪里都将舒适。
昨天我很喜爱的家长讲师也是同学JOY,在群里分享了她是如何爱“折腾”,把自己心中的理想折腾出来的经历。
她各种折腾过,走出舒适区又回到舒适区,她目前选择了感觉最舒适的道路,因为她折腾的过程中,觉察到自己当下的需求。
我想,这也不是她的终点,舒适和不舒适是时常变化的。
所以我认真分析自己的需求,找出每天的舒适区。
我周末的舒适区在画画健身听课,周一到周五的舒适区在工作备课读书。
这样我就处处舒适了。
至于写作呢?
灵感少则重在坚持,灵感多则重在质量。
也许有人说,本该如此啊!
但这很不容易,这需要我们接纳自己的有限的能力,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生活的不完美,接纳自己舒适与不舒适的状态。
而不是围城心态。一边享受着舒适一边焦虑自己拖延,一边正走出“舒适区”一边又开小差。
寻找让内心最舒适的区域。比如你爱宅在家,是因为你能和自己相处很好,专注于内心的成长,而人是社会性的,在你需要出去交际时也比较愉快,那就都是舒适区。
如果你宅在家是为了逃避交际,害怕交际,但你又觉得孤单寂寞冷,那不管在家和社交,都不舒适。这时你就要做出改变了。
觉察需求并付诸实践,这是另一种活在当下。
刚才我说每天细分需求,其实可以细分到每件事。
Joy群里的庆云说,把做饭做菜做家务当做持家管理类课程,和公婆友好相处当做社交课程,把公婆照顾开心了,他们也会很主动帮忙照顾孩子,这样她就有时间单独出去放松约会运动保养维护朋友圈讨论事业定位。。。
今天她发起了品酒活动,看照片,一个妆容精致、充满自信的女子,给全职妈妈贴了新标签。
她活的如此舒适,又不是永远在同一个舒适状态。
今天下午,我带啊谷睡觉,他因为早晨和爸爸自驾出游而过度兴奋睡不着,爸爸去打球,我只好放下一堆计划,陪他躺到天黑,他还是没睡着,自然我也没午休。
我可以留在舒适区,给他ipad看原版英文动画或者画画,我就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我也可以走出舒适区,放下焦虑尽量陪伴他睡着,而我在陪躺的过程中,酝酿了这篇字数突破自己纪录的文章。
不论结果如何,我都心安理得,觉察自己的需求和行动匹配,随时切换,主动选择,这就是处处舒适。
这里的舒适似乎和学习、成长中的舒适区不一样了,指的是心灵上舒适。
无所事事看似舒适,反而有种难以名状的不安,心生焦虑,然而忙碌而充实的状态,不是“瞎忙”,身体辛苦了,心灵却很安逸。
只有我们努力成长,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区,才能真正获得心灵上的舒适,原来,二者是合二为一的。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Zoe正能量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