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住手!住手!别打了!他们都是演员!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鲁艺新成立两个文艺工作团,华北文艺工作团和东北文艺工作团。文工团成立以后,马上开赴前线慰问演出,其中演出最多的剧目,就是《白毛女》。

►1946年7月,怀来县,慰问解放军和国民党被俘人员

七里营村里一块儿高地上,栽上六根柱子,一道幕,二道幕,三道幕挂上。没电灯,没音响,就点汽灯,乐队坐在舞台旁边。

舞台下面,一边是解放军,一边是老百姓。听说有戏,很多老百姓上午就赶着大车,占位置等着看。一直等到晚上7点。演出前要拉歌,解放军唱一个,老百姓再唱一个。一开始剧里是群众都熟悉的生活,包饺子、吃饺子,群众都很高兴。杨白劳喝了卤水自杀以后,喜儿哭,观众也哭。到斗争会那场就更感人了,台上喊,打倒恶霸地主黄世仁,底下的群众和战士也一起喊,枪毙黄世仁,给喜儿报仇,给杨白劳报仇。大伙儿情绪非常激动,砖头土块什么的都往台上扔。怀来县出沙果,演黄世仁的陈强同志站在台口,一个果子飞过来,正好打在他眼睛上,打了个乌眼青。支部书记赶紧上去说,大家不准往台上扔东西,这是演员。

一天晚上演两场。戏很长,要4个钟头。演第二场时已经半夜12点了。观众是国民党被俘人员。这些观众跟解放军反应不大一样,不喊口号,只会喊:打!打!杨白劳死的时候,也一样痛哭流涕。演出完了以后,连长直接带他们去开诉苦会。诉苦会上提两条,一个是,大家看了这戏,有什么感想。再一个是,愿意回家,我们发路费,愿意调转枪口,去打反动派,就参加我们的队伍。在当时,不少国民党士兵就愿意调转枪口去打国民党反动派。这一部分人被称为“解放战士”,这也是兵源的扩充来源之一。

►1947年秋,大同前线,部队慰问演出

战士们都是坐在自己的背包上,拄着枪看的。离现场不远的地方就是前线,连炮声都听得见。演到大春回村,部队政委突然跳上台来,宣布停演:“感谢文工团给我们做了精彩的表演,但现在接到上级命令,我们部队马上要参加战斗了,全体立正,进入阵地。”部队马上起身,喊起口号:打倒黄世仁,给喜儿报仇,给杨白劳报仇,打倒楚溪春,解放大同。战士们就这样喊着,排好队,背上背包,朝阵地跑去。

文工团演员也被激发了斗志,向团长请命,也要参加战斗。演员们很快就被分成许多小队,深入到大同各个村里。动员妇女做军鞋,交公粮,教小孩唱歌。有时也到部队里给战士们缝补衣服,代写家信。

战斗一打响,牺牲的战士们,没有棺材埋,席子也没有,只有刨个大坑,演员们跟老乡一起,把战士的衣服整理好,脸上的血洗干净,给战士下葬。

►1948年,河北省泊头市,解放平津保(北平、天津、保定)大会,慰问平津保地下工作者

演出由城市工作部承办。城市工作部,简称城工部,是领导敌占城市地下斗争的首脑机关。演出前,部长刘仁先给演员们铺垫:“今天这场观众是特殊观众,这些同志都是平津保做地下工作的学生和工人代表,他们在这里开完会以后,仍然要回到原来的城市去护厂、护校。所以他们互相之间不能交流,不能暴露身份。”

幕一拉开,舞台底下白茫茫一片。原来,这些观众都穿着白衬衣,头上包着白毛巾,戴着大的口罩,看不到脸,几百个人都是这样。

开演之前,他们也唱歌,唱《团结就是力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该哭的地方,他们也痛哭流涕,但到最后,他们没有喊口号。看了演出就都走了。待演员们走出剧场,被一个戴着毛巾,戴着口罩的同志握住手:“你们演得太好了,太感人了,为我们解放平津保的工作增添了力量。”说完就走。剩下演员们一脸茫然,也不知道他是谁,是干什么的,只能看见口罩上方他那一双富有激情的眼睛。

版权归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所有

转载请联络编辑获得授权

用历史思考 | There's everything in history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