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沐丞 请教:在本职工作非常繁重的情况下,怎么才能做到每周更新三次文章。大V回答我说:利用周末和碎片化时间。
01
本人在高校就业部门工作,可以说是学校里最忙的几个部门之一,每天8点准时上班,下午6点基本上是不能准时下班的,很多时候周末都在加班,在这种工作节奏下,日子过得很充实,时间也过得很快。作为管理和服务部门,很多时候时间是被别人安排的,今天要做什么,明天要做什么都是被钉入日程表的,9点要见什么人,10点要商议什么事也都是被安排的,也就是说时间被日常的不得不处理的事情所占据。
同事们有一个共识:工作很有意义,但花时间沉淀工作思路,花时间深入研究工作课题,花时间开展生涯辅导也很有意义,** 不过这些被公认的“也有意义”的事情通常没有时间做。**
网络图片在时间管理四象限表格中,人们往往忙于紧急的事情,而忽略掉重要的事情。而那些看似不紧急的事情并不是不重要,它们才是影响一个人长远发展、幸福感获得的关键。
02
今年8月暑假期间,我下了很大的决心重拾写作:
- 孕期因为并发症的关系,在家躺了2个多月,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严格卧床,那段日子是怎么过的,不堪回首,卧床期间我把过去在博客、QQ空间里写的文章,拍的照片统统翻出来,细细品味,文字和图片的代入感都很强,看着、看着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时那景。当时我就在想:要是当我老了,哪都去不了了,日子也不过如此吧,我一定趁年轻多写文章、多拍照,留着老了之后慢慢看啊。
- 坐下来写字,能让自己的想法得到更好的沉淀,能让思维变得更缜密和活跃,原本没想过、没想到、或者没那样想的很多内容,会随着文字,从大脑深处迸发出来。文字的表达也可以让口头表达更加流畅,写和说都是一个人思维的反映。
- 写作有利于传播,就如我在中写到的“现场讲座的惠及面确实有限,有类似需求的人还有很多”我更愿意以写作的形式分享。** 文章的传播速度更快、更广,我经常从别人的文章中受益,我也希望自己的文章能给别人提供参考,哪怕是偶尔。**
03
但是,自从开始在简书写作,我便发现时间不够用了,分析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
1.行文不够流畅,不能够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一篇文章从最开始写到完成发表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有时甚至需要几天,效率太低。
2.挖掘不够。很多时候我觉得没有题材可写,其实不是没有什么可写,而是自己不知道怎么写。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我特别爱看,他的短小散文也非常精彩,我喜欢透过他的散文偷窥他的生活方式,了解他的生活状态,文章虽短,但确实太美妙,事实证明确有很多细微之处可以写。
3.输入不够。我的写作定位是跟职业指导和职场有关,职场并不是只有老生常谈,还有很多新的资讯,文章的价值很多时候来自资讯的提供,那么问题来了:没有输入,哪有输出。
04
写作还不能轻松完成,说明这方面能力是欠缺的,这些总结出的问题都需要克服,所以在听完大V的建议后,我做了如下调整:
- 提高工作效率,本职工作尽量在8小时内完成。工作中多提炼方法,总结怎么样做事才能提高办事效率,怎么沟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成事后复盘的习惯,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中午可以加班,但尽量不要把工作带回家做。
- 保持持续输入:比如这周在我的记事本上列出的要学习的项目是:商业模式画布、思维导图、知识管理、列出了要阅读的书目和追剧清单。
- 多看大V的文章,他们都写了些什么题材,他们怎么处理才思枯竭,输入不足等问题的,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或许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 在早晨起床我会打开小音箱给我和儿子放轻音乐,因为在文章中提到过“音乐与想象力是最快的情绪调频器......每天一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播放令自己开心的音乐,以愉悦的音乐频率帮自己的今天建立“愉悦”的情绪频率基调......** 当下的情绪频率带正在创造今天、明天、与你的一生**。"
- 在上班的路上听喜马拉雅FM的职场节目,持续输入新知,随时带本书空了就翻几页,然后放到思维中发酵。
- 每周只接一个咨询和讲座,在讲座主题的选择上只做自己擅长的、能够讲好的内容,一些感兴趣,并且有积累的话题可以做进一步尝试。
- 晚上下班后,接替外婆、外公带孩子,陪他玩积木、看书,教说话,9点洗漱后兑奶、洗衣服,哄睡觉。
- 晚10点半左右睡觉,睡前看亲子教育方面的书或是其他想看的书,然后入眠。
- 和老公沟通一般用微信,想到什么就在微信上留言,每天1-2个电话,见面后聊些想聊的,尽量不说负面的话。经验总结:** 只要价值观一致,基本原则一致,沟通起来还是比较顺畅的**。
- 与朋友沟通可以约中午或晚上一起吃饭,看电影,互通有无,联络感情。
- 有了新的写作思路记录到印象笔记中,框架搭好了后有了新素材随时补充。
- 每周筛选一次订阅的微信公众号,根据需求做删减,这是为了不浪费时间在阅读无用信息上面。
实践碎片化时间管理一周后的成果就是——本周我能完成一周三更的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