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神话里隐藏的历史秘密:女娲补天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刘宇一油画作品

“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

这是《红楼梦》开篇第一回讲的故事源起,贾宝玉就是那块弃在青埂峰下不堪补天之用的顽石。

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由来以久,《列子》(战国)、《淮南子》(西汉)、《论衡》(东汉)、《三皇本纪》(唐)等均有记载。

如《列子·汤问》所载:“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PS: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生于战国前期,在老庄之间,在道教中被尊为冲虚真人。

《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yin水。苍天补,四极正,yin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在《列子》中女娲炼石补天以后又发生了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中也有这个故事。

《淮南子·天文训》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柱折,地维绝”,《列子》与《淮南子》所说一致,略有不同的是,《列子》说的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而《淮南子》说的是“天倾西北,地不满西南”。

在先天八卦中,乾卦为南,坤卦为北;在后天八卦中,乾卦为西北,坤卦为西南。八卦类象里乾为天,坤为地。

两相对照可知,所谓“天柱折,地维绝”,其实就是先天八卦演变为后天八卦,后天八卦的产生应当就在共工与颛顼时期(一般称伏羲先天八卦,文王后天八卦,按神话所提示的信息来看,后天八卦并非出于周文王)。

地不满东南还是西南呢?按后天八卦方位可知,《淮南子》所记的西南是正确的。

需要注意的是,有学者认为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女娲补天的前因,但我们从以上引文可知,在《列子》中.共工是在女娲之后,而在《淮南子》中这也是两个不相干的故事。

不过,《淮南子》两个故事里说的“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与“天柱折,地维绝”看起来很相似,于是有人就把这两个故事拢到一块去了。

所谓先有共工怒触不周山然后才有了女娲补天,是东汉王充的拉郎配。

《论衡·谈天篇》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

到唐代的司马承贞,其《三皇本纪》也认为共工在前女娲在后,但共工不是与颛顼争位,而是与祝融战。

“女娲氏亦风姓……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

细节暂且不论,这些记载中关于女娲炼石补天的核心是一致的:

一是炼五色石以补天,

二是断鳌足以立四极。

我们知道,一年有365天,准确地说,一年有365.2422天(指回归年)。

当然,古人的数据没这么精确,但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使用四分历,一年有365又1/4天,四分历就是由这个1/4而得名。

也就是说,四分历的一年有365.25天,与我们现代精确测定的数值相差0.0075天,即一年差10.8分钟,已经很准确了对不对?

一年差十来分钟,听起来好像可以忽略的样子。我们换个说法,一分钱是不是可以忽略不计?漫说一分钱了,三毛五毛地都经常被抹零,买家卖家都会这么干。

OK,就说一分钱。按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估测数据,全球人口在2011年10月31日达到70亿;按世界银行的数据,2014年全球人口达72.6亿。我们就按70亿来算,一人给你一分钱,瞬间你就有了七千万啊。

同样的道理,一年差十分钟,六年就差一小时,144年就差出一整天,1440年就能差出10天。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今天(2016年)有2568年,如果今天的我们仍然按孔夫子那时候的四分历纪时,我们的时间就会比标准的一年慢18天,反映到节气上,我们以为到夏至了,但实际上已经过了小暑。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那一天,那么,闲得天天看日出日落的某个人就会发现,夏至这天的太阳怎么提前下班了呢?

这关我什么事?

好吧,确实没太大关系,但你要知道,子子孙孙无穷尽矣,一万四千年后就会差出100天,两万年后就会差出半年来,那时候就会在酷暑的阳光下过春节了。

嗯,好像还是不关我事,撑死了坚持活满一百年,万年以后,呵呵……

OK,如果把这种现象缩短到四五十年就出现呢?

比如说,一年本来有365.2422天,现在我们的历法规定的却是一年360天,那么,把零头去掉,一年还差着5天。

一年差5天,四十年就差出来200天,都已经超过半年了,也就是说,从我们实行一年360天开始,四十年后就已经是冬雷震震夏雨雪了。

你拿出手机一看,明天夏至,然后第二天一睁眼,外面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啊。

哪出问题了呢?

手机没问题,黄历没问题,眼睛没问题,那么,一定是天有问题。

形象化艺术化地描述,那就是——天破了。

所谓补天,就是更正历法,将一年360天调整为一年365天。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五色石的意象就来自于五天。

所以,伏羲画八卦制甲历,很可能那时的一年是360天,这种历法最多使用四十年就会出大漏子,然后就有了女娲的观测和发现,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五天。

一年360天最多只要四十年就会寒暑颠倒,所以,伏羲和女娲如果不是部落的代名词而是两个具体的人,那么,他们俩一定生活在同一时代。

女娲补天将一年调整为365天后,与回归年的实际长度365.2422天相差无几,但如前所述,一点点细微的差别在时间的累积中放大后就会变成大问题。

一年365天,比实际的回归年少0.2422天,四年就接近少一天,四百年就少100天,八百年就会少200天,又会逐渐出现夏天可以滑冰冬天需要避暑的诡异天象。

怎么办呢?和女娲补天一样,又需要调整历法了。

据《尚书·尧典》记载:(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尧的时候,命羲和观测日月星象,制定历法,“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一年有366天,但不是每年都有366天,因为“以闰月定四时”,从此开始有了置闰的办法,一直沿用至今。

PS:古代的岁和年是两个概念,为免复杂,按年来理解就好了。

当然了,随着观测技术及精度的不断提高,这一次的调整不会等到真的冬夏反转以后再行修补,要不在历史上又会出现一次所谓的女娲补天。

一年365天,四百年就会比回归年少将近100天,实际的物候与历法中的节气已经偏移得比较明显,这种不正常的变化足以让古人察觉到历法又需要调整了,所以,从女娲补天到尧置闰的时代,应该相距三五百年。

至于尧时的闰年366天具体是怎么计算的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次调整后的更加精确的历法能够沿用更长的时间,其后再有调整也就都是微调。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四分历,已经精确到365又1/4天。再后来到元代,郭守敬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就与现代的精确数值365.2422天几乎一样了。

所谓女娲补天,就是将伏羲制历的一年360天增补为一年365天,以纠正寒暑颠倒的混乱现象。

如前文所述,女娲补天的故事有两大核心情节,一是炼五色石以补天,二是断鳌足以立四极。

那么,“断鳌足以立四极”又是指什么呢?

《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也就是说,四极并不是女娲新建的,在其“断鳌足以立四极”之前本来也有四极,只是原来的四极崩坏而不可用。

让我们回到女娲补天就是一次历法调整的思路。

伏羲时制定的历法在数十年后就出现寒暑颠倒冬热夏寒的诡异气象,于是,以伏羲为王的各部落势必产生动摇和怀疑,以伏羲为共主的部落联盟陷于分崩离析,这就是“九州裂”,九州指的是部落联盟而不是大地。

四极何在呢?

我们知道,立杆测影看太阳(古代所用的工具叫圭表),影子的长度会在一年之中不断变化,夏至时的中午影子最长,冬至时的中午影子最短,坚持测量记录积累数据,就会发现影长数据有周期性的变化,而所谓的一年就是这么来的,即立杆测影得到两个最大值或两个最小值,这中间就是一年。

如果测量昼夜长短,则夏至时白天最长,冬至时夜晚最长,和立杆测影的结果意义相同。

与此类似的还有春分秋分这两天,昼夜长短一致,而南北极地区极昼极夜的分界点也就在这两天。

所以,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这两至两分是一年之中的四个关键点,以阴阳的概念来看,夏至冬至是阴阳两极,春分秋分是阴阳调和之中,四个点确定无误,一年的四季变化就能次第相续。

PS:圭表测影和昼夜长短只是划分时节的依据之一,实际上还有观测北斗斗柄指向、各种星体出现时间与方位等多种方法。

由此可知,所谓“四极废”就是说两至两分这四个节点全都乱套了,比如看日子明明是夏至到了应该测出日影最长,外面却寒风呼啸万里雪飘;明明实际测得日影最短,说明是冬至到了,可一看黄历却写着夏至。

四个关键节点发生偏移与实际气象严重不符甚至完全相反,这不就是典型的“四极废”么?

女娲补天之后,一年365天,与实际的回归年基本接近(误差0.2422天),于是,对两至两分这四个关键节点的测量结果与事实上的季节更替又能够对应上了,这就是“立四极”。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从历法的角度看就能发现其中的真实内核,这也提示我们,伏羲画卦,莫非这八卦也来源于历法?

结论不敢下,但不失为一种具有合理性的可能。

那么,我们可以推测一下,伏羲时所制定的历法是一年360天,以阴阳纪之则一年可分为冷暖两季(两仪),以四极定一年则是两分两至(四象),再分段纪时就可以分八个月(八卦)。

一年八个月的历法目前没有任何证据纯属瞎猜(或者按四极分为四季,每季各分阴阳以成八段,更具合理性),但一年分两季是有迹可的。按古文尚书和甲骨文的一些资料,商周时期很可能还是把一年只分为春秋两季,春秋一词后来也就被用来作为鲁国史官按年记事的史书之名。此外,在苗族地区保留有一年分冷热两季的记录,如《苗族贾理》载:“隔年做两段,隔田做两半。冷季六个月,暖季六个月”。

按《尚书·序》所说: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按文意所指,伏羲画八卦造书契(即文字),其目的是代替原来的结绳之政。

所谓结绳记事,一年中冷暖雨雪的天气变化以及草木的荣枯野兽的繁殖等事项必然是要记的重点,所以,历法的产生正是由这种需求所催生的。

易与历法关系密切,易与龟也是一对好CP。

神龟负图出洛水,这是洛书的传说,在汉代的各种纬书中,就有不少元龟衔符、元龟负书出、大龟负图等说法。

用龟甲为卜,用易经为筮,都可以沟通天地未来。

1987年,在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一件玉雕石龟(公元前3200年),有背甲和腹甲以及一块玉版,据考证可能与洛书九宫、八卦及古代太阳历等有关。

来源:《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阿城

由此可见,龟与易及天文历法是有久远而深厚渊源的,这也是女娲改历“断鳌足以立四极”的意象由来(鳌即大龟)。

此外,还有龙生九子之说,老大就是这个鳌,如《升庵集》(明代杨慎)所载:“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而龙图腾的产生,正是来自于伏羲,史书上还有伏羲自号龙师并以龙纪官的记载。

如《竹书纪年》载:“太昊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

《通鉴外纪》载:“太昊时有龙马负图瑞出于河,因而名官,始以龙纪,号曰龙师。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大庭为居龙氏,治居庐;浑沌为降龙氏,驱民害;阴康为土龙氏,治田里;栗陆为北龙氏,繁殖草木,疏导源泉。”

上文说到女娲改历后一年365天,与实际的回归年相差0.2422天,四百年后就会差出来将近100天。而尧时有置闰及一年366天,可视为对一年365天的微调。如果仅从历法的调整来看,似乎女娲与尧之间相距不过数百年,但是,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为伏羲女娲之后,至少还要经过炎帝、黄帝等才能到尧,事实上还不止。

按《帝王世纪》(东汉皇甫谧)所载,“及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女娲之后有十五代,每代就算30年那也有450年。

“神农氏,姜姓也……生炎帝……都于陈,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至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炎帝成为天下共主后又传了七代,一共八代530年。

炎黄大战被黄帝打败的那个炎帝就是第八代的榆罔,之后就是黄帝成为天下共主的时代了。

这么一算,女娲之后到黄帝,至少已经一千年过去了。所以,这段时期必然还会对一年365天的历法进行修正。

其实历法的微调在女娲补天之后就是越来越精确化的一个长期持续性的过程,即使是先秦时期的四分历精确到一年365又1/4天,仍然需要不断修正,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上先后有六七十种历法,不言而喻,都是微调(可惜知识和技术并没有逐代传承,尤其是到明清时期,管天文历法那些人被西方传教士打得满地找牙)。

女娲之后黄帝之前这千余年中的历法调整好像没有什么记录,黄帝时代改历的记载是有的。

《世本》载: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

“羲和占日,常仪占月”,测日可得太阳历,观月可得太阴历,所以,在伏羲女娲传下的太阳历基础上,到黄帝时还融合了太阴历,形成了阴阳合历,也就是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农历。

出门看日子婚丧嫁娶查黄历,这个黄历的说法就来源于黄帝历。

《史记·历书第四》载: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於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由此而论,那么黄帝时期的历法已经有置闰之法了,而且是“正闰余”,也就是说,很有可能使用闰年的办法还要更早,黄帝时代对历法的调整只是进一步修正而已。

关于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有说是文王演易时才将八卦两两相重而成六十四卦,但《周礼》有时确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归藏及周易都有六十四卦,周易出于周文王还说得过去,但连山与归藏二易的六十四卦显然不能归到文王名下。

从八卦与历法的渊源来看,如果真的是在黄帝时期首次实现了阴阳合历,那么,八卦相重而成六十四卦,最有可能的出处就是黄帝。

因为阴历来自对月亮的观测,其一年为354天,与阳历的365天进行调和,那么,阴历的闰年就有384天,而六十四卦则正好有384爻。(请参看前文《大衍之数与天文历法》)

最后的问题就是,一年360天的历法有证据吗?

直接证据我不知道,但有线索。

直到今天,彝族地区还流传和使用着十月历。这种历法是一年有十个月,每月36天,一年360天,然后另外加5天作为过年日,四年一闰则有366天(《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刘尧汉)。

不独中国有360+5这样的年历,古埃及的太阳历是一年十二个月,每月30天,同样是一年360天,然后年终加5天作为节日。

还有玛雅历法,一年是十八个月,每月20天,一年也是360天,然后另外有5天是禁忌日。

无独有偶,彝族不仅有十月历,还有更古老的十八月历,也是一年十八个月,每月20天,年终另加5天作为祭祀日(过年日)。

从这些历法的情况下,远古时期的历法形成先有一年360天,然后才调整为一年365天,这是一种颇为合理的推测。

所以,褪去包裹的神话外衣,所谓女娲补天,其实就是古人修正历法的历史事实。

或许是因为文字系统还没有成型,一靠口耳相传,二靠画图记事,在代代相传中逐渐走向神话,就演变成了炼五色石补天的瑰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