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正在消逝的“星空”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小时候,印象中盛夏的夜空,繁星点点,那时候的夜空永远不会因为雾霾而担心看不见天上的星空。可是这些年来,伴随这种“不计后果”式的发展,要在喧嚣的城市里看到夜晚的星空,仿佛也成为一种奢望。

记得之前去峨眉,在海拔3000多米的金顶仰望夜空,那种星星仿佛近在眼前的感觉是我在城市中无法感受到的。那种清晰的轮廓能让人迅速的分辨星座的线条,一颗颗明亮的星星在夜空眨着眼睛,仿佛在诉说那些古老的故事。站在金顶悬崖边眺望远端,黑暗的天际与浩瀚的星空浑然一体,一不留神,流星稍纵即逝地划过天空,留下银河静静地躺在那里。从峨眉回来的一段时间里,我看着同一片天空,却是不同的景色,更不能想象能在城市里看见银河,感觉就像一场梦。

星空是人类梦想的故事,是人类心灵的历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星空。在满天繁星的夜晚,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向往和憧憬,都曾寻觅过属于自己的星星。站在星空下,面对它的纯净,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最真实、最柔软、最美丽的心灵。

工业的发展、现代化都市以及那些贪婪的欲望分开了人和自然的距离,也分开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在八十年代那批作家的笔下,我们经常能见到对纯美大自然的奇特描写。“星星望着醒和睡的人们,大地在黑暗中鼾声沉沉,我忽然间想到了生命,因为生命星星和大地才有了声音。”这是诗人顾城对星星与生命的美好幻想。也许正是这种对大自然的敏锐感知,我们才会产生诸多奇特的想象。然而,当今时代追求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嘈杂的大街上,若我们举目仰望,看到的不过是“同质化”极为严重的高楼大厦或者是物欲闪耀的霓虹。星空?貌似太过遥远,也不切实际。

是的,这个时代里,不切实际的都已经被我们“聪明”地否决了。自然环境的恶化,不仅仅是自然层面的退化,也是我们心灵的退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已经失去了自然上的星空,我们正在失去精神与灵魂的“星空”。英国诗人王尔德说:我们都身陷沟壑,但总有人在仰望星空。对于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功利主义大行其道,愿意仰望星空的人不断减少,即便有少数在苦苦挣扎的人们,也会被贴上“不切实际”、“不靠谱”、“不务实”等标签。

从形而下讲,这种退化体现在我们在选择大学专业、在选择工作、在选择配偶的时候,在我们的日常公共生活中,在我们对待人生和理想的意识中。这从形而上来说,这种退化体现在我们文化中,体现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就好比我们大学中理工科火热,人文学科偏冷的窘境一样。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大陆18到70岁国民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而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高达24本。走进书店,放在最醒目位置的永远是各种心灵鸡汤、时尚书籍、成功之道以及官场说话之道这样的书籍,购书者也大多热衷于这些书籍,也就是说,4.39本中还包括以上这些急功近利的书,那些散文、诗歌、名著等却鲜有人翻阅。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可以决定未来的事情。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读书这个本是提高自身修养的事情也变得浮躁起来。这让我想起《新周刊》出版的特刊《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这本书,书中流露出对八十年代理想主义逝去的怀念与反思。八十年代回不去了,正因为回不去,才越发地想念。书中这样写道:“任何物件都是快乐的源泉;大学生几乎人人会写诗、爱读诗,那个时代有海子、顾城、北岛,青年们有梦、有热血、有奋斗的力量;物质匮乏但还是感觉很幸福,不像我们现在这样颓;儿时放学,回家的路,柳树成群,洒满夕阳。”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却不平庸的年代里,刚从文革的噩梦中走出来的人们表现出了对于知识的渴望,书店经常面临脱销的情况,年轻人们热爱文学、喜好辩论、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一切都是那么有生机,一切都是那么有希望。

“饿”死人的年头时常有,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今天我们物质的土壤虽然不像从前那样贫瘠,但是我们精神的星空里闪耀的却寥寥无几。没有星星的夜空是暗淡的,群星璀璨的夜空是美好的。但如果是对于星星寥寥无几的夜空,这样的星星是孤独的,他们竭尽全力发出光亮,但是却得不到回应。我们的文化里充满了同化的气息,对于独立的思想或者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不尊重的,甚至有时候暴力相向,当少数孤独的思想者面对沉默的大多数,其散发的光和热必定引不起太多的共鸣。王小波在《思维的乐趣》中曾写道:“我们这个国家里,只有很少的人会觉得思想会有乐趣,却有很多的人感受过思想带来的恐慌,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思想的味道就该是这样的。”

我们今天的很多人认为一旦跟“文”字沾上边的事情就是不切实际的,热爱文学、文艺的人被认为是不靠谱的,因为“文”的东西不会马上转换成钱。学工科是最实际操作的,学工科鄙视学理科,学理科鄙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科鄙视学人文学科的……在这条畸形的鄙视链条背后,隐藏着这个社会畸形的价值观。文学和文艺是关于人生,关于人的灵魂,它虽然不能立刻转化成金钱和物质,但是它能够让人的精神变得强大,这些东西是非物质所能的,当然这些道理是奉行“金钱至上”的人所不能明白的,而且这些人在当下不算少数。他们洋洋得意,以为把握了钱就把握了世界的真理,以为把握的钱就把握了人生的真谛。但是,一个人再有钱,没有知识和文化,终究被人瞧不起,只能被称作“土豪”;一个国家再有钱,没有文化底蕴,一样是不会被世界尊重。

(本文由新文艺青年作者   董昊   原创并授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