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奖励孩子,就是鼓励孩子不爱学习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故事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在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时有出现,比如:“如果考试成绩高于95分,就送你一台新手机”。孩子如果太想要一台手机了,因此有了自我激励能力:为渴望的手机而努力学习。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由于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因此可以说,我们一边希望孩子对学习保持热情,一边削减孩子的学习热情。

美国很多大学不愿意招中国学生,即使中国学生的成绩明显好于其它国家的孩子。因为他们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中国学生一旦有挣钱的机会,马上就会放弃学术研究。而美国孩子虽然成绩不及中国学生好,但他们从小受的到激励是多方面的,一旦立志于学术研究,就不会轻易为了钱而放弃。因此他们得到了一个结论:”中国学生学习厉害,但不爱学习“。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中国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挣到钱,如果能挣到钱,就不需要学习“

于是出现了“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的汉芯造假,把摩托罗拉的芯片表面刻上“汉芯”,就这样从政府骗走上亿元”,这样的案例不止一次,18年又出现“打破美国技术垄断,自主创新的红芯浏览器内核”,顺利完成2.5亿元C轮系列融资。后来被发现完全就是美国google公司的开源项目,连文件名都没换。这显然是上面聊到的逻辑:既然能骗到钱,为什么要辛辛苦苦搞科研呢?可能是这个原因,中国科学界没出多少成果,核心科技大多数来源于国外,处处受制于人。

为什么”奖励“会削减孩子的学习热情呢?

  • 很容易从“激励”变成“反激励”
    如老师对孩子说:如果期末考了95分,就可以不做作业。其实就是在传递两则种人生观:
    A、不做作业成为了一种奖励,那么写作业就是一种惩罚,是这个逻辑吧!你会喜欢被惩罚吗?
    B、我学习的目的,是不再需要学习,努力的目的,是以后不需要努力。这样的奖励具有一种自毁性。我们说学习的目的,是建立起的学习的热情,是为了学习时”突然明白了“的那种快感。但奖励正好可以毁灭学习的热情。一旦形成这样的人生观,你还想孩子努力学习,以后认真工作,那真是太不容易了。

  • 学习的目的是得到奖励
    既然家长和学校觉得学习是需要奖励的,那么学习就是一定是痛苦的。做快乐的事为什么需要奖励呢?因此,学习、工作都是痛苦的事情,目的都是为了奖励,比如”钱“。那么,如果没有奖励,或奖励不够,是不是就可以不做某些事?

    换言之,如果有人给钱,或能骗到钱,那么不管做什么事,是不是都可以?今天为了iPhone好好学习,明天会不会为了宝马而做出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

    因此,你在与孩子纠结洗一次碗是5块还是10块的时候,那你就得小心了,毕竟还在几块的事上面,还来得及。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可能会变得“斤斤计较,急功近利”,什么事都谈条件。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欲望从小被喂养,欲望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被满足,价值观被扭曲。这样他将一辈子生活在“欲望不能被满足”之中的痛苦之中,甚至挺而走险,误入歧途。

对于常用“诱因式激励”家庭的小提示:

  • 奖励和成绩分开
    比如孩子期末考试,成绩还没有出来时,就与孩子一起做计划,比如: ”这一学期结束了,我们全家安排旅游,放松一下“。这个安排与孩子的成绩没有关系。如果孩子成绩有进步,可以鼓励孩子,如果成绩平平,可以平静的一起找找原因,并一起想办法。

  • 无条件满足需求,谨慎满足欲望
    孩子的正常需求,比如文具、课外书籍等,可以无条件满足孩子。时不时满足一下不太过分的欲望,或送孩子一个惊喜:比如送一台价格不太高的相机给孩子。

    但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的欲望,比如他想要一台iPhone,你就可以否定,并说出让孩子信服的理由。千万不要和孩子说:“如果你考了95分,就给你买”。这样孩子的欲望可能会越来越大,不可收拾。

  • 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家长可以采取鼓励,而非奖励
    比如孩子考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父母当然要表达出高兴的心情,与孩子一起庆祝。比如安排一次特别的晚餐,或开展一场有仪式感的家庭会议,这样就有机会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

    如果孩子已经习惯了“诱惑式激励”,这里他可能会提出:“爸爸,我考了98分,可不可以奖励一台新手机给我?” 这时,父母要区分,如果孩子只得了80分,你会送新手机吗?并且你要明确告诉孩子,送不送手机,与考试没有关系。我送你手机的原因,是因为...或我不同意的原因,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