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从来就不可能公平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教育从来就不可能公平,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基尼系数越来越大,教育不公平现象显得越发严重。

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

一、地域差异造就的不公平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教育水平差距肯定不只一点点,美欧与非洲的教育差距,北上广与西部地区的教育差距,农村与城市的教育差距同样不只一点点。

教育的产生是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出现的,奴隶主作为统治阶级自然把教育的权利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教育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决定着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不公平。时代的推移与进步,教育权已由少数奴隶主独享的权力过渡到到广大民众人人皆可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但毫无争议的是经济越发达,所享受的教育资源越丰富,教育水平也越高。

所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域的差别都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因素。即便是共产主义也无法抹平地域间的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差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教育不公平是必然的。

二、贫富差异造就的不公平

教育不公平的地域因素还仅仅是整体性差异,而贫富不均便是造成受教育者在享受教育权利的个体差异。“富爸爸”自然决定了子女能够有条件选择更好的学校,而“穷爸爸”无奈只能送孩子到相对的“差学校”了。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为普遍的现象了,要不然就不会有如此艰辛的“择校”之风了。宏观上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微观上经济基础同样也决定着子女从小可接受的兴趣培养、培训。难怪我们总是说“穷人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已输在起跑线了”!

三、制度设计造就的不公平

还得从高考说起,也必须说高考。有人说高考是中国最公平的事儿,也有人说,高考是造成中国社会一切不公平的根源。两种说法都对,也都不对。这里姑且放下此争议,相信稍有见解的读者都有自己的判断。

高考公平的话题依然回避不了统一的、去地域化的高招标准,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全国一张卷”。“有关部门”为了让北大、清华成为“北京人的大学”也可谓是煞费苦心,一再修改命题规则、考试规则。造成各地大学入取率天壤之别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有关部门”正是其幕后推手。新的高考政策更是激起民众的激愤,随便打开一个门户网站输入“高考”一词,都是对高等教育地域招生歧视的近乎怨声载道的宣泄式讨论。

地域差异、贫富差异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但高考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造成的教育不公平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公平性。

小结,教育公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死局”,一个孩子从出生便决定了其遗传因素的不公,加上地域的差异、贫富的差别,这些教育不公平的因素,成长后还要面临更多的人为性因素造成的不公。

如何在破除教育不公的“死结”,需要有关方面不仅仅停留在“关注”层面,而应是拿出“壮士断腕”般的豪迈勇气,共同推进标准化办学,缩小城乡间、地域间的差距。如此方能迎来教育公平的真正“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