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你都不把自己当回事儿,还指望谁把你当回事儿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这篇是心灵鸡汤加吹牛逼。

但是后边有干货。

1.

那天一个来找我聊天的人狂说自己的迷茫,按照正常的逻辑,我得问他喜欢干嘛?

于是他说,喜欢音乐,各种摇滚、小众都能说的出来,甚至某个小众乐团在某天8点要出新歌,他能提前弄到,发出。一年要听几百首新歌。

未来也很想做音乐相关的事。

我说那行啊,做个公众号,写乐评,发各个平台,写多了,就引爆了。而且音乐这事是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领域,上到彭国母,下到朝阳区的广场大妈,都有坚定的人民基础。更近的,最近阿里音乐成立,『矮大紧』(高晓松的诨名)也风头正盛,音乐的商业价值再次兴起估计可以预见。去做吧。

他说,嗯。但是充满犹豫。

我跟他说,你这种人就是一理想主义者,你再怎么走也得做自己理想的事。

你得把自己当回事儿,做个音乐人。

2.

一次咨询给人做面试指导。

我这人之前根本没做过HR,所以对面试就一知半解。跟那些面过无数人的牛人比就是小萤火虫。

但是我比较明白面试的占位。这其实是面试最核心的部分。

所以当那个朋友问我怎么面试时,我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

『你觉得你去面试,你是谁?你面对谁?』

他说:『我是面试者啊?我面对面试官啊?』然后他觉得这个问题莫名其妙。

我说:『你看你就没把自己当一回事儿。你去面试的目的是进入这家企业,成为这家企业的员工。但你在面试时,却以一个『面试者』的外来人身份去,明显有种见外的感觉。』

他说:『那我是谁啊?』

我说:『你去面试时,你要把自己当成,你就是那个公司的员工,那个面试你的HR就是你的同事。你们在一家公司。』

他说:『然后呢?』

我说:『你这么给自己洗脑之后,你说的话都不一样,如果你把自己当面试者,你会说 贵公司怎样怎样,我会怎样怎样。而如果你把自己当作那家公司的员工,你会说

『咱们公司怎样怎样』,

来你站HR和你未来上司的角度听听,是不是特别亲切?你说多了,他也会默默的认为你是咱们公司的了。』

他有点明白了。

我继续:『而且,当你真的把自己当这么回事儿时,你就真的会按这个公司员工的游戏规则去操作。你会了解咱们公司,你会跟咱们公司的各个人沟通,你会自然把自己融到咱们公司。这在面试里是第一位的。后边才是技巧问题。』

归根结底还是,你得把自己当那么回事儿,才有的玩。

3.

我当年刚接触职业生涯规划,听古少侠讲的课,觉得天啊,我之前弄明白的好多事儿,跟古少侠讲的不谋而合啊。我是干这个的。

然后我就把自己冠名为『职业规划师』,然后给好多认识人做公益咨询。现在回忆起来,用『傻X』来描述,极其贴切。其实,他们愿意我给他们做个咨询,才不是因为我真的很专业,更多是因为我比较会聊天,聊着聊着聊到了点上,这种会聊天的能力,但分你做个管理者,管理一二十人的团队,都多少会有一点。(这段有很多明的暗的吹牛逼)

但是,我为啥敢跟人做咨询,还不就是我那时把自己当成个职业规划师吗?

然后我就一直干这个职业生涯方面的咨询培训干了这么多年,还写两本『畅销书』。那天我在一十字路口看一板车上卖各种盗版书,竟然有我写的,然后我就很庆幸,哈哈,我的书终于可以名副其实的成为『地摊货』了。

这就是把自己当回事儿的价值。

4.

前边都是鸡汤。

这段要到干货了。

津巴多是很著名的心理学家,写过很多深入浅出的心理类书籍。

很多人都知道他的书《路西法效应》。

书里他做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就是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去年美国刚拍了一个片就叫《斯坦福监狱实验》几乎就是对这个实验的纪实片。

                                           2015年电影:斯坦福监狱实验

2010年拍了一个片《死亡实验》,源头也来自这个实验,但是情节被导演改的更重口味。

                                               2010年电影:死亡实验

大致情况就是一个心理教授(就是津巴多)为了研究人类行为,就做了一个监狱,把一个教学楼的地下室改装成监狱,然后把善良的小鲜肉大学生们一拨弄成狱警,一拨弄成犯人。然后狱警穿狱警的衣服,带墨镜,警棍,犯人穿囚服,没有自己的名字,只有编号。并按真实模拟了一把,从抓犯人,换衣服,到说出自己的编号,到关到牢房。他要看看这帮人到底是玩呢还是……

结果,这绝对不是COSPLAY。而是真的,那个模拟的监狱里每个人的行为就一天以后就完全跟真的一样。狱警惩罚犯人,关禁闭,性羞辱,暴打犯人,狱警开始恨这些犯人,认为他们罪有应得。犯人组织越狱,屈服,犯人也开始恨狱警,要跟他们玩真的……直到最后津巴多发现这样下去要出人命了而中断实验。

这实验当然说了很多现象和心理道理。

但我想强调的是,当这帮狱警和这帮犯人穿上相配的衣服,并把自己当成狱警和犯人的时候,他们就真的这么做了。

曾经有一个理论叫 be do have理论,在《与神对话》里有过描述,我直接引用来:

我们曾谈过「是—做—有」(Be—Do—Have)范型,而大部分人又如何反其道而行。

大部分人认为,如果祂们「有」某种东西(更多的时间、更多的钱、更多的爱等等),祂们最后就可以「做」某些事(写一本书、培养某项嗜好、去度假、买楝房子、交个朋友),而这又会让祂们「是」如何如何(是快乐的、和平的或满足的,或在恋爱等等)。

事实上,祂们是在把「是—做—有」的范型颠倒了。宇宙中的实况(跟你们所想的相反)是,「有」并不能产生「是」,「是」却产生「有」。

首先你要「是」称之为「快乐」(或「知」、或「智慧」、或「慈悲」等等)的人,然后从这「是」的境地去「做」一些事情——不久,你就会发现你所做的会转回来带给你一直想要「有」的东西。

启动这种创造过程(没错,这正是……,造过程)的方式,是先看清你所要「有」的是什么,问你自己如果你「有」那个东西,你会「是」什么样子,然后直接去「是」那个样子。

以这种方式,你就把那习常的范型倒转过来,事实上是更正成「是—做—有」的范型,跟宇宙的创造力共同运作,而不是反其道而行。

以下是这个原理的简述:

你的一生,并不必须去做任何事。

全部的问题只在你是什么。

这是在我们对话结束时,我要再度触及的三个讯息之一。

我将以之结束本书。

现在,为了说明,让我们设想有这么一个人:祂认为,如果祂再有更多一点时间,更多一点钱,或更多一点爱,祂就会真的快乐。

祂没有搞清楚祂目前的「不很快乐」跟祂没时间、没钱或没爱之间的关系。

正是。反过来说,那个「是」很快乐的人,似乎有时间去做所有真正重要的事,有必须用的钱,有够用终生的爱。

祂发现祂有使祂「快乐」所需的一切事物……,只因祂先从「快乐」开始!

正是。事先决定你选择自己是什么样子,会使你实际去经验那种样子。

「是,或不是,就是问题的所在」。﹝注: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此处作者俏皮的引用莎翁名句。﹞

正是。快乐,是心灵的一种状态。正如一切的心灵状态会以实质的形式复制自己。

有一个电冰箱磁铁上这样写道:「所有的心灵状态都自我复制。」

用我的话说,就是

得先把自己当成某个回事儿,就是being,

然后就会按那回事儿的人去行为,就是doing,

然后就会拥有那样的人所拥有的体验,就是having.

再举个例子,

《霸王别姬》就是典型be-do-have的故事原型:

张国荣演内小豆子就是把自己当虞姬了,然后才能演的那么真那么投入,最后就真的拥有了虞姬的体验,爱上霸王,死在霸王怀里。所谓『不疯魔,不成活』也即如此。

很多时间管理、人生管理、幸福学、成功学、自我改变的培训,讲的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这个be-do-have。

把自己当回事儿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