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李跃儿的《谁拿走孩子的幸福》,我默默地把书合上,陷入了沉思。
李跃儿的目光很犀利,她直击教育的本质。作为父母,我们最想给孩子的是什么?是一个好成绩,显然不是。成绩只是培养孩子能力的一个途径。
我们想要孩子有一个好成绩是因为,我们相信:如果孩子学习好,那么会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意味着好工作,好工作意味着生活幸福。
我可不可以这样说,大多数父母想要孩子学习好,就是希望孩子以后能生活的幸福。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
有一个妈妈曾经很自豪的跟我说,她治他们家孩子很有一套。
孩子不肯弹琴,她就威胁她:不好好弹,我就用针戳你手。孩子就不敢了。或者说:你不好好弹琴,就把你关门外。她女儿最怕黑,每次把她关门外都哭天抢地的喊,要她做什么她都会同意。
我一听这个办法惊呆了,这个方法哪儿是妈妈对待女儿啊,分明是对待一个仇人。
作为父母,有时候我们真的要停下来想一想,我们让孩子学琴的初衷是什么?
我觉得第一个原因,无非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无论是想让孩子学琴或画画,都是想让孩子跟美接近一点。其次,才是希望孩子有一个一技之长,有一个表达情绪的方式,有一个永远的朋友。
最后,才是如果孩子学习实在不好,以后可以考音乐特长生。无论是哪一个理由,都是为了孩子好。
如果把钢琴跟恐惧联结起来,我想这样的孩子,就算考到钢琴十级,学到的也只是技术,能做的也只是钢琴弹奏熟练工。有的孩子甚至对钢琴产生了厌恶,过了十级,再也不摸钢琴了。
这个是我们当初想要的吗?
我想尽我所能帮你安排好人生
过年很多在外漂泊的青年不敢回家,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怕父母逼婚。
上学,有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孩子这一条路径在父母的眼里最圆满。当我们生了孩子,父母才算放下心中的担子。
很多逼婚的父母,都把子女的婚事当成了“事”,早早的把人生必然要做的事做完,对他们来说就是对子女尽到了责任。
《剩女为王》里舒淇的妈妈说,我想你早点结婚,就是觉得我们终有一天会老去,我们希望有一个人能接替我们来爱你。片中舒淇的妈妈,因为女儿过了三十岁还不结婚,急成了老年痴呆。
女儿心疼妈妈,为了让父母放心,放弃不能和自己立刻结婚的小男友,回去找曾经的相亲对象,要求立刻结婚。
对于女儿慌乱之中做的决定,爸爸保持了理智,在女儿结婚前阻止了这个错误的决定。
他讲的一段话,特别令我动容。他说:“我也期望女儿结婚,哪怕不是很爱,只要会过日子就行。但是那只是说说而已!我最终还是希望女儿跟自己喜欢的人结婚。我希望女儿有一天昂首挺胸的,特别硬气的带着男方出现在我面前,对我说‘爸,我找到了,就这个人,我非他不嫁!’我觉着我都能想象得出那一幕,她比着胜利的手势让我跟她妈妈看,那表情多骄傲啊!因为我是她的父亲,她在我这里只能幸福,别的不行!“
很多人之所以不结婚,就是坚持在追寻她心中的幸福啊!
大多数父母要的还是孩子的幸福,为什么偏偏成了那个逼孩子放弃幸福的人呢?
我们经常爱着爱着,就跑偏了……
我要的幸福还是你要的幸福?
袁春楠,整理界一姐。30岁之前的人生全是父亲规划好的。
2004年大学毕业之后开网店,做的风声水起。但是,在保守的爸爸心目中,这不是一个正经的、稳定的职业。为了劝服袁春楠,他发动所有的家人来劝袁春楠放弃。最终,袁春楠顶不住压力,关闭了网店,到公司工作。
30岁的袁春楠进入了人生最低谷。工作能力差,被开除;被前任甩;多年分岐导致她与父亲关系疏离。多重压力之下,她得了神经性耳鸣,失眠开始袭击她。
30岁那年,她在网上看到了一张职业路线图。一图惊醒梦中人,她发觉这么多年自己白活了,一直在做爸爸想要的那个自己,一直在过爸爸为她设计的安稳人生。人生上半场为爸爸活,下半场她立誓要为自己活。最后,她终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给孩子提建议,但是不能对孩子的人生插手的太紧。
有一天儿子问我,妈妈以后你想我去哪里工作?是靠家近一点还是离家远一点?我当时觉得这个问题好搞笑,就回他:你现在听我的,等你长大了,就不会听我的了,所以你愿意去哪里就去哪里。但是,儿子固执地说:不可能,妈妈,你说要我去哪,我就去哪?我在心里偷笑。小屁孩的话哪能当真,虽然你现在说的真心真意。等到真有那一天,妈妈能做的就是尊重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