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印象宁波①》水秀江南的艺术瑰宝——保国寺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文‖三绅皮具叶明增


题记:早曾答应某文友,写一个《印象宁波三十年》系列,遗憾一直未曾动笔。宁波,这个古老又崭新的海港城市,虽有说不完的史话。但在此生活久了,却也不知从何说起?那我还是从一个个小地方来入手吧,希望能在字字句句间向大家展示宁波的好和美,至于会写多少篇?就要看点赞鼓励数而定了。

保国寺“一碧涵空”景

前奏:先填词一曲

《临江仙.游保国寺》

古刹①千年山②北隐,葱林淹没楼尖。奇雕③拱木④架飞檐,响泉桥⑤下问,汉将⑥可曾炎?

旧客⑦暇日峰⑩下至,千阶步凌空渐⑧。人文历典久幽潜,物藏何为贵?帝赐⑨一时瞻。

注:词中数字在文中都有注解和出处。


        周日的中午,气温三十二度。初夏的太阳,如同一个十五六岁的青年,似乎有了点傲气,使人不得不感觉受他的热情和骚动。问了日本客人⑦说也喜欢中国的历史和人文,于是一下了火车,就直奔宁波城北的保国寺。

宁波火车南站北广场

         保国寺位于宁波城北灵山②谷中,山如马鞍,亦名“马鞍山”。寺周边丛林围抱,古木参天,东向直面大海,故有“东来第一峰”⑩之美称。据传东汉①骠骑将军张意和⑥曾喜此地山清水秀而意居此。


        踏入寺门沿东山脚的石阶而上,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座石拱桥横跨山涧,名“仙人桥”⑤。桥周身布满了各类石雕③,八对石狮子栩栩如生屹立桥上,仿佛在审视着每一个过桥者的身世。登临桥上,清冽的泉水从涧上方的灵龙石雕嘴中倾身而下,飞瀑四溅。头顶上绿荫葱葱,太阳光趁风吹动绿叶的间隙,不时从叶缝间偷偷的窜下来几缕照在身上。虽然天气已经入夏,涧水没那么急,没能体会到古人题诗“清虚法界自逍遥,叠锦亭前酒一瓢。最是仙人桥畔好,坐看飞瀑出云霄”般的意境, 但一时也仿佛自己已置身在仙境之中,一路行来原本那一点点炎意也顿失无寻。

“仙人桥”景点,诗曰:清虚法界自逍遥,叠锦亭前酒一瓢。最是仙人桥畔好,坐看飞瀑出云霄。 穿“听瀑亭”拾级而上

       穿过“听瀑亭”继续凌步而上, 布满青苔的古石阶的拐弯处就是“叠锦台”景点。从此处往下看,山下的景姿和建筑一览无余。万樟翠绿,亭角高扬,群鸟纷飞,莺雀歌鸣。这时候感觉自己脚下踩的不是石阶,而是踩在一幅山水画上,“叠锦”一词我想可能就是这种体会后蹦出来的吧!

       再转身而上,忽然一缕强光刺目而来。抬头一看,远远就能看见题着五个金光大字“东来第一山”的山门,心里顿时被这五个字感染了。真佩服古人的用词和起名,从这里往东一直就是大海,不再有高山,“东来第一”既形象又贴切。

金光闪闪,东来第一山
保国寺正门口

       过了山门后就是保国寺的正门,据载寺名是唐僖宗李儇⑨所赐题,意为乞求突然获得一种潜在的护国力量,于是有意赐名"保国寺"。于是乎,我们就一梁一柱,一窗一门的慢慢鉴赏起这个大雄宝殿来。大殿采用“营造法式”重檐歇山式建筑,气势雄伟,巧夺天工,全部采用斗拱④裼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不用一钉而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的重量,被誉为江南古建筑的艺术品。更"奇"就是大殿的每个角落不见鸟雀筑巢、蜘丝悬梁,更见不到虫蛀蚁蚀。据文献介绍,原来大殿的建筑材料中,有一种带刺激性香味的黄桧,散发出为禽虫所畏闻的气味;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特殊的建筑结构而产生的声波振动的风流驱逐了鸟雀虫类。不管哪一种说法,都已深深的被古人的智慧和久远的思虑所折服。

        在大殿后门抬头往上看,感觉碧蓝的天空 ⑧仿佛就贴着自己眼帘 。 只见草丛深处的石碑上题着四个大字,“一碧涵空” 。妙啊,妙啊,我想再也找不出比这更好的词汇来形容眼前的景色和意境了。

注解⑨唐僖宗赐额“保国寺”,词中谓“帝赐”

       游览保国寺回来的路上,我心里头一直在思考什么是传承和永恒的话题。 一个寺庙能安静的躺在幽静的山谷中,清泉四季不涸,历经千年容颜不衰,靠的是什么?我想这其中的原因不光光是那堪称为艺术魁宝的古木建筑;还有那一块块饱含风霜的石雕;更有那处处不在深刻灵动的文字。那每一个字的背后饱含着的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和我们人类生命不涸的源泉;更有我们中华民族不息的永恒。

       想到此,我忽然觉得我更有理由爱宁波这座城市了,因为她有文化,有传承,更有永恒。归路上题诗一首:

《游保国寺》

山灵淹古寺 ,日丽映樟葱。

举目仙桥上, 飞泉直面东。

千阶徐步尽 , 一碧现涵空。

若醉归心去,  云霞落晚枫。


~全文终~


茶清香飘(叶明增)

写于2017年5月16日

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