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自己的书桌前,面对摊开着的日记本,四周岁半的小女儿拿笔的姿势已经像模像样。
(图片来自网络)就在半个小时前,她问我:“老爸,你今天准备写什么?”我如实地回答:“还没定,没有想好呢。”
接着,我随口反问了她一句:“你准备好今天日记写什么了吗?”出乎我意料的是,她居然回答我说,已经准备好了。这让在一旁的妈妈也感到惊奇了,几乎是和我同时出声问她:“哦,那你说说你准备写什么?”
“我准备写蚕宝宝们被毒死的事情。”小女儿非常快速地回答,明显这个答案是早已在她心中确定下来的。听到答案,我和孩子妈妈都不由得点头,均是一副原来如此的神情。
小女儿幼儿园班级中饲养了二十余条蚕宝宝,每个周末都要委托她带回家来照顾,同时我们自己家中也在两个盒子中饲养了五六十条蚕宝宝。从它们刚刚破“壳”而出时的那么一个个小黑点,经过几周的精心伺候(每天不下五次添加桑叶,不下两个清理它们生长的盒子),这周已经长得有一般成年人的手指那么大小了。
每次添加或更换桑叶时,但凡小女儿在家,她总是要把那些长得特别“结实”的蚕宝宝捧在手中抚摸一番,有时口中还会叮嘱几句。可以这样说,由于家中没有饲养其它的动物,蚕宝宝是我们家中屈指可数能培养孩子与之亲近的动物了。
往年的春季,我们家也总会饲养个十数条,但最终都因为吃了被洒过农药的桑叶而“丧生”。因此,在今年的饲养过程中就特别小心,尤其是小女儿肩负着周末照顾幼儿园蚕宝宝的“重任”,家里人就对蚕宝宝食用的桑叶特别经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对于桑叶被洒农药一事还是防不胜防。昨天,我们一家人回家时,孩子妈妈和大女儿就说门前栽了几株桑树的地方怎么闻上去农药味。由于没有最终确认,这件事情这么一提就算过去了。
今天早上,照例为蚕宝宝准备了刚从桑树上采摘下来的叶子。到了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准备“欣赏”一下之时,是孩子妈妈率先发现了盒子里的蚕宝宝大多已经脚朝天、“一动不动”了——估计又是前几年旧事的重演。
由于之前有过精心照料的体验,小女儿对“蚕宝宝之死”就格外关注。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完全没有想到,这件事情会成为小女儿今天日记的主题。尽管没有想到,但仔细一想却非常自然,饲养蚕宝宝是小女儿近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记入日记丝毫不奇怪。
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小女儿居然能够在一天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出可以写入日记的最特别、最生动的事件,这对孩子的成长而言,不啻于一份财富。
因着小女儿“准备写什么”的回答,我的脑海中也灵光闪现,对她说:“你确定了日记写什么,我也就确定了。我就写一写我们家的蚕宝宝以及你准备写与蚕宝宝的故事。”
孩子,有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有趣且有意义的细节,我们只需要用文字忠实地记录下来,就像上述这段用时并不长的对话。更进一步来说,通过对孩子那些有趣且有意义的生活细节的剖析,更能让自己对教育以及生活、工作中更多的细节进行类比、延展和深化。就像今天这段对话,让我对孩子日记一事有了新的思考——
一是孩子的日记到底可以记些什么内容?
二是孩子多大可以记日记?
三是孩子不认字怎么能够记日记?
四是孩子通过记日记到底可以从中获得些什么“收益”?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可以进行思考和探索,是为日课极大丰富的素材。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