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些话,只想说给自己听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1.

早先看到一篇微博:“开心的事写在QQ上,生活的事写在朋友圈上,伤心的事写在微博上,因为QQ上有亲人们,朋友圈里有同学有朋友,微博里只有我自己。”虽然不全对,但说了大概,我也常常在空间、朋友圈、微博里说不同的话,甚至屏蔽不同的人。

没有理由。

开心的时候在可以看你咧着嘴笑,然后摸摸你的头说“继续加油啊”的圈子里兴奋不已;伤心生气的时候在除了惹自己伤心生气的人,以及和这个人有关联的人以外的圈子里不带一个脏字地奚落一通;无聊且无妨利与弊的事情与心情才谁也不屏蔽,大大咧咧地展现给世人一个真真假假的自己。

而微博呢,倒成了我灵感来源以及自说自话不管对方是谁的小天地。可事实是,微博不能选择性屏蔽,所以一切好的坏的,在受众看来有针对性讽刺性的言语,都被我一股脑儿地发布。

只是总有那么一瞬间,我们想拥有安静的一隅,四周空旷,能清晰地听见湖心涟漪荡开的声音,一圈圈,将细碎的阳光晕染开来。无论说什么,都无所顾忌,因为没有人听见。撕心裂肺地呐喊,妆容不整地嚎啕大哭,双目无神地空洞神游……很随意,也很惬意。

仿佛少了很多双盯着自己的眼睛,没了所谓的束缚,自由的有些不着边际。

2.

以前习惯将心情写成日记。日记本厚重不便携带,等到提笔的那一刻,很多情绪又被遗忘得一干二净;后来有了方便携带的手机,心情就像灵光乍现的随笔,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以至于后来看到成百上千条不知所云的动态,不停地点击删除,想抹杀那段中二病似的光阴。

他说:“社交平台真是个好东西,不开心的时候可以用来发泄。”

一开始果真是这样的,在完全是陌生人的情况下。等到熟人越来越多,却变得不是那么一回事。

时常担心自己的言论会不会惹得人对号入座,生怕一句话一个词一个语气用的不恰当就在无形中和别人结下梁子。

后来不管说什么都变得隐晦,真正想表达的心情渐渐地就失了锐气,像被拔掉獠牙的野兽,对谁都无害,变成了没有脾气的小透明。

记得六级成绩刚出来时,我很开心地告诉朋友自己通过了,不刷分的情况下不需要再被六级摧残。那时我问她:“你多少分?”

她用有些不耐烦的语气说:“没过,还要再考。”

当时我很纳闷,一个英语比我好太多的姑娘,怎么可能六级没过,但也没再多过问。等到后来我无意间知道她的六级分数时,才后知后觉被欺骗,却依旧自顾自地给对方找理由,可能她是要考专六吧,所以说没过。

心里不舒服,想发泄,又不想因此撕破脸。只好感叹:“不要说能被拆穿的谎言,你怎么就笃定我一定不会知晓。我是否要蒙蔽双眼,才甘愿被你欺骗。”

没有提醒任何人看,却又希望她能看见。

3.

言论自由,仿佛成了社交平台的风向标。

他发一条伤春悲秋略文艺的说说,评论悠悠长长的仿佛要将人海淹没。后来选择逃离,转移阵地,要去人少的社交平台舒展心情。

是吧,有时候,就希望在没有任何认识的人的社交平台里,恣意言论。开心的、生气的、喜欢的、厌恶的,毫不吝啬,坦坦荡荡的暴露于世。

却惊讶地发现,不管哪里,都有那么几个零零散散的所谓认识的人。仔细想想,当初甚至是自己死皮赖脸地问对方是否可以加好友。

突然鄙视起曾经的自己来。别人的事情,哪里需要你如此好奇。自己的事情,现在又不想说给别人听。多么善变又矛盾的心理。

大概有些话,只想说给自己听。不刻意去缠扰纷争,不需要得罪任何人,不给人口舌之快,也不留下美好的幻想。

只想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