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报国
一般认为,东汉末年的战乱始于董卓乱政。曹操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霸业。
历史上曹操并没有刺杀过董卓,《三国志》记载“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曹操认为董卓乃地方诸侯,进京便行废立之事,明显的图谋不轨,明显的视君臣纲常为无物。这对于当时还是热血爱国的四有青年曹孟德来说是难以容忍的,所以在董卓招揽他的时候,曹操只能逃跑,去投奔陈留太守张邈。
初平元年,各路诸侯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行奋武将军”(就是代理将军,奋武是杂号将军的一种)。董卓闻各路诸侯起兵,遂胁迫皇帝迁都长安,使洛阳赤地千里。而这时,各路诸侯畏惧凉州精兵,不肯进军。
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
演义中说只有曹操带领家兵追击董卓,其实陈留太守张邈也有派兵参加追击董卓。
此时的曹操,还是一位一心为恢复汉室江山而努力的热血青年。而他将来的劲敌袁绍,已经有了不臣之心。我认为,这与袁绍的家庭出身有关,袁绍家“四世三公”,家境显赫,不满足于在乱世做一个地方军阀或者京畿高官也是在情理之中
兖州之乱
曹操在讨伐董卓之后,便消灭了许多股黄巾势力,收编其兵力,组建“青州兵”。张邈原是曹操最信任的人之一。
《三国志·吕布传》有这样的记载:绍使太祖杀邈,太祖不听,责绍曰:“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邈知之,益德太祖。太祖之征陶谦,敕家曰;“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后还,见邈,垂泣相对。其亲如此。
译:袁绍使太祖杀张邈,太祖不从,反而责怪袁绍说:“孟卓(张邈,字孟卓)是我们的好朋友,无论如何都该容得下他,如今天下大乱,不应自相残杀啊!”张邈知道这件事后,更加敬重太祖。太祖在征讨陶谦前对家人说:“我如果回不来,你们可以去投靠孟卓。”结果太祖凯旋而归,见张邈,两人相视而泣。他们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亲密。
就是这样的一个深受曹操信任的人,在曹操讨伐徐州之际,暗中与兖州大族勾结,奉迎吕布为兖州牧。曹操回军之时只留三个县城还在曹军手中。受到如此信任之人的背叛,也难怪曹操会诛杀张邈三族。
(张邈死于其部下之手,大概这也是一种背叛友人的报应吧)
曹操回军与吕布在濮阳交战,双方僵持百余日,遇到蝗灾,粮草已尽。这是袁绍来“招降”了。《三国志》:“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兗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说的好听是“连和”,其实就是为了吞并曹操的兵马。这是曹操丧父之痛加上根据地被吕布占了,被最信任的好友出卖……他内心的苦楚可想而知,人心都是肉长的,枭雄也不例外。曹操萌生投靠袁绍的想法也是在情理之中。若是没有程昱阻拦,或许三国就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了。
兴平二年(195年),吕布大败,投靠已是徐州牧的刘备。曹操收复兖州。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奉天子。
迎奉天子
刘协的一生是悲剧的。
189年,董卓废少帝刘辩,立9岁的刘协为汉献帝。从此,刘协开始了他悲剧的傀儡生涯。
190年,各诸侯起兵攻伐董卓,董卓遂胁迫献帝迁都长安。
191年,袁绍等欲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遭到曹操等的反对,遂作罢。
192年初,董卓被司徒王允、中郎将吕布等设计刺杀,王允、吕布共掌朝政。
192年6月,李傕等凉州旧部攻入长安,吕布败逃,王允被杀,献帝刘协再次被地方势力控制。
195年,李郭之乱,刘协被迫流亡。
196年,曹操听取谋士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迎奉天子,定都许县。
初,天子之立非绍意,及在河东,绍遣颍川郭图使焉。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鄴,绍不从。
裴松之注:献帝传曰:沮授说绍云:“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讬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鄴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悦,将从之。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至义也,又於时宜大计也,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夫权不失机,功在速捷,将军其图之!”绍弗能用。
当时,袁绍坐拥“天下重资”的冀州,及青州、并州(袁绍于198年攻灭公孙瓒,获取幽州)。可谓当时的综合实力最强大的诸侯。袁绍的属下认为迎奉天子弊大于利,袁绍当时势力完全可以忽视中央,但是曹操不能。曹操刚刚收复兖州,兖州各大世家大族并不能完全信任;吕布未灭;刘备新任徐州牧,虎视眈眈;袁绍势力又如此庞大;袁术狼子野心;张绣也是一颗定时炸弹。曹操急需拥有与众诸侯争锋的资本。献帝刘协就是曹操的资本。
天下纷乱至此,小年以为,此时曹操忠君报国的心思已经淡了,皇权已经成为一个工具,并不是他效忠的对象。在今后的日子里,他效忠的或许就只有他自己了。
徐州之争
陶谦部下图谋曹父家财,将之谋害。曹操举兵攻打徐州,并且屠城。我认为曹操屠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为父报仇,汉代、三国,乃至今后的数个朝代,无不以孝立国。汉末之际,群雄并起,若是连父亲被杀害都没有什么作为,会被认为懦弱无能之徒。除了被诸侯嘲讽之外,就是被群雄看做软柿子任意揉捏了。其次,徐州富庶,虽然兵少将寡,但也不是一战可定的,所以屠城一方面可以削弱敌方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能减少粮食消耗,为曹军后勤减少压力。再次,为了震慑各路诸侯,让其不敢掠其锋芒。
陶谦死后,刘备代任徐州牧。吕布被曹操赶出兖州后,刘备将其收留。但吕布却在袁术二十万斛大米的收买下,趁刘备、袁术大战之际,袭击下邳,俘虏刘备家眷。刘备被袁术所败,向吕布请降。吕布让其屯兵小沛,并上表献帝,让刘备担任豫州牧,自领徐州牧。此时豫州正是曹操治下,刘备无兵无权,只是个空衔。之后,吕布担心刘备反攻,出兵小沛,刘备再次逃亡,投奔曹操。
198年,曹操攻破下邳,斩杀吕布、陈宫。
官渡之战前夕,刘备袭杀徐州刺史,命关羽守下邳,自己屯兵沛县。但很快,刘备就被曹军打败,关羽投降了曹操(关于关二爷的一些看法,小年将在开国帝王篇结束后,分享给大家)。
徐州至此,也属于曹操治下,徐州之战的胜利,为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会战解决了后顾之忧,避免了双线作战。
《三国志》说: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
在小年看来,曹操先打击刘备不仅仅是因为佩服刘备是“人杰”。还因为,徐州经过曹操的屠城早已闻曹军而变色,且刘备刚刚攻下城池,立足未稳。曹操与袁绍之战本来自己就处于弱势,假如后方不稳,胜率将会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