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包括很多老师都反映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说了那么多次,你就是不改,为什么被惩罚了那么多次,你就是不吸取教训呢?”
对于犯了错的孩子,大人们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惩罚,让孩子长记性,试图通过说教或者行为暴力使孩子不再犯类似错误,可是事情往往事与愿违。
当时可能真起作用了,孩子也保证下次不再犯,但是类似事情发生两次甚至三次之后,孩子的老毛病会再犯,即使不犯同样的错误,也会在类似事情上再惹大人生气。
比如,四年级有一个小男孩XX,出了名的淘气,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是另大人很头疼的孩子,每次孩子一犯错误,大人清一色的不是采取说教方式进行教育,言辞很激烈的那种,就是动作惩罚,比如挨打。
当时可能因为惩罚的及时性,孩子打算好好合作配合,但往往不出三天,同样错误再次发生,所以孩子通常一旦犯错—惩罚—再犯错—再惩罚,如此恶性循环,孩子根本意识不到错误的本质所在和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
我曾经见过一个妈妈,惩罚从来都是她所谓的教育,孩子不好好吃饭,惩罚你一天不许吃饭;孩子作业没写完,惩罚你作业写三遍;孩子不小心摔坏了碗,惩罚你饭后打扫卫生。
家长往往站在一个制高点,以权威性的教育方式容不得孩子有半点反驳和质疑,殊不知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亲子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对方,互相平等,孩子有义务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买单,但是没有义务奉承你的权威。
文/可可老师社会思潮的变化告诉我们,家长不能采取独权威制,民主平等也包含跟孩子之间的权利平等,而平等理念中是没有所谓的支配权的,也就是父母是无权支配孩子做事情的。
所以,我们一直在倡导民主社会,父母在民主社会中是无权来决定奖惩的,但是中华民族独裁的社会体系太根深蒂固了,这样的方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习惯。
我们必须意识到,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是毫无用处的,没有哪种惩罚能得到持久的服从,现在的孩子更是宁可受到惩罚,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利。
父母困惑但又无可奈何,错误的希望惩罚会带来良性的结果,其实这样一点用也没有,惩罚只能给父母带来短期的效果,当父母再三使用惩罚措施时,就会很明显的看到这种做法是无效的,惩罚只能帮助孩子们发展出更强烈的反抗和挑战。
以至于长期施用惩罚措施的家庭,妈妈越惩罚,孩子就越报复,这就是惩罚的结果。
既然不能惩罚,我们不如换个思维,如果孩子犯了错,就像一个社会公民犯了法,应该怎么处分一定是规章制度决定的,而这个规章制度的制定也一定是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制定的,这才能显示对每个人的尊重。
如果父母还是采取“你如果不怎么怎么样,我就怎么怎么样你”这样的威胁式惩罚方式,孩子永远不会从内心配合你的,如果想让孩子合作,必须以尊重他们为前提,他们比我们少的只是经验而已,所以我们只是引导者。
一个好的引导者应该鼓励他的跟随着,激励他们做出符合情况需要的行为,孩子也一样,当他们确定我们尊重他们时,就会接受我们的引导。如果我们一旦动用家长(老师)特权,就会激起孩子的反抗,这就和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文/可可老师所以最好的惩罚方式一定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比如可以拟定一份家庭或班级公约。
在我们班,这份班级公约里的每一条都是由全班38个孩子一起举手表决通过的,大家一起制定就要一起遵守,一旦触犯,惩罚措施也是大家一致同意的“抄写三遍公约”,任何人都不得特殊,包括老师。
这样的惩罚方式既体现了老师对孩子的尊重,又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意识,通过相互监督合作的形式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培养责任感和满足感。
在家里就更好办了,召开家庭会议,拟定家规,那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一定不能做,哪些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做,举手表决,一致通过,让孩子们作为家庭的一份子积极参与规则的制定。
当然,家规的使用范围比较局限,那么对于一些在境外的错误那么可以采取以下惩罚措施:
1.自然行为后果惩罚法。
孩子犯了错,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让他亲身体验并承认自己所犯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从中接受教训,这种方法最适宜使用的场合就是孩子上学忘带东西和不吃饭。
记得之前看过一则报道,美国一家私立学校明确规定,如果孩子上学忘带东西,禁止家长送,让他们体验到学会为自己行为承担后果。
2. 事先告知惩罚后果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他什么是责任,如果父母决定惩罚孩子,一定要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行为后果,以此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
3. 惩罚量刑要适当
惩罚必须以尊重孩子的人格为前提,不伤害孩子的自尊,惩罚的目的是激起孩子的羞愧感,让他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所以要避免态度粗暴、生硬、讽刺、挖苦,更不能恶语中伤或体罚孩子,而且沟通时一定要注意言辞得当。
4. 及时对于好的行为鼓励和奖励
奖罚分明,才会给孩子树立起父母的威信,孩子才会真正地认同父母的引导。当孩子对于之前的错误行为有改进时,及时给予奖励,让孩子自觉往好的方面去发展与努力。
5. 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
有时候父母把孩子带走,离开当时的处境,反而能够使他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如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将要出手打人时,快速的带他离开现场,冷静之后再细沟通,这也是教孩子控制情绪的一种方法。
正确的惩罚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艺术,父母一定是以平等的身份,同理心的感受融入孩子的世界中,切不可太把自己当家长似的对孩子”严加管教“,这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独裁统治“。
父母无论使用哪种惩罚方式,都应该事先给孩子解释清楚。如果试图尝试一种新的惩罚方式,要坚持一段时间看看效果,不要总是变换不同的方式,这对孩子习惯的养成没有任何好处。
文章转载请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