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为政篇(2)--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二)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三十而立一般人理解为能在社会上有独立地位,不再靠父母,能自立。华杉解论语中,他认为孔子的三十而立,应该是立志的立,十五岁有志于学,再过十五年的社会生活,志才立得住。 

任何在书本中或者是少年时立下的志,没有经过在社会生活中的磨砺和检验,大部分是虚幻的,站不住脚的。在学习“得到”知识之后,到在实践中坚持和确认自己的志向,并且在从事的领域里通过作品确认“得道”这种感受,中间隔了个从东土大唐到天竺的路程。

王阳明和马克思也是如此,出身优越的他们,青年时就崭露头角,王阳明在27岁时高中进士,成为朝政的“管培生”,第一份工作就被派去给军事帅才王越督造坟墓,作为项目经理,指挥手下的民工排兵布阵,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而马克思在23岁时,在落后、顽固的普鲁士政府实行野蛮的书报检查制度后,写出了他的第一篇政论文《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虽然很长时间不能发表,但后来在思想开放的《莱茵报》上接连发出针砭时弊的社评,捍卫出版和言论自由,引起了广泛的轰动。

4、理想化的年龄段


现代人的22-29岁应该是段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化的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初入社会充沛的精力和新鲜的思维让这个阶段的年轻人富于想象,充满斗志又很少受社会和家庭的束缚。对知识专注地研究,对理想执着地向往,对现实的不屑于顾,这些年轻人才有的特质赋予了这个年龄段充满着理想化地创造,对梦想的执着和对世俗规则的抗争。

这个年龄段是少年时志向的延伸,在初涉尘世后的第一次实践。

在王阳明坟墓建造顺利竣工后,大明深受西北鞑靼的骚扰,在内忧外患的危急时刻,阳明向皇上呈上一篇《陈言边务疏》,勇敢地上书直言时弊。在《陈言边务疏》中,阳明列出“边务八策”,从军事到用人制度再到经济等八个方面入手,条分缕析:

第一策:蓄才以备急。阳明认为大明眼下之所有缺乏克敌制胜的良将,与平时选拔制度、训练方式有脱不开的关系。拒绝纸上谈兵,注重实地训练,选拔有勇有谋的人才,一旦边境有急,才能迅速应对。

第二策:舍短用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用人过程中全面衡量,舍其短,用其长。

第三策:简师以省费。借用孙子兵法陈述兵贵精不贵多,精兵简政可强体。

第四策:屯田已给食。针对孙子兵法中所言,长途运输兵粮是兵家大忌,阳明提出屯田已食物:守边将士战时守边,闲时垦荒种粮以自足。

第五策:行法以振威。阳明认为彼时战场上作战不利的重要原因在于军法混乱,军纪不严明,导致军威不存,军心涣散。在战场上严明的军法从来都是取胜的根本。

第六策:敷恩以激怒。兵法认为激发士兵的怒气会让他们更加奋勇杀敌,阳明却以仁爱为本,从“仁”出发,主张先对士兵施以仁爱和关怀,从这里就可以看到亲情仁爱从来都是阳明思想的根本。

第七策:捐小以全大。不中敌人之圈套,以静制动,这是制胜之道,这些战术战法在阳明后来的战争实践中都曾被他一一用到。

第八策:严守以乘弊。防守等待敌人最虚弱的时候给予痛击。

这时候阳明才28岁,对任何事物看法的深度并非全部来自于纸上谈兵,而是从实际出发结合以往的知识体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而这个年纪的马克思,他所处的环境正是普鲁士守旧制度落后的时代。当时的农民穷苦所以要到树林里捡枯枝才能解决生计问题,但当时的资本主义明确需要把森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于是普鲁士政府提出了林木盗窃法来应对每年15万件的林木盗窃案。在此之前,马克思遵循的黑格尔派的学者都只是翱翔在抽象思辨的天空里,对柴米油盐不屑涉足,在这样的前提下从来没有接触过实际问题的马克思明确地站在穷苦人民这一边,发表了保护农民权利的辩护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自觉成为了穷苦农民的律师,同林木所有者的法律展开了猛烈论战。他指出,森林和土地这些在财产上有着不确定性,农民因生存的本能把握着这种不确定性,发现了自己的权利,捡枯枝的行为正是如此。由此出发,马克思反对剥夺人民的林木盗窃法,他认为国家通过林木盗窃法,成为了富有私人保护林木属地的奴仆。

也是通过这篇论文,马克思涉足实际物质利益后,开始感觉自己需要深入地研究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这成为他后来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中,到经济活动中寻找根本答案的最原始推动力。

后来,他又在《莱茵报》上发表了批评政府欺压摩泽尔地区人民的文章《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以更加猛烈更加大胆地向丑恶的社会展开攻击。他以摩泽尔地区的治理形态为出发点,非常出色地描写了普鲁士国家机构的基本特点:金字塔结构的官僚体制,下级绝对服从上级,治人者永远英明,下层百姓永远是不觉悟、消极的,官员只对上级负责。这使得整个官僚机构看不到人民的贫困,即使发现了贫困,也只会在制度之外去找原因,例如归因于自然条件及偶然现象。所以马克思对制度做了一个严峻的宣判:摩泽尔地区的贫困同时也是治理的贫困状况。结论只能是改变制度,否则不可能真正解决人民的贫困。

总有一些人要站在世俗观点的对立面,更具独立思考能力的他们,更能跳出局限性来思考全局的模样。

5、而立前的颠沛流离


每个人一生的路途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然也不会有九九八十一难。在过程中有遇到妖魔鬼怪,有因自我认知带来的走弯路,有外界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取经之路都形态各异,但在立志之前经过一段颠沛流离的自我与环境的激烈碰撞,重新矫正自我的认知,这大概是逃不过的宿命

在朱厚照登基后,宦官刘瑾专政,刚血洗反宦的群臣后,正直的阳明怀着对圣上的最后一丝幻想,上书谏言任贤除宦。可是阳明还是太天真了,保留着传统读书人不谙人性的理想主义,奏章直接到了刘瑾手中,刘瑾随便安了个毁谤圣明的罪名将阳明打入大狱。

先是被杖打五十差点没命,又在狱中要忍受狱卒的毒打与侮辱。熟读过周易,史记的阳明立志要向古代圣人那样,把苦难视为命运对他的磨炼。这种残酷的磨砺也让他对心中的偶像所经历的磨难,理解得更为透彻。

在绝境时,一个人信念总是他内心顽强的支撑。在狱中,阳明还给狱友说起了故事,讲学论道。反过来,在这种苦中作乐的过程中,苦难的经历变成了他通往理想之路的阶梯。

好在阳明才能过人受人赏识,自己的老父亲在官场也颇有口碑。不久大臣李东阳说客刘瑾,将阳明释放出狱,被贬到遥远的贵州龙场驿。但是在回老家的路上险些被刘瑾派出的杀手夺命。

经历了这么多凶险的场景,阳明差点都要放弃,漂流到福建寻道士,看淡官场,想追随道人云游四方,但是道人一句不可不赴龙场连累家人点醒了阳明,于是重振旗鼓,硬着头皮赴任贵州龙场驿。

但凡有成就的人去遭遇一段逆境岁月似乎是相通的,不同的是杰出的人在逆境岁月中更能战胜自我不放弃,淬炼出更好的自我,其中的差别也许就是理想与信念。

同王阳明一样,马克思在《莱茵报》上高产的同制度抗争的系列文章,终于让普鲁士政府严阵以待,先是增加了审查,可是愚笨的官员仍然拿马克思过人的才能毫无办法,最后使出杀手锏查封了《莱茵报》。莱茵报被查封了股东不干了,一群人都要吃饭,这样马克思前后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自己辞职了,想要去法国巴黎,因为那里思想自由并且有行动革命的传统。

当命运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它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开启了另一种可能性。你可以在关上门一片漆黑的时候谩骂那些关上门的人或者环境,但你也一定会在多年后感恩上天让你在看到另一处风景时那份仁慈

在流亡法国前,马克思同一生最爱的未婚妻燕妮结婚了。燕妮年轻时可是特里尔的第一美人,堪称社交网络中的白富美,订婚七年后,要放弃在普鲁士拥有的家世和地位,和前途不明的未婚夫去经历更艰辛的生活,她承受着太多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可贵的是,在父亲去世后,在家中更加孤立的燕妮面对各种劝说、挖苦和要挟,她凭借毅力去捍卫自己的选择。唯一能支持她的,就是对马克思深沉的爱,正如在大学时被马克思的出众才华所吸引那样,一如既往。

燕妮.冯.威斯特华伦

流亡到法国后,在巴黎这个世界大都会,马克思与多人一起合作过,他们之中有的人成为伙伴之后又因为观念,作风有分歧而分道扬镳比如卢格;有的志同道合互相欣赏,比如海涅;并且也结实了不同国家的流亡者。流亡的生涯似乎让马克思生活在了世界思想者大沙龙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