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的发展,高情商被认定为一个优秀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不可否认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高情商可以让我们和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帮助我们处理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很关键的一环。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从幼年时期就很懂得察言观色,并照顾他人情绪的话,其实也是一种高情商的体现,只不过如果父母明白了孩子这样高情商养成时背后的故事,就该轮到父母们不淡定了。
弱化自己的需求,多数情况下愿意委屈自己的意愿而成全别人。
有一句俗语,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就是指有的人习惯了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需求,这当然不能被指责为自私,只是用最平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已。但我们中国的传统父母习惯了教孩子一味忍让,委曲求全。每当碰到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起争执时,都不问清楚缘由,一味的让自己家的孩子退让,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别人面前更有面子,为了别人那句,“你们家的孩子好有风度呀,还是你教育的好。”
其实关于分享的概念,在孩子幼年初期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明显,在婴儿刚出生时,他大脑中的世界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然后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剥离出来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然而这时并不意味着他就意识到分享的概念,在一个孩子幼儿时期还并未完全了解分享的意义时,家长还是要以柔和的态度对待,千万不能强迫孩子被迫分享,将别人的快乐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到孩子成年之后,很可能由于思维惯性,在他今后成年的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中就会一味忍让,成全别人委屈自己。
我们在教育孩子不要太自私的前提下,同样也要教会孩子在合理的范畴之内的善良和退让时许可的,但不能过分的委屈了自己,毕竟我们要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别人呀。
控制自己的情绪,照顾他人感受。
朋友家孩子,萱萱就是一个很懂事的小女孩,有一次幼儿园放学之后,几个要好的小伙伴不愿意回家,就约着在小广场前面玩游戏。
几个小女孩一起玩起了丢手绢的游戏,大家都特别喜欢做那个在外场丢手绢的角色,这时好不容易轮到了萱萱了,萱萱也特别高兴的站起来准备要走,这时旁边的另一位小朋友也特别想丢,于是恳求萱萱将这次机会让给她,萱萱确实是个动得照顾别人感受的人,于是就将机会让给了那位小朋友。
没想到就因为萱萱的心善,几次都是这样,知道最后游戏结束,萱萱都没有轮到一次。最后几个小伙伴挥手告别要回家时,我很明显的在萱萱眼中看到了委屈的眼泪,她毕竟是个只有4岁的孩子,一味的照顾他人的情绪,其实自己的内心并不开心,这就与我们最初教育孩子的初衷相背离了,即使教育孩子要善解人意,但也千万别太委屈了自己。
愿意为别人服务,并从对别人的付出中获得认同感,感知幸福。
大学时,我们同寝室的一位舍友,就是那种典型的老好人,对任何人提出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有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给同学排队打水。我有时候实在看不过去就提醒她,别人的困难也不全是你的责任,要懂得适当决绝别人,可是我那位舍友却丝毫听不进去,她觉得别人对她的需求于她而言就是一种幸福,她需要这份认同感。
后来慢慢的了解到,她家中兄妹3人,她是老二,就是传说中那种,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那一个,所以一直在被忽视中成长,以至于在上学阶段,只要有同学向她求助,她都觉得这是一份对她的信任和需求,她理所当然的去帮别人达成意愿。
我想她的爸妈也许并不是故意忽略他的成长,或许只是因为家里孩子多照顾不全吧。但如果父母现在看到孩子和同学们这样的相处模式,我想父母大概也回心痛吧。
当然我说的这几条仅仅是高情商的一部分,在成人世界中高情商还意味着,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勇于承担责任,有很强的同理心,有很强的人际关系管理等等。而在儿童的世界中以更早的方式太过“善解人意”的背后,一定藏着孩子不为人知的一份委曲求全。
万事都有定律,过犹不及,我们固然希望从小培养一个孩子的高情商,让他今后的成长之路更顺遂,但并不是要求孩子做一个老好人,对别人的要求来者不拒,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就会没有自己的立场,也失去了让别人照顾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