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霸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项羽在秦始皇帝巡行的车撵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时,注定其一生不可能流于凡俗。英雄天生,项羽是也。
史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皆惮之。需要名师教导、勤学苦练方能成器的,是人才。真正的天才,从来都不会为世所限,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兵法亦不成,并非不能静心,只是学之无用矣,因其胸中自有万丈丘壑。
纵观秦末诸雄奋起,真正能与秦兵征战者,唯项羽一人耳。陈胜吴广之流,多在于出其不意,赵高对秦二世的极力隐瞒导致秦二世未能及时下达平叛命令,陈涉趁秦兵不备而攻城拔地,一旦秦兵正面出击,顷刻即败,自起兵至身死,不过半载而已。刘邦之流,多在于权谋诡计,避其锋芒,寻其漏洞,以多打少,以强打弱,力不能支时则果断逃跑,留得青山以图来日。至于其余诸侯,皆为投机取巧之辈,楚军与秦军战于钜鹿,共有十几方反秦势力前来助阵,却无不作壁上观,随时准备撤退,而竟无一人出兵相援。只有项羽,破釜沉舟,一举歼灭秦军主力,使大秦再无翻身之功,为灭秦立下不世之功。
打败秦军之后,项羽召见诸侯,诸侯进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上将军项羽之名传于天下。抛开最后的垓下之围,正如项羽自言:“吾起兵至今八岁,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项羽武力超群自是人尽皆知,但其用兵如神,丝毫不亚于百战之身。有勇无谋的论断,绝不敢苟同,仅凭一人之勇,根本不可能统帅三军。
然而英雄可以驰骋沙场,可以快意恩仇,可以儿女情长,却唯独不能做那翻云覆雨的帝王。合格的帝王需要无情无义,为了江山稳固,牺牲一切可以牺牲之物。这一点项羽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的,或许他会受人蒙蔽、会做错事情,但是行事绝对无愧于心。一身傲骨立于天地。
所以项羽只是推翻强秦来报国恨家仇,结束百姓的苦难,从未想过去当皇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打完天下的项羽,又把天下分给了诸侯,自回彭城,怀着人人都各安其位的幻想。率真的心终究不能复杂的利益关系,没有人甘居平分利益,除了项羽自己。
所以项羽从未曾真想要杀刘邦,无论是在鸿门宴上,还是楚汉之争的前九十九场胜利之中。试想,如果项羽一心要杀刘邦,刘邦怎么可能每次都在兵败溃逃中毫发无伤成功脱身。或许项羽想到的永远都是当年和刘邦一起抗击秦军的场景。仁慈,只能为英雄持,不能为枭雄有。
所以,项羽在末路之时,首先想到的是宝马与美人,是追随自己的八千子弟。壮士已去,佳人已逝,生有何欢,死有何惧,天之忘我,我何渡为!自刎的项羽,不是因为跌下王座,而是去陪那些被自己辜负的亡魂。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期。可是,打败刘邦又怎样?死去的人不能回来,项羽也不想去占有天下供自己享用。
君临天下却没有迷失于权力,尊王称霸却仍能善待下属,一生征战而不改赤子之心,项羽,该是多么了不起的英雄。
司马迁认为项羽输在了过于骄傲,班固认为刘邦赢在顺应民心;司马光认为项羽的败因是不善用人,苏轼认为刘邦的优势是不嗜杀戮;毛泽东认为刘邦获胜的关键在于出身底层,周恩来认为项羽本质上是输给了时势。更重要的是——
追随刘邦者,是因为利益;追随项羽者,是因为情谊。顾情谊者愈战愈少,逐利益者愈聚愈多。所以,项羽输给刘邦,是一场君子输给小人的失败。问鼎天下,无所不用其极,本就不是君子之争。所以,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总能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遗憾与惋惜!
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壮哉,西楚霸王。
六岁那年的生日,父亲送我一副象棋当作礼物。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象棋,也是第一次听到项羽,但此后霸王之名则挥之不去萦绕心间。
象棋的来历已不可考,但我总想象着那就是楚汉之争的延续。两方对垒,各踞半壁江山,界线分明处书写”楚河“”汉界“,帅者沛公刘邦,将者霸王项羽,十五路兵马追随其后。一旦摆开阵势,双方总要杀出个高低胜负,而我,总选择以将对敌。无论下棋或观棋,我总是希望黑方能够最终取得胜利,仿佛这样可以改写楚汉之争的结局,仿佛项羽就可以笑到最后。
不过,刘邦赢了大汉四百年,而项羽赢了之后的两千年。最后还是霸王更胜一筹,当浮三大白,快哉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