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直至虚岁23才想来读读中国的四大名著原著,这家喻户晓的四本经典。
我猜想我们90后的宝宝们应该都是一样,有两部电视剧是霸占了我们学时的寒暑假,一则是湖南卫视播出琼瑶阿姨的《还珠格格》一二部,另一则便是央视播出的86版的《西游记》了。(其实,所有卫视都有播出,只是习惯性的会调到央视观看。)
因为工作身负数类职务,我只能零零散散地阅读这本线装书局出版的《西游记》;花了30天,逐字句的读诵了一遍,越是读的精,我发现我越来越像在读一本从未听闻过的新书,它仿佛从来没有存在于我度过的23个春秋之中。从文学上来看,在明朝那个盛行八股取士,文言文创作的年代,采用白话文语言形式创作一部小说,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并且历史实践证明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在《西游记》中,各种诗词歌赋穿插文间,诗词歌赋又擅用夸张、比喻、顶针手法;擅用铺陈、排比句式。词曲之文的音调韵律铿锵,朗朗上口,我最开始仅仅是默念,读毕数章,非得要大声诵读才能使自身脆爽轻快。在这些诗词中,平话、弹词、戏曲脚本痕迹很重,修饰辞藻复杂多变,文字运用精妙绝伦,总的说来便是华而实在,美而天成。我曾被友人指出作文喜用华丽的辞藻,但华而不实,用的做作,匠气十足。如那绿水浮萍,不踏实,没力道。《西游》让我学到了什么,我能因之而得到改变。
从历史角度来看,明代《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所以说《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从近代各文学名人来看:
《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这点玩世主义也是很明白的;他并不隐藏,我们也不用深求。”——胡适
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原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鲁迅
前段时间是鲁迅先生的纪念日,此处我挑鲁迅先生的点评与大家解释一二,惶恐。鲁迅先生说“虽儒生,非语到,尤为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这样点评这部流芳百世的巨著,这大家自我觉理便可,但我可以证实鲁迅先生的点评确为中肯,绝无偏颇。在末回作者列出的35部佛法经卷,我从当当网,亚马逊,一号图书网和孔夫子旧书网都进行了搜索,共搜索了140遍(希望数学不是体育老师教的)。有此等佛经名或者名字接近类似的只有17部,若有小伙伴想求证,我可以把这17部佛文名称请给你,在这不赘述。这便是鲁迅先生的“荒唐无稽之经目”,至于其所说“释迦老君同流,皆得随宜附会而已”,相信大家都懂,太上老君仅是玉皇大帝手下一个炼丹的?等等……
最后,看到这我相信大家都忘了我的这篇杂文题目《西游释厄传杂谈一二》,没错,我取的题目是“西游释厄传”而并非“西游记”,我希望读者能仔细的看下面文字,甚至希望有读过《西游记》原著的读者能反驳我的观点。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这是《西游记》第一章开头的诗句,从这可看出作者最开始作的题目是《西游释厄传》,可是为什么流传下来后题目就改成了《西游记》呢?此时大家可能都会纠结于一点“释厄”,啥是释厄?字面很好理解,仁者见仁便是。我最开始也仅认为是消去“悟空的嗔”“悟能的贪”“悟净的痴”,可当我读到令我茫然无解乃至发狂的一段文字时,一切的认知都倒塌。
那是第九十八回:“‘师父,上船去,他这船儿虽是无底,却稳;纵有风浪,也不得翻。’长老还自惊疑,行者叉着膊子,往上一推。那师父踏不住脚,毂辘的跌在水里,早被撑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师父还抖衣服,垛鞋脚,抱怨行者。行者却引沙僧八戒,牵马挑担,也上了船,都立在舟旱舟唐之上。那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突兀的一看,也许你们看不懂,让我给你们用白话讲述另一个故事,你们也会和我一样震惊。
玄奘回唐之后有和李卫公有过一段对话:
“那么,是一只猴子、一只猪、一个苦行僧、一匹龙马,保护你去西天,取回真经?”
“是的。”玄奘轻声说。
李卫公往椅背上一靠,嘴角露出一丝讥诮:“你觉得这样的报告,皇上会相信吗?”
“阿弥陀佛,”玄奘轻颂一声佛号,“佛法无常,色不异空。”
李卫公盯着玄奘的眼睛。玄奘平静地垂下眼帘。他虽然已经年过四十,经历西域天竺的千辛万苦,却仍然面如冠玉、肤若凝脂,目光清澈,雍容大度,脸上没有一丝皱纹,仿佛还是十四年前从长安出发时的那个翩翩美少年。
大堂里一点声音也没有,静得能听见玄奘那悠长轻缓的呼吸声。堂下的铁甲武士,早被他的历险故事惊得瞠目结舌,用敬畏的眼神看着这位声名远播的圣僧。
但这不包括李卫公。大唐开国第一名将的李卫公,公认为举国上下仅次于皇帝本人的第二聪明人李卫公。
他没有说话,而是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晚风穿过大堂,左厢房那巨大的开平方机器发出吱吱的响声,勾起了他一些不算美好的回忆。
“你想听一个能让皇上相信的故事吗?”玄奘忽然打破了沉默。
李卫公微笑着睁开了眼睛:“圣僧请讲。”
都言贫僧在五指山下收了一个了不得的大徒弟名唤行者悟空,其为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最后被如来佛祖镇压在此。殊不知,贫僧前世原是如来之二徒,名唤做金蝉子。因为不听说法,言行轻谩,故被贬真灵转生东土经受十世轮回的苦难,这与所谓的被压五指山竟是异曲同工之妙,李卫公不曾生疑?
贫僧第一次遇险是见到了六个剪径的蟊贼,最后蟊贼被悟空打死。为此贫僧不免念叨了他几句,岂料他竟负气而去。最后贫僧靠观音给予的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收复了劣徒。李卫公,定心真言,何谓定心真言,莫非你不曾怀疑过?贫僧又收一徒名唤悟能、八戒,此徒六根不净,八戒不止。取经路上动了凡心不是渴望返回高老庄娶妻生子。也多次念叨要散伙回家。对此,李卫公又是何看法?
贫僧最后一个徒弟是沙僧沙悟净。此徒憨厚耿直,一心向西,不管遇到什么危险都伴在为师身边,也亏了他贫僧才能多次化险为夷,坚定本心前往西天拜佛求精。沙僧最耿耿于怀的是他曾是玉帝身边的卷帘大将,因罪被贬,日日承受飞剑穿心之痛。渴望取了西经可以洗刷身上的冤屈。
那接引佛祖撑船带我们过了凌云仙渡时,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贫僧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四个人,却只有一具死尸。李卫公不觉得奇怪吗?
玄奘用着他一贯的轻缓语调,从容说完了这段故事。他的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但很快又恢复到清澈如水的平静。
李卫公沉思着说:“那么,其实孙悟空是你内心的嗔欲所化,猪八戒是贪欲所化,苦行僧是痴欲所化,一直都没有所谓的三个徒弟护送你上西天是不是?一直都是你一个人寂寞的上路,是也不是?
”阿弥陀佛。”玄奘双手抚十,轻颂一声佛号,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那么,你们在一路上打灭的那些妖精,其实是被你所杀的。比如说,不管是那些剪径的蟊贼,还是长相怪异而被当做妖怪的西域人,或者喜欢食人的粤人,都是被你所杀,是也不是?你承受不了自己杀了这么多人的罪过,所以幻想自己有个顽劣的大徒弟是也不是?”
“阿弥陀佛。”玄奘双手抚十,轻颂一声佛号,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也就是说,所谓动了凡心的八戒其实是你自己的贪婪所化,你在高老庄喜欢上了高翠兰,本意是留下入赘。后来是你的嗔念悟空将你唤醒继续前行。你所谓的蜘蛛精白骨精女儿国王,其实都是你动了凡心的人间女子是也不是?”
“阿弥陀佛。”玄奘双手抚十,轻颂一声佛号,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沙和尚是你痴欲所化,你本是前途无量的得道高僧,却因受了陛下之袈裟紫金钵,不得不千山万水前往西天求经。你也有过抱怨吧。希望赶紧取了经文回到陛下身边,回到天堂的长安城,是也不是?”
“阿弥陀佛。”玄奘双手抚十,轻颂一声佛号,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阿弥陀佛,”玄奘问道,“卫公,这个故事,可以让皇上相信吗?”
李卫公微微一笑:“圣僧,圣上何等圣明的千古不世之君。我作为臣属,只能将两个故事都记录呈上,信不信,还要请皇上圣断。”
“那你呢?”玄奘的眼光仍然平静,口气中也没有一丝咄咄逼人的味道,“卫公,你相信哪个故事呢?”
李卫公愣了一下。又一阵风穿过大堂,吹动左厢房的开平方机器,发出吱吱的响声。
“若是第二个故事流传了出去,长安城的百姓知道取得真经的大唐高僧竟是个贪嗔未断,痴恨未绝,六根不净的和尚,那他取回来的真经就大打折扣,陛下的形象也会受损,我大唐辛苦营造起来的天命之国也不复存在。”李卫公心忖。 他说:“我相信第一个故事。”
玄奘笑了:“所以佛法无边。”
西游记,原名西游释厄传,一个“释厄”道出,众生皆苦...
一个宅心仁厚的得道高僧形象就此在我心中破碎,貌似我心中某个信仰便就这样倒塌,至今日都还有些不甘心。
长篇累牍的谈了很多,大家可能烦了我吧,胡适先生说了《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最多有点玩世主义。那我最后分享一些有趣的番外供大家娱乐一下吧。
1、红孩儿是谁的孩子?吴承恩下了好大一盘棋。
芭蕉扇是太上老君摘的,却在铁扇公主手里;牛魔王根本不会三昧真火,红孩儿却天生就会。。。牛魔王是牛,铁扇公主是人,那孩子应该半人半牛,红孩儿却是人。额,学逻辑学或者遗传学的要头疼了。
2、真假美猴王被打死的到底是石猴还是通背猿猴?
《封神演义》中有提过菩提祖师也是准提道人,其师兄接引道人也便是如来佛祖,两人曾经共同执掌西方教。后来如来修成丈六金身,建立佛教,把西方教吞并。菩提祖师也从此隐居山林,将高山命名为“灵台方寸山”,与“天竺灵山”相对。由此可看出菩提祖师其实心中有怨愤,但忠念师兄弟情感,放弃争权夺利归隐高山。因此当他收的天生地养,补天神石所化的石猴为徒的时候,他满心欢喜,他把自己全部的心思都放在这个聪慧的猴子身上,并在他学成下山时不准他寻求自己,甚至连名讳都不能提,为的就是保护他这个心爱的徒弟不遭受他师兄的迫害。但终于在第五十八回的时候,被如来发现了端倪,于是如来便用通天法力造了一个与孙悟空一模一样的“六耳猕猴”出来,一样的模样,一样的神通,一样的武器,一样的紧箍。派去击杀悟空,为的就是打击自己的师弟,菩提祖师。于是这也是六耳不同其他的妖怪,要么要吃唐僧,要么要和唐僧结合,他反而仅仅只是打晕了唐僧,抢夺了包裹。为的就是听从主人的话,仅是去击杀悟空。这便也是:
1.观音菩萨暗念《紧箍儿咒》,两个一齐喊疼,菩萨无计奈何。
2. 李天王取照妖镜照住,镜中乃是两个孙悟空,毫发不差。玉帝亦辨不出。
3. 唐僧念《紧箍儿咒》,二人一齐叫苦, 唐僧也不认得真假。
4. 阎罗殿的谛听可以分辨的出真假, 却不敢说出来。
5. 最后被如来佛辨出真假, 是所有神仙都没有听说过的新物种: 六耳猕猴。
6. 六耳猕猴被孙悟空当场处决, 打死了。
以如来的法力阻挡不了悟空杀六耳吗?不,因为死的其实悟空。有地藏王菩萨作为靠山的谛听,为什么听出而不敢说出真假,因为他听出了前因后果,甚至可以猜测,谛听在听的过程中,如来就偷偷地传音警告它不准说出真相。甚至如来说出“六耳”这个词都是在向悟空和菩提在炫耀示威,因为“六耳”是只有他们师徒两才知道的暗语。
3、玉皇大帝是最蠢得神仙?
4、王母娘娘并非其配偶?
哈哈,诸多诡诞的番外留着大家自己去探寻吧,若细说哪是这寥寥数千字能道尽的。
最后,祝大家国庆假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