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狂热分子》:不那么狂热地剖析人性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谢赳赳/文

30年代历史的大动荡,30年颠沛流浪的岁月,30年间的思考淬炼,作者埃里克·霍弗汇成了一本群众运动圣经《狂热分子》。——一本不算流行,但却饱满哲理的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著作。

《狂热分子》

《狂热分子》——狂热而不偏激,在不长不短的204页里,作者埃里克·霍弗把极纷纭的群众运动的本质大胆而又明确地献给世界;把渴望有所依的狂热分子的特质和心理送给思考者;把狂热分子团结和牺牲精神的内在动力抛给我们。

此书不做价值判断,也不表示爱憎,只是一针见血地讲述一些精辟而有分量的核心问题。正如蒙田所言,“我要说的一切都是通过论述,而非说教。如果我的目的是说服别人,话就不会说的那么满。”

而所有的疑惑——“恐怖主义”也好,“爱国主义”也罢,都需要你我一同翻开这本不厚的书寻找答案。相信我,这本书真的不赖。

初读之,条理清晰,逻辑分明。

第一部分谈群众运动的吸引力,作者旁征引博地论证了群众渴望改变的内在动力,大快朵颐地说明了群众运动究竟为何可以成为个人希望的替代品;旁敲侧击地讨论了群众运动间的可替代性。

第二部分论潜在的皈依者,作者以警句“一个群体的性格和命运,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员决定。”为论点,对心怀不平的皈依者(狂热分子)在群众运动中的心理做了说明。

第三部分侃团结行动和自我牺牲,分享了领袖培养狂热分子的诀窍以及“仇恨,模仿”等团结催化剂的功效。

第四部分说始与终。

书中精华不甚其多,只能捡其亮点分享之,阅者若能有所收获也算一大乐事。

埃里克·霍弗

亮点一:视野开阔,绝无闲散之笔。

比如第一部分第一章——“对改变的渴望”。

作者霍弗从宗教运动谈到民族主义运动,正面剖析配以反面案例,分析了群众运动是把国家从停滞状态摇醒的关键,论证了文明化,现代化的变革是受热情的涌现和扩散所眷顾的,阐述了渴望一头栽进大革命的人有何内在动力。

他所举的例子细化到伊斯兰教对阿拉伯的影响,基督教对欧洲文明的熏陶,甚至涉及到彼得大帝为何不能引领俄国进入西化国家,英国工党的变革何故阻力重重。所引用论据从《创世纪》到《启示录》,从托克维尔到梭罗,但若能用,无所不引。

作者见识之广,我实在不得不俯首称臣。

霍弗先生如此这般引经据典地对群众渴望改变的性质或者说内在动力做了分析,在此我也不再赘述,向他致敬的最好方法便是屏气凝神后做一个简洁的小结。

当这群失意者相信自己拥有着无敌的力量,对未来有着桀骜的信仰,最重要的是缺乏政治经验,对困难一无所知,他们便会一头栽进群众运动。

——这正是为什么网络上总有一群不懂事的小孩,一遇到“国家大事”,一遇到某些敏感事件,便嚷嚷着,“开战,开战,我们国力不输任何人。”、“什么?不反日货,不反菲律宾芒果干,你爱国吗你?”

可是亲爱的,你知道吗?

我们的国家现在如此美好,你忍心破坏吗?

我们现在被国家保护得如此之严密,你忍心抽身出来吗?

我们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安全,但绝不偏激。

我们热忱地爱着国家,但我们绝不盲目。

当我们捧起《狂热分子》这本书时,我们便会懂得这群小孩为何如此偏激,如此狂热。

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失意者乐意看到世界急遽改变。
如果一个人生了病,无法发挥身体功能,甚或是肠子痛,他都会动念去改变世界。——梭罗

所以,亲爱的,我们要冷静,我们要理性,我们万万不可被煽动。对于这些不懂事的娃娃,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失意感,但同时关于他们对不合理的“群众运动”的期盼,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拿出大哥哥的样子,给他们上一堂课吧。

亮点二:心理描写,精辟到位。

如单单就“穷人”的心理,对群众运动忙不迭振臂相迎,厥功至伟的新穷人;为生活所累,无心造梦的赤贫者;自由却被失意感刺痛的穷人;有所归属以及缺乏创造力的失意穷人。——作者也能大刀阔斧,详细谈之,见微知著,从其“失意感”谈到整个群众运动的本质,论其渴望的所谓自由的真正模样。

字字珠玑,看似轻描淡写,通读几遍,竟有万般感悟,简直可以摘录为醒世警言。不信?待我撂下隽言妙语,你便会叹服了。

最容易让群众运动滋长的环境,就是一个相当自由而又缺乏舒缓失意感机制的社会。
当一个极权社会人民揭竿而起时,他们要反对的不是他的邪恶,而是他的软弱无能。
社会低等成员之所以能对社会发生重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现在完全不尊重。他们认为他们的生活和现在已经败坏到无可救药,所以随时准备好把这两者加以毁弃。

一遍遍读着作者淬炼出的精髓,你脑海中是不是浮现着各种历史事件,是不是对某些社会时事热点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是不是被震撼,被虏获了?

书中可以引做书摘的金句着实比比皆是。大概真的是因为其文风接近散文,所写之句都是几经推敲的,故而通篇读之满口余香,为作者的才思我想竖起大拇指。

亮点三: 所论之点,必定把话说满。

如在论述如何培养人们随时准备好战斗和赴死的心态时,他所用词汇坚定而有力,不怕质疑。正如经济学家白芝浩所说:“为了阐明一条原理,你必须夸大很多东西而又略去许多东西。”

作者通过几大关键词的解读和引导,得出培养出人们随时准备好战斗和赴死的心态的诀窍:在于把个人从他的血肉之我分离出来,把他彻底同化到一个紧密的团体,赋予他一个假想的自我,灌输他一种贬抑现在的态度,在他与真实之间建设一个帷幕,通过诱发激情,阻止个人与自我建立稳定的平衡。

笔者觉着作者对关键词的解读特别通透,摘录如下(因为笔者有做部分整理,与原文稍有差异)。

同化——想要把一个人完全同化到集体中,对个人特殊性的抹杀必须彻底。
戏剧元素——赴死和杀人的艰巨事业不能缺乏戏剧元素,在军队方面尤为明显。
贬低现在——一个群众运动不仅会把现在形容得卑劣惨淡,还会刻意把现在塑造成那样。
未得的东西——渴望而非拥有才是人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动力。狂热分子们名副其实是为了尚未筑起的城市,尚未辟建的园林而战,而死。
教义——教义不是让人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一个政权的稳定需要知识分子的效忠,而把教义条理化,是为了争取知识分子而不是促进群众的自我牺牲精神。
狂热——狂热者无法被说服,只能被煽动。对他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他所依附的大业的本质,而是他渴望有所依附的感情需要。这种情感上要有所依附的需要,往往会把他要拥抱的大业转化为神圣事业。

作者的解读有张有弛,句句紧扣主题。与其说作者在谈群众运动,不如说他在谈人性,在谈多年艰苦生活的经验,谈所有的狂热分子对未来的渴望,对否定自己的热望。

亮点四: 惊喜不断,不忍释卷。

本以为第四部分“始与终”可能只是对前三部分做一个小结,  却看到作者对群众运动最全面的诠释,主题的升华跃然纸上——能为一个群众运动做好铺路工作的,是那些善于使用语言和文字的人。但一个群众运动要实际诞生出来和茁壮成长,要必须借助狂热者的气质和才干。而最后能让一个群众运动获得巩固的,大半是靠那些务实的行动人。

无可厚非,在群众运动前期,言辞者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动摇既有的体制,削弱当权者的威信;在群众运动积极阶段,狂热者他会全力搅和进来,对可憎的现在施与猛烈无情的打击;当群众运动到了行动人手中后,就会变成野心家的权利工具和失意者的鸦片。

作者真不愧是冷静的思想家,哲学家,把此书奉为“群众运动圣经”实在是恰如其分,让我向这位码头工人哲学家的思想录致敬。

码头工人哲学家霍弗

当然,作者也并非是浑身是宝,无可挑剔的圣人,书中也有些读来甚是拗口或者说论据不足,直抛结论的句子,甚至说一些言论我们真的不以为然。可能是文风太像随笔,以至于某些地方论述的力度远远不够,也有可能是因为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对他的影响。

以下罗列一些我阅读时对此书的疑惑。

盲点一:某些问题,是否超出心理学范畴?

单就评价作者对仇恨,模仿,说服手段和强制手段,领袖,行动,猜疑等团结催化剂的解读,我可能要竖起大拇指,赞他的解释犀利到位,不可错过。但是奇怪的是在此章节,甚至是全书每个角落,作者都会有意无意会借助自己对某些历史事件或者某个国家兴衰的主观看法来支撑起自己的论点:比如借希特勒反犹太运动来谈仇恨;用美国来述模仿; 引用孙中山,斯大林来论领袖。这究竟是有意为之?还是有感而发?

PS:团结催化剂这部分内容个人觉得谈得很深刻,俯拾皆是哲理,部分内容真的很像史书,有时候怀疑自己是不是拿错书了。因为句句经典,句句震撼,摘录哪一句出来都是对其他妃子不公平啊,就不翻牌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翻阅一下。

盲点二:作者为何反复提及德国纳粹运动,美国的兴起以及法国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这些观点是否太过主观?

比如作者谈群众运动的可替代性时,就用了法国大革命,德国纳粹革命,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犹太复国主义革命等群众运动的例子来论述了一定程度上,一个群众运动极少只有单一性格。

——我在品读时,时而把这些概念偷换到这些历史事件甚至我们大天朝的种种,时而否定自己。作者论述时甚至引用了托克维尔、费雷诺等权威人士的言论来支撑起自己的论点,但原谅我对历史事件的无知,原谅我对这些概念的疑惑,我陷入了盲区,读的时候大脑完全处于瘫痪状态,根本转不动。是否是主观臆断?抑或是经验之谈?

愿你我一同捧起这本不算流行但却很经典的书,去思考,去品读,去看懂狂热分子的心态,去为此书做一个公正的评判。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