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15年底开始下决心离开工作了三年多的传统行业加入互联网公司,到今天已经换了第二家创业公司了。
在第一家初创公司,我做的是时尚媒体运营,从开始看着媒体一点点起步,到最后看着她一步步倒退,直到亲手把她关闭。然后仓促离职,火速加入新的公司,岗位还是媒体运营。
新的公司是一个全新的事业部,app还没有雏形,新媒体账号,媒体内容,用户,都是完全没有,一切要从零开始。这多少让我感到担忧,虽然我的职位只是一个媒体编辑,但是从我过往的经验里看,我非常清楚的知道,如果我自己对自己写的东西的定位,对自己要面对的用户,对将来app要展现的形式,甚至说更远的吸粉模式,盈利模式,一点都不清晰的话,那么这个从零开始的app其实又将是重复我上家公司走过的一段老路:
1. 沿用流量红利期撒网式的推广方式,花大钱买来的用户结果并不是原本计划中的目标用户,为了迎合这些用户不断改变app方向;
2. 沿用早期电商的KPI来管理媒体类app,为了这个畸形的KPI放弃app的格调和个性;
3. 看到很多问题,却知识储备和经验不够,找不到解决办法的媒体/产品组。
现在,要打造一个新的媒体,我变得比以往都更加的谨慎,除了写作之外,每天会看会思考很多互联网有关的东西。
我发现一个app的成长是非常快速的,就如同怀孕一样,3-6个月基本能鉴定起不起得来,1-2年很多曾经红极一时的app会看到瓶颈。像小红书,聚美优品,蘑菇街都是流量红利时期的明星产品,如今红利消失,用户更新迭代,从推广模式,产品结构,UI设计看都已经有些过时,他们的成功模式我也就不再重复累赘了。
今天就三个新鲜有创意又成功的app(好奇心日报,小鸟推送和Boss直聘)来说说,他们背后的创业者都具备哪些特质。
1. 他们的创始人都曾经在相似行业里工作过很多年,好奇心日报的创始人是纸媒《第一财经周刊》的主编,小鸟推送的美女CEO曾经是中国网通连续12年的移动营销女王,Boss直聘的CEO曾经是智联招聘的CEO。
正因为这些经验和对行业的深度了解,他们才能找出这个行业里用户真正的痛点,熟悉用户行为,对自己所做的产品有很深远的理解和自信。在越来越细分的市场中,他们能做出跟竞品们不一样的创新的东西,在遇到瓶颈的时候也能坚持方向思考对策。
2. 他们都带着个性,并不追逐热点和形式,做好自己。
好奇心日报的Slogan是“不无聊的头条新闻”,确实名副其实。在还不知道这个日报前,我对今日头条和橘子娱乐都不太感冒,前者内容杂乱,即使你每天花两小时去翻看,也未必能得到一两篇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而且界面很丑。后者虽然有趣八卦,但是显然不是为我这个年龄段定位的,每天去关心明星动向对我而言没有什么价值,也没有这个时间。
好奇心日报,涵盖了一切我最感兴趣最关心的话题,公司,职场,时尚,科技,财经,很明显的针对80-90后的用户群体,话题有深度,行文有逻辑,实用性强,发人深省,每天推送虽然只有一两篇,但是每一篇都很新鲜,有价值。
小鸟推送的个性在于她真的非常聪明的抓住了风口里的刚需痛点。风口是全民创业,痛点是流量获取举步维艰。小鸟推送凭十几年移动营销端的经验,有自己一套分类10亿用户的大数据方法,你的app适合什么人群,他们就有办法推送给这类人群,提高推广的精准度,花同样的钱买到留存更高的用户。
且不说是不是真实效果有她们吹的那么好听,但是这种风口里给人送水喝的思路,从心理上解决了很多创业公司找不到精准推广渠道的难题,所以小鸟推送在这个创业寒冬却挂牌上市,可见其商业价值。
Boss直聘的个性,更加鲜明。直击互联网行业和创业公司,针对的就是有个性有自我的90后年轻求职群体。我之前找工作都用前程无忧,因为我觉得新涌现出来的一些求职app像拉勾网,其实信息量和靠谱程度还不如前程无忧。
Boss里的工作和前程无忧完全不同,全是互联网和初创企业,经常有CEO来看你的简历,有HR会主动找你聊天,这和以前应聘人求着招聘人的感觉太不一样了,自己都觉得自己高大上了很多,这不就是90后最大的心理诉求?这样的app谁会不喜欢?
加入创业公司,听到最多的就是一堆英文简称,O2O,P2P,B2C,C2B,BAT,etc,好像抓住了这些热点形式,就可以抓住风口。但是纵观这三个app,都没有走跟风路线,都带着行业的自信和独立的思考,打造个性,树立品牌,收获真正的粉丝。
流量红利慢慢消失,流量入口越来越纷繁复杂,吸粉变得越来越难。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更有分辨能力,也比以往更有品味,这是一种良性的消费升级现象。
不再是浮躁的低价叫卖式宣传,更有情怀,更注重个性,营销方式变得需要有创意有头脑,这也意味着你的产品吸引着更有消费能力的群体,能卖出更好价格。如果还是以老旧的思路去看待这些变化,必然会对市场的改变感到措手不及和无能为力。
花钱买来的需求不叫痛点,花钱买来的用户不叫粉丝,坚持个性的产品,就算只能吸住几千个粉丝,这些粉丝也是你最忠实最活跃的拥护者,未来无论你销售什么东西,都是符合他们口味的,这种信任会让他们毫不犹豫的买单。
任何一个时代,没有个性,不是先锋,谁愿意追随?当然如果你是人民币,那么人人都会粉你。
3. 他们都有非常明晰的盈利/成长模式,并不是盲目创业。
加入互联网企业之后,我发现很多创业公司都不考虑盈利。粉丝留存,产品创意,用户需求点才是融资的资本,盈利还不如上市套现来的爽快。
我觉得这种思维模式还是有违商业的本质,创业公司里上市套现的几率和中头彩差不多,多数公司还是要考虑营收问题,投资人都不是傻子,一直烧钱,坐等融资的公司一旦遇到瓶颈或者资本寒冬就会变得非常被动,难以生存。
但是思考盈利模式谈何容易,就像从商一样,如果你都知道该怎么赚钱,那其实就成功一半了,所以如果还没想好,就别急着扎进创业这趟浑水。
有扎实的相关行业背景,不盲目跟风,保持个性和特色,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只有规划好这三点的公司才有可能成功,没有这三点,光靠热情和梦想没法成型好的产品,基本上走着走着就散了。
也许你会说,谁都知道要做到这三点,可是执行谈何容易。那当然了,成功本来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十年一遇的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回归初心,做好自己,才最实在。
当然也不必太悲观,马云最近在放风说电商时代要结束了,新零售时代要来临;微信小应用的各种宣传,也让很多人觉得现在做个app都是一种浪费成本。
互联网虽然在大洗牌,但是未来的趋势只会前进不会倒退,互联网依然是创业的摇篮,只不过创业者和消费者都会更加理性。app也好,小应用也好,无非都是一种平台的载体,真正能带给用户价值的,哪怕只是个网站,人们也会趋之若鹜。
消费再升级,以国内现有实体店的实力根本无法和网络购物抗衡,但电商的价格战再打下去,只会把自己打垮,未来会讲故事的品牌和平台才更能打动有品位的消费者为其买单。至于VR那些技术,如果不能做到看得见摸得着还能试穿,那还不如花同样的钱和心思做一些线上线下结合的电商模式来的更有效和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