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李小璐事件看围观群众的自我修养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加完班,刷微博热搜,看到贾乃亮和李小璐离婚的消息,蓦然发现,距离事件发生竟然已经过去两年。两年前的热搜过去之后,再也没有刻意关注过关于当事人的任何新闻,足以见得,想要说的一些话绝对站在一个普通吃瓜群众的立场之上。

17年底,做头发事件被曝出后,很快登顶热搜排名,引来无数人群围观。这里的主谓宾是这样:群众围观热搜事件。

在新闻传播不够广泛的年代,群众是一些人,偶然知道事件的那些可被看见的人;而如今,群众几乎是社会中的每个人,是网络中不被看见,可以在某种既定范围内随意发表意见的无数个虚拟人。

以前的围观是一圈人站在一起,指着当事人的鼻子,冷嘲热讽,辱骂责难,当事人也许还有冲出包围圈的机会。但如今的围观,由于技术环境的影响,当事人几乎没有逃避的可能。

而所谓的热搜,是被无形的推手推给群众,让群众能够“看到”的即时新闻。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热搜的不被操纵,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即使不是人为操纵,也绝对摆脱不了某种利益规律。所谓“看到”仅仅是事件的冰山一角,距离真相尚有千里之遥。

所以,现状是我们被无法预知的推手导向某些无法知道真相的即时热搜事件中,在某个可控的范围之内随意发表不需要负责任的意见,置喙着每个当事人的生活和生命。

套用在17年李小璐和pgone的新闻事件里就是,数量不知的围观群众,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某些“意见领袖”或批量的舆论导向至一个“婊子”和“人渣”的故事。就像不能断定这不是婊子和人渣的故事一样,我们也不能轻易断定这就是一个婊子和人渣的故事。

因为没有人在“热搜年代”挖掘真相。

以此推及,比如江一燕建筑得奖,比如范冰冰逃税,比如翟天临学术造假,比如周一围饮料吸管……在这些负面事件中,绝大多数人把自己放在所谓道德的这一边,或者愤慨,或者嘲笑,或者辱骂。如果说上述几个事件有显而易见的“丑陋”,能够让人理所当然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并且在有人稍微显露出不同意见时,可以蜂拥而至,群缴而灭之,而不必所有负担的话,那么近期的崔雪莉自杀,则有所不同,也许雪莉确实有所遭遇,可是没有人能忽视网络恶评对她采取极端选择的影响。

也许我们发表恶评时,没有任何个人仇恨和置其于死地的初衷,可事实是,网民群体被塑造成了“伪正义”的化身。群体本身很难做出改变,但是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在发表意见时,至少能够有所思虑,在不知道真相的情况下,保有一丝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