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朵儿
看过秋大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的伙伴对这句话的印象定是再深刻不过的。这就是秋大在上篇中拆书的一个模型——后果模型。
作为一个不能过目不忘的读者,而且经历甚少的学生,第一遍读后我的确对这个模型没有太大的觉知,直至最近几天自己面临这种迟迟无法下决定的选择时才深有体会。
鉴于前两周在学校双选会时签订工作协议,当时那速度用“干脆果断、爽朗至极”形容也不为过,在此之前用了一些小工具给自己做了分析,所以这个结果在我的可控范围内,也就没有什么犹豫的必要。后来才逐渐明白,这仅仅是一个极简单的开始,后面的选择还多着,想起它们便油然而生“自己选的路跪着也得走完”。
这个公司是连锁型,大城市里遍地开花,我却没有分身之术,只能择其一而从。作为应届毕业生,和大多数一样,把第一份工作看得尤为重要,固然,面对关乎职业的选择也就谨慎细微,失了果断。越在乎越难以抉择,应该就是这般,嗯,一定是的。
直到今天,综合几位前辈的经验之谈才定下,这对我无疑也是醍醐灌顶。
想到秋大提到过这种类似的情境,翻找出来,这一次看“后果模型”跟之前的感觉相差甚远,好像每一个字都是为自己量身而作,当然事实非也。真是奇妙,亲身多历一事,再回头看那些道理都是字字诛心。
何为后果模型?
在信息有限而模糊的情况下做出决定。这时决策者像一块夹心饼干,有两难:短时间内,信息很少,但做出的决策对结果的影响很大;随着时间延长,信息增加,但此时做出的决策对结果的影响很小。
我们说“万事开头难”,总说刚开始着手时起步难,但往往容易忽视,做决策其实更难。
秋大的思维。
很多人之所以无法快速做出决策,一是因为对所要决策的事情缺少判断的依据,二是因为过去的经验对所要判断的事情缺乏迁移性,三是很多人并没有感觉到当机立断的性格为自己命运带来的好处。
很多时候不能当机立断的事情都会让决策者苦恼很久,很容易忽视犹豫不决耗费的时间成本和机会一点也不比做出一个所谓错误的判断更少。
秋大提到,一个能快速做出决策的人应该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对事情了解的信息越充分;二是对同类事情实践得越多;三是对事情决策的习惯勇于承担后果,这样的人更容易做出快速决策。
秋大的三个建议
快速决策的能力也不是一种天赋,可以依靠后天有意识的训练而达到,如果你也对三种能力有共同的认可,那么可以试试练习自己的决策能力及速度。
一、培养自己在最短时间内搜索相关信息的情报检索能力。
二、在年轻时候有意识地让自己经历各种不同的事情,做这些事情最重要的不是决策质量,而是让你了解做出各种不同行为决策带来的后果,一旦一件事情的后果可以预期,你就不会对做出决策感到害怕。
三、找一些后果可控的事情,逼自己在时间节点前做出决策,慢慢培养自己的行动力。
不要因为害怕遇到糟糕的后果而不做出决定,也不要指望做出一个好的决定事情就会自动变好,你需要不断的努力,让你一开始正确的决定真正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