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目标的人永远为有目标的人去努力”,无意中看到这句话,让我有很大的感触。它内涵深刻,发人深省。表面上这句话只是说了目标的重要性,其实却包涵了人生目标的实现的不平凡道理。估计世界上完全没有目标的人是没有的,或许有的人短期失去了目标。句子中“没有目标的人”应该是指相对没有远大人生理想的人,他们的目标容易被更远大目标者利用来帮助其实现目标,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很容易实现且他们满足和安于现状。有远大的目标才会不断鞭笞自己朝着目标努力,才会有不尽的激情去投入其中,才能在自己进步的过程中促进社会的进步,对社会才更有益。我认为树立一个远大目标,才能激励自己进取,最后对社会越有益。
目标是一个熟烂嘴边的词语,无论在工作、生活、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目标就是计划,给自己的人生确定一个你希望达到的场景,就是人生的目标。同时每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不同的,目标内容也有多种多样,有人的目标是找到份稳定工作、有人目标是买房买车、有人目标是嫁个富贵人家,有人目标是平淡淡就好,但这些都只是一些比较肤浅的东西,不是远大的目标,对社会的影响甚微。而且这些目标的达成只会让那些制定目标的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止步不前,失去搏击人生的激情,更别说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
102年前,也就是1911年,在沈阳东关小学的教室里,校长问:“你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有的同学回答说为了当官,有的说为了发财,也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年仅13岁的周恩来回答的却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语惊人,掌声四起。幼年时的周恩来就在自己的心里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目标,至此经历过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周恩来都曾忘记以前树立的目标以及新中国建立后作为新中国外交部长的他也一直是日理万机,为了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断奋斗,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树立的“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目标是远大、高尚的,他的毕生精力和满腔热血全都奋斗在这个目标之上,最重要的是他不管是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还是实现目标后,对新中国的建立和新中国的建设作出来巨大贡献,这是不可磨灭的,同时他对世界的影响也很深远。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众所周知的,鲁迅先生立志救国,年轻时东渡学医,但当他发现,无论他的医术怎样高明,所救治的只能是人的肉体,而并不能唤醒他的麻木,无论他怎样努力,都不能达到他济世救国的理想时,他毅然选择了放弃,不是放弃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是为自己制定了更加崇高的目标,以笔为刀的鲁迅唤醒麻木的意义远大于救治几名垂危的病人。鲁迅是麻木中国的唤醒者,中国虽建立了新社会,却没有新国民,旧的封建习惯愚昧习俗等痼疾仍旧存在中华民族的肌体中,鲁迅的文章犹如良药,医治创伤,激励着我们改变。最后,鲁迅的批判精神也激励着当代的青少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去面对社会中的阴暗面,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他的崇高理想不仅对中国的小说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之所以平凡有时候也是因为他太安于现状,日子过得很安逸,没有任何的激情去激发其树立更远大的目标,只是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为他们人实现目标,尤其是工作岗位非常稳定的人。或许是他们的价值观就如此,给到自己最高的目标就如此。当然,问题不能一刀切。很多平凡岗位上的人也能发光发热,虽然他们的日子平淡。例如,默默耕耘的教师。因为他们不是企业家,不是成功人士,或许在社会上没有太多的知晓,但他们并不在乎名声,只是追求这份职业。
追溯到古代,想必都听过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讲的是周处年少时,轻狂放荡,为人凶恶武断,被乡里人视为祸害。此外,义兴水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吃人的老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百姓将他们并称为“三害”,而三害当中周处尤其厉害。有人用计劝周处去杀死猛虎蛟龙。周处听后立即上山刺杀了猛虎,又跳入水中与蛟龙搏斗。蛟龙在水中或浮或没,漂流出数十里远。周处紧紧追击。经过三天三夜,百姓们都以为蛟龙和周处一并死了,轮番互相庆贺。而周处竟杀死了蛟龙,破水而出。当他听说乡人以为自己已死,表示庆贺的事,才知道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萌生悔改之意。从此他改过自新,勤奋好学,并志向存义烈,为朝廷效力,最后效忠死节、以身殉国!死后追赠“平西将军”头衔。少年时的周处毫无壮志,纵情肆欲,空有一身力气不去报效国家却去危害乡里,祸害百姓,使人人厌恶之,好在经过顿悟的周处及时悔悟,并立志好学,为官清正,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最后虽以身殉国但他的伟大事迹和功绩为世人所传颂。有远大志向前后的周处可谓是一个是“恶”的化身一个是“善”的化身,截然不同的,有志向、有目标人才会有追求,不会随波逐流,为所欲为,才知道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