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涉县梯田历史篇:修建梯田,就是一场山民与石头间的“战争”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修建梯田,就是一场山民与石头间的“战争”

陈正 文╱图

刨红薯、犁地、耙地、整修梯田……深秋时节,走进涉县王金庄村,山丘壑地间,层叠如链、绵延不断、错落有致的梯田上,随处可见劳作的山民,还有当地最具特色的“小黑驴”、“大灰驴”漫步田间地头。“得得、喔喔……”的赶驴声、“嗯昂、嗯昂”的驴叫声像是大山独有的交响乐,梯田中山民在晨雾中人影绰绰,仿佛嵌在一幅水色饱满的油画中,千年的历史传承沉积此刻,令人沉醉。

涉县梯田,深藏太行的“世界奇迹”

涉县旱作梯田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太行山区最大的梯田群,面积达21万亩,其中核心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王金庄有约8万余块,1.2万亩。1988年至1992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实施“3737”项目时,评估团专家到王金庄参观梯田时惊叹:“往上看登天梯,往下看入地门。中国人了不起,上管天,下管地”,称其为“中国第二大万里长城”、“世界一大奇迹”。

王金庄村历史悠久,土生土长的王金庄村民,编撰40余万字《王金庄村志》的王树梁向记者讲述,据相关史料记载,王金庄自明朝嘉靖以来一直是行政村建置,在明代有关碑文上有王金庄、王金庄后村、王金庄西村不同称法。明朝嘉靖年间属河南彰德府磁州涉县龙山社第三里;清初王金庄属龙山乡三里;实行乡约制后王金庄属井店约所;抗日战争开始后先属更乐区,后移井店。1953年涉县全县设95个乡,王金庄村被单设为王金庄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王金庄是王金庄公社所在地,管辖7个自然村,11个行政村。1984年王金庄公社改称王金庄乡。1996年乡镇合并,王金庄村隶属井店镇。

王树梁说,根据王金庄一街建于元代的大石碾推断,至少宋朝就有人在此居住。约至元朝十二年(1275年)王金由古邑北关迁来,并携陈、岳两姓一块儿掘荒于此。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开发中原,在组织大移民时,有王、曹两户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明朝中期李、刘、张、付姓先后从井店、更乐迁来。清朝咸丰年间赵姓从西坡迁来,光绪年间岳姓从武安北阳邑迁来。

据考证,王金庄梯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赵简子的筑城屯兵,兴于元明清,盛于当今。元代初期,人们为了躲避战乱,移民来到当时交通相对闭塞的太行深山区,修建梯田。只是由于当时人口少,进展缓慢,未成规模。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梯田修建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尤其到清代的康熙、乾隆年间,因较长时间无战乱,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人口增长也较快,村民一门心思地用在修田造地上,以扩展繁衍生息之基。建于这一时期的梯田占现存梯田的三分之一。

修建梯田,就是人与石头的“战争”

“山高坡陡、石厚土薄”是涉县梯田最真实的写照。在这里,俯仰之间,目之所及,全是石头。石头不是金,不是银,不能种粮长豆,是当地百姓的切肤之痛。修梯田就是石头缝中挤粮食,其实就是人与石头的战争。

按地形,当地梯田分为山地、坡地和平地,最薄的土壤层仅0.2米。“惜土如金”在这里绝非一句口头语,一天的耕作完毕后,无论男女都会脱掉鞋袜,把里面的泥土磕在地中才会返家。

涉县旱作梯田石堰全部由石块人工修筑,围绕山体蔓延缠绕,如一条条巨龙起伏蜿蜒在座座山谷,随着季节的变化,梯田也呈现出各种不同姿态。可以说,涉县梯田的壮观景象足可媲美以风光秀丽闻名于世的云南哈尼梯田。

涉县农牧局副局长贺献林分析,哈尼梯田是在水资源丰富的条件下修建的,而涉县梯田是在北方年降雨量550毫米以下的旱作雨养农业条件下修建的,对比之下涉县梯田更为不易。长期以来,王金庄人民充分利用这里的自然资源,建造梯田,并在梯田边缘栽植花椒树,田内种植农作物,巧妙使用土地资源。作为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的王金庄,利用旱作条件下有害生物相对较少的优势,种植保健类小杂粮,产值高、效益好,保证在有限的土地上取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达到旱作高效的目的。

在梯田中穿行,不经间便可看到一座精巧的“石屋”,当地人称之为“庵子”。81岁的王茂延老人正在修葺被今年夏天洪水冲毁梯田,他介绍,由于交通不便,山民在梯田上耕作时早起晚归,一天十几个小时都是在田间度过,为了休息、进餐和躲避风雨,便在梯田中修建了不少庵子。庵子整体由石头建成,不用泥灰,随山就势,就地取材,经过上百年的风吹雨打,依然矗立不倒,远远望去,一个个庵子就像珍珠一般镶嵌在梯田链上,浑然天成。

庵子小的2平方米,大的3到4平方米。初看上去有些简陋,仔细观察却有着特殊的技术要求,当地山民多半是没修梯田,先建庵子,以便在修整田地时可以遮风避雨。庵子的另一种叫地庵子,是边修梯田边随地就形建一些地洞,和窑洞一样,冬暖夏凉,夏避雨,冬避寒,战时避乱。1942年5月,日本侵略者对涉县进行九路围攻,边区政府主席李雪峰就曾在大南沟一个地庵子里指挥乡亲们转移。地下党员、民兵队长刘些馨带领骨干民兵,靠这些建筑隐蔽了从129师转来的军用物资。

蓄水保墒,独创“悬空拱券镶嵌”式石堰修复技术

贺献林讲述,当地石匠修建旱作梯田,使用的是一种独创的“悬空拱券镶嵌”式石堰修复技术,“一片石头压着另一片,层层叠加,不用水泥、石灰等粘合剂,这个活最考验石匠的眼力,石材合用不合用,一搭眼,就八九不离十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金庄盛产石匠,这里的男人对石头就像自家孩子一样熟悉,他们了解各种石头的脾性纹理,弄石如揉泥团般随心所欲。涉县属于干旱缺水区,有“十年九旱”之说,降水少不算,还分布不均,每逢暴雨或连阴天气,因山高坡陡,洪水成灾,极易造成梯田坍塌。当地石匠用“悬空拱券镶嵌”式石堰修复技术,就地取材,方便快捷,成本低,效果好,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更让世人惊叹的是,这种特殊的梯田修建工艺还能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蓄水保墒。有农业专家实地考证后认为,涉县梯田建筑的层次性与水分生态运转机理在我国乃至世界坡地的治理中都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这一体系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土壤生态效益,由于梯田的水土保持作用,梯田的土壤有机质提高0.23个百分点,全氮提高0.039个百分点,全磷提高0.03个百分点,速效钾提高7个百分点,这让当地的土壤持续保持一种高效增产的状态,对农作物的生长大有裨益。

此外,长年以来,当地百姓遵循着古老朴素的自然法则,根据不同的地形山势进行着梯田开垦和种植,在满足粮食自给的基础上,种植了规模巨大的山林,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丰厚的林产品更是先辈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产。自上而下为:山顶刨成鱼鳞坑栽松柏;山腰梯田边缘种植花椒、黑枣、柿子;路边,石缝间嫁接枣树;在原有耕地旁栽植泡桐。梯田建设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表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涉县旱作梯田与周围环境不断协同进化和适应,形成了独特的旱作梯田农业发展理念。该理念基于对当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农民既能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又不对当地的自然资源造成破坏,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涉县旱作梯田农业系统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同时也对全球可持续农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作为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将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典范。

“我们正在行动!”当地政府出台保护管理办法

2016年夏季,一场特大暴雨袭击涉县,冲毁、冲塌包括王金庄在内周边多处村庄近千亩梯田,行走山间,不时可以看到山民们在维修梯田的身影。当地百姓对梯田农业的钟爱根深蒂固,绝大多数在外打工的村民仍会保持传统,从不让祖辈留下的梯田荒着,白菜、红薯、玉米、谷子、花椒……,力所能及,样样种着。

但让梯田保护者不无担忧的是: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梯田对年轻一代吸引力越来越少,耕种者以50-70岁人为主,已有地方出现梯田撂荒现象。

据记者走访了解,由于传统农业文化教育的缺少,年青一代对梯田的感情远不及父辈、祖辈,加上相对落后的生产条件、较低的农业收益,使得梯田对年轻一代农民的吸引力日益稀薄,很多青年没有继承传统,继续耕种梯田的打算,因为外出打工的收入远高于地里刨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梯田区域村庄外出务工人员比例一般在15%以上,个别村庄高达50%。

另据了解,涉县梯田当前多采用家庭承包方式进行生产经营,该方式在初期为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当地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一家一户式分散经营土地暴露出的问题日益突出,使得传统农耕机制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持,虽然梯田生产活动从未停止,但传统的耕作制度和相应的生态机制正在受到冲击。

所幸,当地政府已意识到梯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2014年涉县旱作梯田农业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并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