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写文章了,看完冯小刚导演的《芳华》,实在压抑不住内心的情感,奋笔疾书,留下一篇回味。
冯小刚的《芳华》不仅仅是一部阐述40年前一群年轻人故事的电影,而更多的是展现出那些至今依然存在的社会现象,和生活方式。那些现象不会因为你所在的时代,你的性别而有差异。从古至今一遍又一遍的上演。虽然我不是电影评论家,对电影手法也没有太多的见解,抛开故事情节来说,不知是后期剪辑的原因还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设定,除了两位故事的主人公意外,其他的人物的设定有些单薄,不够丰满。电影以一张照片开始,以一张照片收尾,如果那残存的过往在最后拼起来是残缺的话,可能更有韵味。不过这不电影的故事性很强,情节相对连贯,但是所感受的的价值观很悲观。那些平凡的人的命运就像一根稻草,全部掌握在别人的手中。通过对两个年轻人的侧面描述,道出了对整个社会的批判。
在还没有走进电影院前,它的悲观绝望的故事情节就已经在我边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加上各个网站上面高分的评价,着实把我吸引到了它的荧幕前。电影好看是好看,但看完之后,捶胸顿足,抓心挠肝,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完这个故事都会莫名的悲伤,那些曾经身临其境的人岂不是会更加的哀伤。
那个曾经的活雷锋,曾经冲锋陷阵的老兵,留在异国他乡的肢体,回头来却在生存的边境上垂死挣扎,最终不但没有被认可,更是被人所唾弃。那些他曾经拥有的荣誉,那个从未露面的赵友泉,只不过是风吹打在脸上的几粒春沙,看着迷眼睛,但却痛在脸上。不禁让我想起那些曾经的付出又是为了什么?为了能够自己的内心活的更安心?
当看到何小萍刚刚自己苦练舞蹈后,被众人团团围住,把她当做那个带胸垫的所有者,几番羞辱还要把她衣服脱了的时候,我想起那个高中的操场上,众人嬉戏打闹,众目睽睽之下,一双手从我后面把我的裤子扒到最底下,只留一条内裤。那些看客,那些嘲笑,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那股热血充斥这我这个脸颊,我提上裤子赶紧跑开了。
当看到刘峰在被安保处带走,诱导逼供,众人唾弃,发配边疆时,当看到何小萍认真练舞,被朱克嫌弃鄙视,众人起哄,拍手称快时,我想起了因为小时候高烧烧坏的耳朵,被他人辱骂和鄙视的悲伤,当你独自一人放学回家时,总有那么几个人喊着聋子嘲笑你,而那过往的行人却视而不见。哪怕那一句阻止的话也会让他们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
在这里,只有那个刘峰看到了何小萍的委屈,只有那个何小萍看到了刘峰的沮丧,那些随意唾弃别人的人,终将被人所唾弃。
剧中唯一人模狗样的是老首长,人是因为他站出来阻止像朱克一样的人对何小萍的嘲笑,狗是因为用手段把何小萍骗到表演结束后发配边疆。无论何小萍如何努力,都不给她上台的机会,需要她了才想起她。像老首长那么聪明的人当然知道她为什么不愿意上台表演,他把面子给足了何小萍,让何小萍不得不演。在他眼里没有谁对谁错,只有服从命令吧!他没有传递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他也选择了站在众人的一边。他们的青春叫芳华,另一些人可能只是那些不愿回首的往事。到最后那场没有刘峰与何小萍的散伙宴又是如此的感激涕零,而我却看得如此的羞愧难当。看到这些,不禁让我想起了《大宋提刑官》的宋慈,不愿放下那个秉公执法的心,却拗不过那些暗中勾结的众党,只能遗憾隐退。
你即使再努力,别人依旧会看不起你。就算你成功的那一天,比他们强大,比他们富有,比他们更睿智,他们还是会瞧不起你。就算你成为了英雄,你依旧是那个被人瞧不起的英雄。那些随声附和的人庆幸自己没有成为被孤立。而那个何小萍不是一个人,就算没有她还会有赵小萍,李小萍。不要为了在别人面前证明自己而失去自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有些人化悲痛为动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证明自己,但是为别得到认可,这种情况尚还是好的。就像罗志祥,童年的时候经常被欺负。而另一些人呢?从此再也走不出心里的阴影。不禁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马加爵。而谁又来安抚那千疮百孔的心灵?当我们在这种环境下,是否有勇气站出来去阻止那些不应该发生的事情,而不是隔岸观火。
请珍惜那些尚存善良的人。他们的品质是无法用金钱来换回的。
那个年代的爱情显得如此的清澈,但又说不出口。那些青涩的爱情,在家庭、婚姻、金钱面前显现的如此幼稚,如此不堪一击。那些不计回报的付出和美好,只有你自己知道。不知道开始和最后刘峰和何小萍有没有相爱,至少何小萍爱过刘峰。或许那些年是他们一起的回忆,显得不那么孤独。
而那些孤独的人,又何处是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