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死亡,是活着的永恒力量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你说医院哪个科室门前的病人最惶恐?我说是超声科,一个个鱼贯而入,医生用滚轮一扫,健康或者病灶被瞬间宣告,不幸的人,便看到了自己的时辰摊在面前。

       昨日在B超室门口见到一个中年妇女,匍匐在地,祷告不要再查出什么病,她是卵巢癌,无奈医生还是递给了她一张淋巴肿瘤的报告单。看着她跪拜的无助背影,旁边的人都陷入久久的沉默,这一刻,神灵没有住在B超室里,也没有给她一张豁免死亡的符令。 

      生命本身,还有一切的生灵,都在迷雾中孕育,却由个体完成走向死亡的过程。中国人向来对死敬畏怕死后变成鬼,因为活着可以在群体中感受温暖,在亲情中抵御危机,在爱情中选择逃遁,在友情中诉说繁杂,可一个人的赴死,听起来格外恐怖,因为,那是一个人,去!清冷,孤独,彼岸晦涩难明,未知空洞而迷惘。

       从诞生之日起,我们便逐渐面对这种生机的消亡,精力不够,热情骤减,肤貌霜皱,四肢瘫懒,总用一句“老了”诉说一种不得已,一种疲倦,一种放弃抗争的勇气,像心理住着一只鸱鸮,无法了悟光明的秘密,双眼只囿于黑夜,对白昼全然不知。

        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到庄子的“以死生为一条”,再到佛教的“生死一如”,我们看到了生死的一体,如同冰川和大海,种子与花蕾,原本就静默统一。

        柏拉图说,“哲学无非就是练习怎么对待死亡”,我们的生命如晨间飘去的雾气,阳光吸走露水,却会化作雨水再洒向大地,练习,本是体验生之美好的过程,留下隽永的记忆。

       十七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John Donne)的布道词,原文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说,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生命存在的样态当中都有苦的相貌,于是我们产生恐惧,但有很多智者,对生之岁月有把控的能力,对死之来亦坦然平静,那是一种接纳,更是一种理解。《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临终的时候,还唱了一首歌。王阳明临终的时候说:“此心光明,夫复何言。”他们一生追求大道,并能了于心,动于行,人生的苦也就是乐了。

        随着《朗读者》的首播,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被大家喜爱。95岁的年纪,走起路来不用人扶,也不用拐棍。每天还要骑自行车遛一个小时的弯儿呢。他吟到林徽因为纪念徐志摩遇难周年而创作的《别丢掉》还能热泪盈眶,真情沸腾。2007年,他做直肠癌的手术后医生告诉他最多活7年,而在7年后的2014年,他不光健康,还获得了世界最高翻译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老先生豁达地笑着说:“看见没有,这生命是自己可以掌握的。”

       是啊,生命没有断灭,没有虚无,没有消失,敬畏活着的每一天,那轮回也值得歌颂。活着,有俯仰无愧于天地的浩然之气;死去,亦不卑不亢,用全部的尊严,让不死的灵魂长成参天大树。

      死亡之镜告诉我们,衰亡和新生它本来就是一体的,只因为你凝望它,它才凝望我们;只因为你歌吟它,它便成为你永生不死的恒久力量。

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