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来得及反抗,我们就懂事了。
当面临自己喜欢的事物时,却被父母做了选择,接受意味着懂事,反抗则是一点都不懂事,至于喜不喜欢愿不愿意,结果自然会证明,所以结果好了是父母决策英明,结果不好那就是自己没出息。
生于家庭之中,所以依靠着家庭从生到活,决定了我们所做出的每个决定都不单单是为了自己,所以才会有父母试图用自己通过年龄积累的经验来干预孩子的喜好和选择。
所以才会有《狗十三》里李玩本来喜欢物理小组却被父亲改了英语小组,现实中我们似乎都是那个被迫接受的李玩,没有丝毫自我选择的余地,只有被动接受,不敢反抗。
还没来得及反抗,我们......还没来得及反抗,我们就长大了。
人的每一次成长,都是一场凶杀案,也只有阵痛带来的成长最为郑重,每个人总有那么一刻觉得自己像个大人,觉得心中无所畏惧。
死亡是最能让人成长的,第一次感受死亡是在小学,再给老师请假时把去世说成了完了,却丝毫没有说死,也许死去的人只要有人惦念着就不会彻底的死去吧,在这一时刻里,人只有被动接受,没有丝毫反抗,所以成长也是一瞬间的事,死亡带给我们的成长是深刻的,让我们面对黑夜多了恐惧也多了敬畏。
伤痕也是最能让人成长的,有时成长与年纪无关,所以才有了懂事了和长大了这一类夸人的话,有的伤痕在明处所以让人觉得可怜,有的伤痕在暗处在心里,所以只有自己觉得自己可怜,不过人生皆有伤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还没来得及反抗,我们......还没来得及反抗,我们就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我们晃晃荡荡的过着自己的一生,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属于对自己的期待和祝福,无论是开好车还是挣大钱,都有内心自己所讨厌和崇拜的。
只不过有的人过成了自己崇拜的样子,有的人成为了自己讨厌的模样,这一点在酒局与应酬中最为常见,如果说世上有两样东西不能信,那第一是男人那张破嘴,那第二就是酒场中你是我兄弟。
往往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彼此不认识的人就成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往往亲密无间承诺在此刻成了随口而出的不值钱的话,所以在第二天酒醒时分也是那样的不值钱。
反抗过吗,可能是有的,但有资本有勇气去反抗吗?
更多的时候我们在面对生活时总是处于自己最讨厌与讨厌的边缘,或许是自己不争气,还是生活就是如此,让人一无所有同时时代变化太快。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要善良,也劝别人要善良,只不过善良的成本有时太高,所以低廉的讨厌成为了热卖品,其实无论善良高贵还是讨厌都不低贱,只是每个人当下选择了对自己最为有利的选择而已,也只有作出此种选择才是面对这个时代严肃的肤浅,露出的玩世不恭的笑。
还没来得及反抗,我们就已全身瘫痪。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普通上帝摇的骰子,似乎是6点就体格健全四肢发达,有的是1点就带有残缺,有的人本来是6点不巧中间成了1点,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有一个成了1点那就是废了吧。
但也有1点的人活成了6点的人生,所以他们备受这个时代的推崇,相反那些把6点活成1点的人,常常在被窝中度过,依旧骂着是这个时代转型太快了。
《无名之辈》中的马嘉旗在面对两个悍匪时逼着他们开枪杀了自己,只因自己全身瘫痪唯一的尊严就是用毒舌来掩饰自己的坚强与懦弱,喜欢拍照是每个女孩最开心的事情,对于马嘉旗来说用绳子吊起来的站姿远没有躺着仰望天空更美,所以面对才是重获新生的方式。
狗被送走可以用绝食来反抗,所以它饿死了。人总是不愿意去反抗些什么,在面对自己的选择时如此,更别说当众人的选择被捆绑在一起的时候,所以才有了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发生。
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反抗往往被打上了不懂事,不听话,就你能,种种不堪的印记,所以在一瞬间拔节成长着,顺从永远是最正确但最委屈的做法,归根结底我们是社会的动物,每个人都必须服从于社会法则,而社会法则就通过家庭与社会经历所笼罩。
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而言是绝对的权威,随着孩子年纪的变化,这种权威在挑战与尊重中并存,也是反抗与服从中不断挣扎。
在社会中,社会规则对社会人是绝对的权威,所以没个人依靠着自己的职位与职业形成了社会意识下的三六九等,所以人只有生的时候的平等的,也就是都是人生的,最后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愿你我在能够反抗时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在被迫接受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姿态。
还没来得及反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