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系统之美》不完全手册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思考系统的运作方式,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社会是一个系统;我们供职于一家组织机构,组织是一个系统。可以说,我们接触到的方方面面都以“系统”的形式存在。

核心观点

书中通篇都在向我们传达:个体是系统的一部分,系统也可能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因此问题存在于“大系统”的内部。想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看清系统的结构,认识到系统自身恰恰是问题的根源。

这与通常的思考方式不同。我们习惯于将问题独立看待,执着于某个外部因素。但在作者看来,这仅仅是个体心理上的需要,也可能是组织政治上的需要,不能彻底地解决系统存在问题。

比如,公司内部的跨部门沟通经常会出现问题。作为当事人,沟通双方都会认为是对方“不懂沟通”、“推卸责任”……

其实根源恰恰是“跨部门沟通机制不完善”、“权责划分不明确”……导致沟通双方对于自己的定位有异议,进而出现问题。

再如,新球员在比赛中发挥欠佳。通常会归咎于其能力低下、态度不端正。

但将球队当作系统来思考,该球员发挥不佳其实是和队友配合生疏。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是提高个人能力,而是通过大量训练与队友建立默契。

系统自身结构是问题的根源。换句话说,掌握了系统结构,我们便有了解决问题的发力点。那么,系统的结构指的是什么呢?

系统结构

存量

存量是所有系统的基础,是指在任何时刻都能观察、感知、计数和测量的系统要素。存量是储存量、数量或物料、信息在一段时间内的积累量。

上面的表述过于书面化。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不妨把存量定义为系统要素的现状。

比如,大到世界人口的总数、小到银行账户的余额,都可以理解为存量。除了可以测量的,存量也可以是自信、口碑、希望等非物质形式。

流量

存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使其发生变化的就是流量。流量是一段时间内改变的状况。需要指出的是,流量分为两个方向:流入量和流出量,会导致存量的增加和减少。

比如,对应着存量的例子。世界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人数、银行账户余额的收款和付款,都是流量的表现形式。同时流量通常是双向的,有进就有出、有增加就有损耗。

反馈回路

反馈回路是一条闭合的因果关系链,从某一个存量出发,并根据存量当时的状况,经过一系列决策、规则、物理法则或者行动,影响到与存量相关 的流量,继而又反过来改变了存量。

通俗来说,反馈回路描述的是这样的过程:根据已有的存量状态,不同人会产生不同的行为,该行为会影响到流量的状态。流量状态的改变,会影响到与之相关的存量未来的状态。

再简化一些,这是存量影响流量,最后又影响存量的一个过程。

比如,账户余额很少,你会努力赚钱增加余额。通过努力,余额从1000元增加到10万元。此时,10万元就是你账户余额的存量。但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有两种行为:

其一,增加的余额激发了你赚钱的欲望,你的目标就是成倍的增加现有的余额。你拿10万元去投资,按照5%的年化收益,赚取了5000元,然后拿105000万继续投资(流量)……

假设你的投资利润率保持不变,你的投资收益会比上一年更高。我们把它称之为“复利效应”。

其二,增加的余额让你满足,你想要放松一下,没有用这笔钱去投资,而是用于日常消费。这样你的赚的钱(流量)就减少了。这样你的账户余额保持在一个自己满意的范围内。

仔细观察案例发现:根据已有存量(10万元余额)会做出的不同决策,改变了与之相关的流量,最后又影响了存量。这就是一个反馈回路的运作过程。

我们同时发现:这两种情况的反馈回路达到的效果完全不同,这就引出了两种不同的反馈回路:

  • 增强回路:不断放大、增强原有的发展态势,自我复制,像“滚雪球”一样。
  • 调节回路:保持存量稳定、趋向一个目标进行调节或校正。

值得一提的是,增强回路并非总起到正反馈的效果。它不但可以增强优势,同样也可以增强劣势,由此达到的效果称之为“恶性循环”。

存量、流量、反馈回路合在一起发生的相互关联和作用,就是系统结构。

系统思考的困难之处

系统结构是问题的根源,但通常难以辨别,由此需要通过“系统行为”和“事件”作为线索来理解真实的系统结构。系统结构、行为、事件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系统结构是行为的根源,而系统行为体现为随时间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书中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把你的手从“机灵鬼”玩具上移开时(事件),它就会弹起来并来回振荡(行为),而这是因为“机灵鬼”自身的弹簧(结构)所引起的。

“事件”、“行为”、“结构”分别对应了揭示问题的不同层面。

假如要解释“机灵鬼”玩具为什么会上下摇摆?

  • 基于“事件”:手移开了;
  • 基于“行为”:玩具本身就会振荡,可能上下、可能左右、可能无规律;
  • 基于“机构”:弹簧的特性。

一层比一层更接近问题的本质。不过现实问题比“机灵鬼”更难以捉摸,最便于观察的一定是发生的事件,但过于浅显。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通过事件探究系统的行为,进而洞察系统的结构特征。

理解系统行为

存量的变化需要时间,因为改变它的流量运作需要时间。这是理解系统行为的关键点。

这里的关键词是“时间”。如果把改变存量的现状当作目标的话,唯一的手段就是调节流量。但不同人对于存量现状的理解不同,这会导致流量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波动。同时,流量包括流入和流出两个方向,导致存量从现有状态达到目标状态需要一段时间。

这就形成了“时间延迟”。

  • 在污染发生与污染物积累或扩散造成危害之间,存在延迟;
  • 开始学习与学会并掌握之间,存在延迟;
  • 采用政策手段与政策手段发挥作用之间,存在延迟;
  • 比特币建立到获得大范围共识之间,存在延迟。

当在反馈回路中存在较长的时间延迟时,具备一定的预见性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提前量”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同时,时间延迟也强化了“耐心”的重要性。由于时间延迟是系统结构导致的,根本上无法避免。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提早布局,等待收获。

小结

问题总是出现在系统的内部。很多时候需要从表面事件推断系统行为甚至结构,掌握系统的运作规律,从根本上找到解决方法。

掌握系统思考不代表拥有了一把万能钥匙。它仅仅是众多视角中的一种。系统思考强调,分析系统要基于事实,而非关注理论解释。因此,将系统思考视为圭臬,某种意义上是不遵从系统思考准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