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This is your war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早上九点,准时打开电视机准备收看阅兵式,随手一刷朋友圈,被吓了一跳,满屏的红色。莫名的感动涌上来。这仍旧是我们,平日里嘻嘻哈哈在票圈晒美食晒自拍的青年人。

“This is your war”,历史是一把钢刀,在每个人身上都镌刻下痕迹,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样的热血,这样的坚定,也许从七十年前到今天,都未曾改变。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前一阵子朋友让推荐十本“最爱”的书,《野葫芦引》依旧赫然在列。《野葫芦引》是作家宗璞的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创作的四部系列长篇小说(分别是《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总称,故事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北平明仑大学被迫南迁云南办学的艰苦历程,并以克制含蓄,又生动温情的笔触,塑造了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热血纯真的青年形象。

小说除了效仿红楼的“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笔法,另一大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点,就是其中的各个原型。小说中从北平迁到昆明的“明仑大学”,毋庸置疑是西南联大的化身,而主角孟弗之孟嵋一家,自然也指的是冯友兰宗璞冯家。

原意是好好写一期推荐这几本书的书评,可是犹豫了很久,都不知道该怎么下笔。一是因为这几本书自己太过喜欢,书里面的那些活泼人物,歪头灵巧一笑的嵋、一边脱把骑车一边看《麦克白》的无因、在什刹海上打雪仗的玮玮、喜欢做飞机模型的合子、眉目冷淡的峨、素净的雪妍、娇艳的玹子……每一个神态、动作我好像都无比熟悉;而昆明街头“免红,不要辣子”的豆花,孟家栖身的腊梅林、明仑大学漏着水的茅草屋顶、浸了远征军鲜血的腾冲战场……每一幅景象都反复印刻在脑海中,这么一来反而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

直到今天,抗战胜利70周年,我想起《西征记》里1945年日本投降的描写。

从国外广播里听到消息的无因冲进腊梅林,“我们胜利了!”嵋合子无因三人激动地抱在一起,互相拍打着。”这就是说,他们不会再跑警报,听着敌机在头上轰轰作响……这就是说,千百万人可以继续活下去……这就是说,他们可以回到真正的家。合子忽然哭了起来,嵋也流下眼泪,无因轻轻擦拭着眼睛。眼泪已经在他们眼中含了许多年,这时,痛快地流下了。”

然而,玮玮,还有很多人,都没有看到这一天。

高一那年大概是我最中二的时候。我重新找出日记,2010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的前一天晚上,为了不惊动外面看电视的老妈,我几乎整个人都埋在面前的书里痛哭,日记里写”我从没有看书看到这样哭过,玮玮就像我自己的亲人,我不能接受他的离开。“《西征记》里,未满20岁的青年澹台玮,作为远征军的一份子,将自己年轻的鲜血,永远洒在了滇西古老而满布疮痍的土地上。

在第二天的班会上,班主任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大概是努力读书的意义价值、你的梦想之类,同学们都说实现个人抱负,未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等等,老师每点一个人都会带大家鼓掌。我愣愣地举起手,站起来说了一通青年们要爱国这样充满”高度“的话,似乎连老师也吓住了,没有让同学们给我鼓掌,而当时的我,脑子里只有化为了滇西红土地上一棵小草的玮玮。后来课间,老师怕我在意,还特地找我,微笑着肯定了当时我说的话。然而,我却依然记得同学和老师当时像在一盘甜樱桃里吃到奇怪酸李子的反应。

直到今天,我还是没办法说出当时自己的做法“适不适宜”,现在的我,大概已经学会不去凑这样热血的热闹,也不愿意当“高尚”的出头鸟,也渐渐明白,人各有志,各人有各人的选择,自己心里明白就好,又何必费力去呼唤去期待改变别人,更何况,所谓”爱国“似乎真的离我们很远。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呐,哪有你这么崇高,爱国我谈不上,我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爱国了“”国家爱我了吗?我为什么要爱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这些青年人变得耻谈”爱国“,谈论工作房子让我们感到心安踏实,但是谈论国家历史似乎就让我们变得装腔作势。歌颂就是五毛,批判就是美分,为了避免站错队,不如远远地离开讨论的漩涡,当孔庆东笔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于是我们为各项外语考试伤透脑筋、打点好行囊兴致勃勃却也无比茫然地投入留学移民大潮,于是我们在历史课上打盹,在毛概马基课上刷手机……

记得初中的时候,语文课本上有反映九一八事变的独幕剧《放下的你的鞭子》,在某一个放学后的下午,打扫完教室卫生的我和几个同学,兴致来了手里扫把还没放下,就打开书一人分配角色演了起来。因为无法学香姐细声细气讲话的我被大家嫌弃,只”获准“最后和大家一起高举扫把喊——“不当亡国奴!”

那一瞬间,我觉得,七十多年前的青年们,也是一样的澎湃心情。

当时的青年,和现在的青年也许并无本质区别。之前我去南京,在社交平台上发了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感慨,朋友告诉我”是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我们要永远记住大屠杀,但不纪念它“;昨天的阅兵式,在朋友圈看到很多同龄朋友分享阅兵的消息,骄傲说出自己的自豪,转发周总理的”这盛世,如你所愿“;在海外的同学半夜回来之后上网补看视频;一个学弟说每次看完阅兵都控制不住掉眼泪,他到云南支教,结束后就去了腾冲烈士陵园,瞻仰远征军;而多年前在同一个课堂,我认为露出了像吃到酸李子表情的同学们,在北京成为了这一次阅兵大典的志愿者。

每个人都比自己认为的,更需要集体的认同和归属,每个人都比自己相信的,要泪点低。

《西征记》里的开端,是明仑大学征调大学生当前线的翻译官,校园里雪花飘零,而写着“This is your war”的横幅依旧鲜艳。

和平不易。昨天读睡分享了一首诗“他在中国变为尘土,以便在他日,我们的女儿得以热爱这人间”。想起来还是在最中二的那年高一,唯一一次得了满分的历史考试上,写到最后一道题目居然莫名湿了眼睛——“请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按照课本上背好的答案一条条写上,却再也没有足够的地方,书写那些密密麻麻的、平凡、真实、渺小生命的名字。他们会被记住吗?让无数后代得以安享人间春意的,是这些无名小草。这些小草,会被人们记住吗?

下一个十年,当时那些离开平静书桌冲进硝烟、渺小的、在史书里没有留下半行墨迹的青年们,或许已不在世上,而他们的意志,还在一代代的青年中传承。我相信,如果是这一代的我们,90后也好,00也好,在面对炮火的冲击时,也会同样选择站直身体,守住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青年人的本分。

因为,This is our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