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景区申遗成功,却不想去了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前天看到新闻说可可西里和鼓浪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了,这条新闻还煞有介事地在标题上冠以「喜讯」两个字,看阵势我是要跟当地的朋友发信息祝贺一下,但实际上我心情却不大好,脑袋里想得全是:这下游客又要多了,门票又要涨了,污染又要严重了。

可可西里没去过,鼓浪屿倒是去过两回,旅游淡季,人山人海。因为是海中小岛,需坐轮渡才能上岛,买了门票和一群游客等着,那时候就觉得人多,登岛一看更是吓一跳,视野之内哪里都是密密的人群。这么多人,自然各式各样的都有,既有富有教养的雅客,也少不了没素质的人,因此一整天下来,到处都能看到垃圾。烟头、易拉罐、扇子、塑料袋、纸张、包装盒,在山上、在街上、在店里、在垃圾桶边上、在沙滩上、在海里,哪里都能看到景色、人、垃圾,十分有特色。我朋友在鼓浪屿做过自愿者,说人流量大到有时候刚从沙滩这头捡垃圾捡到那头,回头一看一切又如故。我自己就见过在海里游泳的人,露着头,还边上飘着几个易拉罐。除了人和垃圾,最让人不悦的还有随着海拔同步增高的商品价格,如果你不在山下买水,往山上走走价格就翻倍了。不知道这两年厦门岛治理地如何,但好像人是越来越多了。

国内著名的旅游景区好像都是鼓浪屿的翻版,任何时候去都有一堆堆的人。但我在旅游宣传照片上看到的却完全不是这样,每个景区都是那么秀丽:绵延的城墙、古朴的建筑、空廓的庭院、绿树假山无不让人欢喜。最重要的你看不到人,至少不是密密麻麻的人,绝对看不到的是垃圾,也绝无各色土特产小贩。不但是宣传画如此喜人,游客玩后放在网上的照片也是十分美丽,不过那都是后期效果和「局部真相」。以旅游照片的历史来看,我想亚洲四大邪术之一「中国PS术」发端应该不是在朋友圈照片美容,而是景区美颜术。

张爱玲在《童言无忌》里写:「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案,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这话读来让人难掩悻悻之色,当代人在重口的道路上一去不返了,那些普遍的经验和风景再难让人产生震惊,人类再没有19世纪的读者读到狄更斯作品时强烈的喜怒情绪,世界只会变得越来越平庸与无趣。唯有著名景点这件事上我却十分欣喜。我感谢王勃的《滕王阁序》,赞美画家和摄影师呈现的落霞、秋水、孤鹜、长天的景色,而不必去现场人挤人看那细节细节穿帮的仿古建筑。我欣喜这「第二轮」的体验,期待将来用VR去畅游,也不想见糟糕的景色。

我偏好冷门景点,我印象最好的两次游玩经历都是不热闹和「服务不周到的」。一次是与我的高中同学去附件小镇爬一座山,那确实是一座景区而不是一座荒山,但那天整个景区就我们几个游客,我们爬山、畅谈、野餐,从背包里拿出泡面向山上的居民借水。另一次是与大学同学出游,我们原计划去的景点因为维护封山了,我们转而去附近一个景区玩。不收门票,渡船20元,也是包场,山光水秀,自然而然,不用特意取景规避人群和垃圾,爱怎么拍怎么拍。真是畅快的经历。

我听说过鼓浪屿早年的美丽,如果除却那些瑕疵总也是个迷人的小岛。可可西里自不必说,陆川那部电影里呈现的已经足够迷人。所愿的唯有这些景色能回归愉悦人心的本质,如果有生之年能实现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