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宗谱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宗谱

去年暮秋,我去江西三清山,顺道去了江湾。在一块老宅地的废墟旁,我驻足停留下来,从坦露在地上的青砖墙基轮廓看,这里曾经的粉墙黛瓦里,房舍充裕,庭院深深。它正是孕育出,明代户部侍郎江一麟、清代经学家江永、清代教育家江谦等学士名流的老宅。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过去的荣耀早己烟灭,残败的废墟,只能给人留下枯㓔、凄凉、幽古的情思,以及历史的苍桑。

       

在废墟的不远处,是萧江宗祠,又名永思祠,兴建于2003年。该祠气势恢弘,殿内雕文刻镂,庄严肃穆。整个宗祠几进几出,不仅占地面积广,而且建筑用材考究,其一草一木都彰显着一个家族的显贵。立在其中,我环顾四周,心中不免五味陈杂。恍惚中,我想起我的先祖们,他们客从何来?我又是从哪里而来呢?倘若,真的有时间隧道的话,我愿穿越时空,飞回遥远的以前,与我先祖会面,和他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那该多好啊!

       

宗谱

大约在十年前,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在肥东長临乡许家榨村里,一个中年农民,在家后院翻地,突然挖出一包油皮纸包裹的东西,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竟是失传已久的《许氏宗谱》。消息传出后,许氏宗亲们奔走相告。这无疑是一次重大发现,就像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一位学者在中药铺买甲骨,做药引子。他发现,每片甲骨上都刻有文字,并引发好奇,开始琢磨研究,后经专家们考证,上面刻的文字,是殷商文化,记录着当时社会的大事件,叫甲骨文。这个重大发现,把争论不休的中国历史断代工程,一下子上溯了几千年。

       

许家榨发现的这部《许氏宗谱》,为线装本,纸张完好,字迹清晰,共有三十六册,续于民國十三年,谱内详细记载着许氏宗族各支发展的脉络。民國十三年,即公元一九二四年,时值国共两党第一次携手合作,进行北伐战争时期,国内大革命,如火如荼。但是,人民生活却苦不堪言。

宗谱

许家榨地处乡下,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抽出人力、物力、财力,去潜心修谱,确非易事。它说明一点,在当时家族中,一定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他家境殷实,经济周全,是个老夫子。由他牵头、组织、协调、编撰并总揽续谱事宜,是不二的人选。否则,目不识丁的乡下人,饭都填不饱肚子,即便想做,也是完成不了,这项浩繁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许氏宗谱》,从它横空问世,到重见天日,历经磨难,可谓九死而后生。它躲过了枪烟炮雨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而没被战火所吞噬。它侥幸地躲过“文革”的浩劫,而被神奇的保存下来。可以想像,这套《许氏宗谱》的保存者,一定是个智者。但是,它为什么又被深埋于地下呢?我想,或许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里,他受到了某种惊吓,惟恐宗谱惨遭不测。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从箱底里取出宗谱,用层层的油皮纸包裹好,然后深埋于院内。他的目的,十分简单,就是要保护这套宗谱,把它传给后人。


中国农民,就是这样的淳朴,他像自己耕耘的土地一样、执着,厚润。他知道,风雨过去以后,太阳就会出来了;乱世过去以后,就一定是太平盛世。到那个时候,这套深藏在地下的《许氏宗谱》,就会重见天日的。

       

宗谱

翻开这部宗谱,我的心仿佛有千斤重荷,因为它承载着许氏世代衍繁、一脉相通、宗人的历史。谱上毎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部人生,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或平凡、或悲凉;或圆满、或残缺。只是年代太过遥远,现在人已经不知道了。我诚惶诚恐地净手,焚香,带着虔诚的心,轻拿慢放地查阅,寻找我们这一支,家族沿袭的血脉。我觉得,自己不是用眼在看,而是在用心与先祖交流。

       

宗谱

中国姓氏浩繁复杂。盖起源于周,完善在汉。早期姓氏产生,可能与先民们对图腾崇拜有关。到了父系氏族社会时,一种以血缘为核心,记录着家族来源、衍繁、迁徏等诸多信息,并以文字留传下来,乃家谱。它是与正史、方志,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学三大基石。


许姓起源有二:其一,出于姜姓,而姜姓则源于炎帝,原居于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来炎帝向东发展,到达中原地区,与黄帝势力发生冲突,进行了一场战争,结果炎帝战败,退出中原。其二,传说炎帝即神农氏,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炎帝的后世子孙伯夷,是唐尧时期四岳,他的裔孙,文叔参与武王伐商战争,西周建立后,封其于许(今河南许昌),世称许候,是西周在中原的诸候国之一。

   

春秋时期,许囯弱小,屡遭大国进攻。《史记》记载,公元前654年,楚伐许,许侯无力抵抗,遂肉袒谢罪,楚才退兵。许国人为躲避战乱,惟有迁徙,以避其锋芒。大约到了战国时期,许被楚灭,一说为魏所灭。许国灭亡后,其宗亲四散逃走,迁徏异乡。但他们不忘故国,以许为姓。其中,一支迁到高阳(今河北高阳县)。这一支许姓,在汉代,政治影响面很大。故自古以来高阳,为许姓郡望。据许家榨发现的《许氏宗谱》记载,我的先祖,就是从高阳,迁徏到安徽的。

宗谱

“许儒公,字從政,生唐懿宗咸通五年八月十五日亥时。户部尙书,不义朱梁,自雍川走,隐於江南歙之篁墩卒。”是《许氏宗谱》上记述。其意是:许儒公,生于唐懿宗年,官做到户部尙书,因不义朱梁,从重庆的雍川出走,隐居在安𡽪歙县许村,死后葬于篁墩。许儒公,即黄山歙县许村,许氏一世祖。


据我推断,儒公应是读书之人,他通过科举,入朝为官,官至户部尙书,相当于现在厅级干部,也算是个高官了。但是,唐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由盛而衰,开始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朝野内奸佞持政,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朝外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战火连连,人民生活困苦。


儒公辞官后,遂携家人,从雍川出发,开始了一次长途跋徙,时间是半年,或许更长。可以想像,一列参差不整的队伍,年轻的搀扶着年老的,疲惫的母亲怀抱着幼儿,他们翻山越岭,风餐路宿,或顶炎炎赤日,或迎凛冽寒风,从雍川,一路走到安徽,进入皖南。这其间,或许有人生病,或年老体弱,在没有到达目的地的途中,客死异乡,成为孤魂野鬼。这种人类的迁徏,其惨烈与悲壮,憾天恸地。


当这只队伍,走到歙县一个山岰里,他们发现,眼前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于是,儒公停了下来,他环顾四野,这块腹地,背靠大山,自山上流下的泉水,清澈透明,缓缓地从中淌过,此乃风水宝地也。儒公频频点首,叫家人歇脚卸车,就此安家扎寨,开荒造田。光阴似水,不知过了多少年,这里有了良田美池桑竹,有了枭枭炊烟,屋舍俨然,鸡犬相闻,活脱一个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

宗谱

在我看来,我的先祖可谓仙人,他乐于在山间水畔生息,而绝不与世尘喧闹为伍。但是,我不明白,他为什么选择到歙县来安家呢?他为官雍川,地处大山,绵延千里,难道寻觅不到一块户部尚书,安家之地吗?他少小离家,难道不想荣归故里--高阳吗?


答案,只能凭空臆想了。一种可能是,他得罪了朝廷,被罢官免职,举家流放到此地。楚有屈原,唐有李白,都曾经被朝廷流放过。这是当朝天子,对官员的一种惩罚制度。另一种可能,他想远离朝廷、远离中原战火、远离世尘喧嚣,而歙县正是他心中的乐园。在这里,他可以与世无争,可以享有一份清闲,也可以潜心生儿育女,衍繁香火。这是一种理想,是古代一些名流雅士,苦苦追求的一种隐居生活。

宗谱

斗转星移。儒公不会想到,他为子孙营造的,与世无争的家园,到他第十八代世孙,昌寿公那里,情形发生了变化。明代,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江南手工作坊里,存在着雇佣关系,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徽商、晋商崛起,他们的足迹,走遍了大江南北,以至塞外关口。商业之风,像复苏的枯草,勃然生发。


歙县许村,地处深山,但他们也需要,把山里的东西卖出去,换取山外的盐巴和生活用品。于是,走出大山,是许村人的必然选择。昌寿公,就是这个时期走出大山,并行商于合肥。他应该是个思想开放之人,头脑活络,比山里人更早地意识到,商业流通里的玄机。他认为,有足够聪明的头脑,投入到商海中去,就一定能赚钱养家。这在当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里,他的观念,是有悖祖训的,可能遇到许多非议。他不顾世俗偏見,义无返顾,毅然弃农经商。这一举止,在今天我依然认为,其意义非凡而深远,具有深知灼见。说明了一点,我的先祖,自古不墨守成规,做事果决,敢为人先,是个有胆有识之人。合肥许家榨,许氏一世祖-----武公,即昌寿公之子。


元末,武公随朱元璋的起义军,东征西战,屡立战功。朱元璋开国后,封武公为明仁和校卫,这个官职盖六品之衔。武公卸任后,带着妻子、三个儿子、一个仆人,落户许家榨。据《许氏宗谱》记载:“歙迁于淝巢湖之滨,户名贵二,即合肥一世祖也。”那么,有一个问题,我的一世祖,武公卸官,为什么不回歙县许村,而举家迁于淝呢?宗谱上没有记载。极有可能,武公任在淝上,娶妻当地之人,孩儿生于斯长于斯,视此为故乡矣。总之,自武公迁于淝,是为合肥一世祖,到我乃第二十代世孙,按平均一代二十年计算,已有四百多年的时间了。

宗谱

在历史的長河里,一个家族的生息、迁徙、发展不是一蹴而成的,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改变。我的一世祖,武公乃行伍出身,自小应该没上学堂,念圣贤之书。他极有可能,尙能善事就随父经商,从军是发生在商途中的事,或强征、或自愿而为之。总之,他缷任后,从情形上看,手头上还是比较宽绰的。否则,囊中羞涩的穷人,是不会雇佣仆人的。


许家榨,位于八百里、碧波荡漾的巢湖东北面,据合肥城,光景有十几里的路。这里是苇下的一块平坦的地方,大约在千万年前,也是波光鳞鳞的水面,后来水退却了,形出了这块肥沃土地。它南濒巢湖,水利灌溉便利,适宜水稻、油菜种植,是四季鱼米飘香之地。这个村子,原名并不叫作许家榨,而是叫贵二村。改称叫许家榨,那是后来的事情了,这于我一世祖,后来的事业及声望,是有一定关联的。


当武公安顿好家后,他考虑到生计问题。村里,老辈子人,祖祖辈辈是靠老天爷,土里刨食。他行伍出身,不谙农事,春播秋收的农话,要从头开始,也非是件容易的事。但持家过日子,总要有个正档的营生,维继生存,不能座吃山空吧。时节,到了午季,庄户人忙着收割地里的油菜,家家门前的晒场上,推积起小山似的油菜桔,他们翻晒、碾压、打场、收籽,忙的不亦乐乎。他突然想到,收获的菜籽,榨成油,要挑到十几里外的油坊去,往返要一天,村里人着实不便。武公思忖,何不在村子里开个油坊,坐地榨油,让三个毛头小子,充当榨油工。这样,即解决了家庭生计问题,又找到了一个好的营生。武公觉得,这是天公作美之事,容不得半点懈怠。于是,他盘算起开油坊的经费,雇用大师傅的开支,以及杂七杂八相关的事来。武公是个果决之人,当一切酌酿成熟后,“许家榨油坊”,选在村里一块土地上,奠基开建。


油坊,这个古老营生,它在中华大地上,已经传承了千百年。一间烟熏火燎的房间里,几个汗流夹背的榨油工,他们赤裸着上身,发出亢锵有力的呐喊声,伴随着低深爆发的锤击声,一下、二下……,清清的油,像水一样地慢慢地挤压滴出来。整个榨油过程,从菜籽脱皮、蒸炒、压榨、出油,每道工序,都浸透着榨油工们的辛勤汗水。

宗谱

许家榨油坊,就是延袭这一古老的营生,开始起步、运营、发展。武公认为,为商之道,以信为本。待人接物要诚实,油坊工艺,更要精益求精,榨好油、出好油,生意一定会兴隆的。由于恪守诚信,许家油坊,不仅出油率高,而且油品好,清澈如水,其名声渐渐地远扬了出去。四里八乡的庄户人,家里快要断油了,便挑上满满的两箩筐,像走亲戚似的,来到许家油坊,歇下担子,大声地吆喝道,“东家,我又榨油来啦。”伙计们赶紧递上擦汗的毛巾,捧一杯香喷喷的热茶来,情形自然而不失热情。日子久了,贵二这个村名,再没人记得起来了,人们已经习惯地把许家开的油坊,叫成了村名。


后来,武公三个儿子長大了,他们子承父业,儿子的儿子,又継承父业,延袭着油坊的营生。几百年间,那低沉爆发的锤击声,在许家榨的上空,经久不息。这锤击声,荡气回肠,如歌如泣,它是中华大地上的生命之声、发展之声、更是一种无言的呐喊之声。据老辈子人说,这震憾时空的锤击声,连绵不绝,一直撞击到新中国成立初。到了农业合作社时期,许家榨油坊,划归集体所有。它像中国当时许多的私有企业一样,宣告寿终正寝,无奈地接受现实,自行了结使命,并消声匿迹。

宗谱

我爷爷的爷爷,我也不知道,在个什么确切的年代里,他们搬出许家榨,落居在相邻的观音庙(原合肥络岗机场边),这里离城更近。我的爷爷,生于光绪年间,在那个苦难深重、积弱积贫的旧中国,时代的悲哀,铸定他一生命运多桀。年青时,他一贫如洗,上无片瓦,下无卓锥,靠打短工,维继生存。后来,他结婚成家,有了三个儿子。这块土地,再也负荷不了他,和他孩子们生存了。为了讨生,爷爷像闯关东的爷们一样,卷起铺盖,领着孩子,头也不回,向南边走去。他听人说,在马鞍山的山里,那里招苦力,背运铁矿石。他想,天无绝人之路,凭他三个儿子的力气,讨口生活应该是行的。那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


此时,许家榨修谱,正在有序进行着。乡下人,现实的很。家族里,无论什么事,讲贵贱尊卑,分大房小房、旺与衰之别。爷爷,父母早亡,是否有兄弟姐妹,他们又在何处?我不知道。总之,当老家修谱之时,爷爷和他的三个儿子,在深山里,正像骡子一样,背上驮着沉重的矿石,在坑道里艰难地爬行着。他们是在为了生存,而弯下了钢铁般的腰脊;他们是同命运,进行着顽强而无奈的争斗。家乡修谱,全然不知,更无人转告。当《许氏宗谱》印付成册后,爷爷的名子,不在谱上。他成了众多漏载的,无名之宗人之一。后来,爷爷知道此事,他没有怨怪人,只是笑笑,说等下次吧。谁知道,这一等待,竟然是近百年,以后的事情了。斯人已去,唯后人补做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国社会共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人类迁徙。分别发生在东汉、唐朝、北宋三个时期,造成的原因,大体是国家局势动荡,战火不已。老百姓为躲避战乱,而举家迁徙。三次大规模的迁徙结果,北方人口锐减,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到了明朝,南方的人口,首次超过北方,完成了中国经济,由北向南转移的基本格局。我的先祖,他们的迁徙之路,比任何一个姓氏,发生的更早、更悲惨、更艰辛。直到明初,我们这一族许姓,才终结了迁徏之路,落居于淝。至此,我厘清了,我从哪里而来,一条寻根问祖之路。其发展的脉络是:炎帝——始祖文叔(许昌)——河北高阳许姓——儒公(歙县许村)——武公(肥东長临河许家榨)。

宗谱

历史上,许姓人才辈出。许由,是唐尧时期人,其德行和才干都很突出。传说,尧想把君位让给他,许由不愿意,便逃到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又打算,请他担任九州的长官,许由仍不答应,又隐居于中岳、颍水之阳,并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样的话。成语“洗耳恭听”,并典出于此。它说明了我的先祖,是圣贤之人,不为高官厚禄诱惑所动。不过,后世的许姓人,到底那些人是许由的后代,不得而知。


许姓在汉代,政治地位颇高,影响很大。史书记载,秦末有许猗,隐居不仕。许猗曾孙许毗,在汉任侍中、太常,太常是九卿之一,在当时是很高的官职了。汉成帝即位时,许氏家族还出了一位皇后,她是汉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之女,即孝成皇后。但历史上,她只留下贤德之称,没有唐武媚娘那般才貌双全,留垂千古。明清时期,许姓文人雅士辈出。以歙县许村为例,共出进士四十八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近代较为著名的有,许光达、许世友等老一辈子的革命家。还有著名的英语教育家,许国璋先生等。


从某种意义上上说,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我的家族,从有文献记载的儒公起,到了我辈,是第四十代世孙。但是,真正实现安居乐业,还是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長达一个世纪的奴役,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国家开始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生活逐步提高。说句心里话,我们今天之幸福,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感谢中国的改革开放。


2016年初,我受许家榨许氏修谱委员会邀请,参加了他们第二次工作例会,甚感欣慰。我觉得,他们所做的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盛世修谱,众望所归。我承诺,当《许氏宗谱》修订完毕,我将为之撰序。

               言  午写于滨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