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星座是伪科学?
星座理论最早起源于古巴比伦,但几千年来,由于地球自转轴不稳定,其方向有所改变,故而古巴比伦时的星座划分理论已经有些过时,比如不再只是传统的【黄道十二星座】,而变成了【黄道十三星座】(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1928年规范星座边界后,新增加了【蛇夫座】)。
古时对星空的研究后来慢慢演变成【天文学】(Astronomy)和【占星学】(Astrology),前者对航海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后者则是变成了一门伪科学。
星空在古时是神秘的,所以才会有“占星”“夜观天象”之类的说法。“Astro/Aster”作为词根表示“星”,而“Dis”作为一个表否定的前缀表示“不;没有”,单词“disaster”根据词根词缀理解是“没有星星”,这意味着“灾难”,甚至在漫画《丁丁历险记》里有一集《太阳的囚徒》,丁丁利用日食成功地震慑了当地的野蛮人,从而脱离困境。正是因为人们对未知有着恐惧、敬畏,因此天空充满了神秘,【占星学】认为人的命运与天体的轨道、运动有着某种联系,并试图以此预言某些事件和人的行为方式。而“星座理论”亦然,将一年的时间划分到12个星座中去,并将星座与性格分析联系起来。
一些人相信星座,认为测得很准,其实这种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是可以解释的。
首先第一点是【巴纳姆效应】:即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比如“有时候你很外向,比较容易亲近,也乐于与人交往,但有时候你却很内向,比较小心谨慎,而且沉默寡言。你有很多梦想,尽管其中有一些看起来不切实际。”相信星座理论的人,应该会觉得这话有几分道理。实际上,这句话无论套用到谁身上,都有几分道理。这其实就和星座里的分析是一样的。
第二点,是人有着【证实倾向】,也就是人喜欢去证实原有的看法,而不是去证伪它。星座分析先是抛出了一些结论,测试者看到其中一些观点首先是找过往经历去印证这些结论,这会导致测试者觉得星座分析很有道理。
第三点,相信星座理论的人本身就容易接受来自外界的【心理暗示】,他们一般对自己的性格缺乏了解,所知道的关于性格分析理论貌似也只有星座理论了,因此该理论大行其道,忽悠了不少人。
关于占星,还有个很著名的故事。意大利人卡尔达诺是文艺复兴时期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医学家,但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大星象家】,当时的社会是把占星当一门科学看待的,所以占星师这个身份使得他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甚至教皇有时都要找他帮忙占卜吉凶。然而他做了件作死的事——他通过占星预测到自己会在公元1576年9月21日去世,但是尴尬的是,在那一天他身体状况良好。在此情况下,他为了保全自己“大星象家”的名声,就自杀了……这个故事听起来荒谬可笑,但的确是真的。在自然科学落后的时代,人们对各种现象的解释存在诸多错误。
当然,也有一些人本身并不相信星座理论,只是把星座理论当作谈资或者一种降低沟通成本的方式。比如,遇到某个人,向对方介绍自己时,顺便提一句自己的星座,对方如果对星座测性格理论有所了解便心领神会。但个人并不推荐这种行为,如果想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及适合的职业,可以去进行【MBTI】测试。
话说回来,虽然【占星】【星座理论】并不科学,但【星座神话】反映了古代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古代人对世界的好奇于想象,从这点讲,星座有其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