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谈阔论一下《互联网社交》--国内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最近发现两款社交应用,一款是美拍闪聊,另一款是小密圈。两者使用群体有很大区别,细细对比也挺有意思。

闪聊,现聚集群体是未成年和刚步入成年以及少数叵测中年人,这类人群最大特点'心智不熟'、'追求个性,玩弄'、'寂寞'。

小密圈,这款被称为浓缩版的微信,起初想打造团队内部管理应用,目前以知识分享交流,价值在于付费性分享(有点类似分答,区别在于前者群组性分享,后者单人分散性分享),此应用现聚集群体以学识、专业、好学人群。

现阶段初期,两款产品虽有些粗糙,对比设计却各不相同,闪聊设计方面有点沿用它本身产品美拍,群体分散,单人交友,快消式空间(视频图片分享),类二次元文化。则小密圈设计对比现社交性应用并没有什么不同,群组聚合,内容分享,爆炸式空间(内容信息繁多,冗余,知道信息爆炸时代,就能懂我说的意思,现在ZH也有此现象),类兴趣投向。

谈论两款应用,是限于我自己了解,它们在小群体里增长速度挺快,至于后期的发展,还得看它们定位以及产品优化调整,是否昙花一现,还得看时间考验!

论社交应用,不得不提及之前三巨头(BTA),它们特点分别:"人与信息、人与物、人与人",以此可以看出,总离不开人,不管是百度贴吧的成功、腾讯顺势的发展、还是阿里巴巴的被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社交属性应用,它们如历史诸侯国,兼并、分裂、消亡,但有别于国,它们没法统一,因为思想信息是没有边际,大杂居、小聚居的用户群体,他们只有归顺,思想的归顺、心灵的归顺、生存的归顺,越发的信息发展,人的群体在网络划分的越细,仿佛形成阶级差异(网络俗称超越阶级的一种交流),如:美拍、快手对比,想必这也是归顺的差异,验证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

继而单边社交而社交也是不可长继(一人发声,多人迎合),因为有一种临界点叫“疲劳”,一旦产生这一临界点,那么,可宣告此应用终结。还有一种多边社交(众人发声,众人迎合),这类应用产生的快消式内容,看似突破临界点,其实它在生产“疲劳”。最后一种双边社交(同声同合)这类适度拿捏的最好,犹如恋爱的小情人,不时给点小惊喜,单论这点还不够,双边社交所创造的归顺感是无法比拟的(举个不恰当例子:就好比我宁愿买房,也不愿租房,因为我的家人就在这儿,他们知道我在哪儿,不管我去到哪里,但我知道我要回到哪里,我有我的空间,你来访,我敞开大门,我也有权利关掉那扇窗,仅此而已..)

单论社交还不够,生存的归顺,得回归商业的本质,推动平台生存既帮助用户生存(不是单纯的做广告,可观察做的非常不错的平台),另外社交,还涉及安全,政治以及不确定性问题,咱不再一一赘述。

完!

另外问问,是否可以做一款社交平台,学生连接学生,学生连接学校,学校连接学校,学生连接外部的知识分享平台,学生学习的时候在接触面非常狭窄并不知道自己适合哪方面的特点,虽然校内网(人人网)有做过此类型,但差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