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行的时候,有一阵子一直在整理网站帮助中心的内容,从分模块的各自梳理,整理常见问题,到最后的讨论修改,润色词句。过程看着简单,却很有意思,值得思考。
应该是这样的原则:把自己当做用户,在某一场景下,体验产品,遇到困惑,提出合理的问题,最后给出答案或建议。需要不断优化文案,提升语言亲和力。结果一定是:愉快地帮助用户解决了一个问题。到此,完成了对产品的一次自省。
一、关于问题和答案标准
有标准,才能更好地切中问题,给出答案和合适的建议。作为产品设计者,没有人比我们更熟悉自己的产品。帮助中心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那么,何为帮助?
归结为一个场景:小明来北京找他的好朋友蛋蛋,要从机场到丰台(目标)。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不知道怎么过去(遇到困难)。作为一名当地人儿(产品设计师),站在一个新手的角度(用户思维),给他指出到达的方法:坐公交或者地铁(产品的导航系统)。当然如果有急事:可以选择打车过去(快速入口引导),最后留下联系方式,有问题再打电话(容错机制,减轻紧张感。同时,意见反馈,收集问题,改善产品),或者到达后再给我回个电话(通过触发事件,作为反馈)。因为我的热情,帮助小明解决问题,他会跟我保持联系(用户粘性)。在进一步的沟通中,让他了解北京的更多故事(继续使用产品,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依赖)。
通过比较其他同类网站帮助中心的内容:提问方式、答案和建议,给出三条参考标准:
1. 有疑问的点
疑问的点是网站规则,是内容形式,是业务说明,一定不能出现在操作上,你可以复杂,可以不好用,但不能不明确,这是原则,必须遵守。这条标准,不需要过多的描述,这是最基本的提问要求。
重点是比较,把有特别要求的内容,或者容易混淆的相关内容,说清楚、道明白,通过引导(位置坐标或链接形式)告诉用户如何解决问题。有句老话说得好:有问题不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有问题不问的用户,不是好产品。
2. 操作复杂的点
这是产品设计上的失败,优秀的产品设计是不应该存在特别复杂的操作过程。但易用性的提升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尤其在对一个新领域做出的尝试,是需要时间试错优化的。倘若我们的产品仍然处在易用性金字塔的最底层——可用,在优化之前,似乎也就只能给出引导和提示了。
那就努力做好这一步。
针对每一个任务流的说明,从开始到结束,以及所有的分支流程,巨细无遗。每一步操作的触发条件、期望结果、错误反馈,图文并茂的形式为最好,能够更直观地告诉用户具体入口,并提供最近位置的超链接,且点击链接为新窗口打开。
3. 新概念的引入
一个新产品,为了区别于竞品,寻找差异化,以提高自己产品的特色,增加核心竞争力。适时地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或称呼,这个时候就要给用户作出解释。
想让用户对在其他产品中早已熟悉的概念,或者熟悉的操作方式,做出改变,不产生困惑,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
因此,每一个产品设计人员,在做出改变时,都要衡量改变的价值,在改变与求稳中寻找平衡。
细致全面地解释每一个新概念,从定义出发,到功能结束。纯定义性的内容,毫无价值,这不是搞学术,不是介绍新知识,是让用户知道这是什么,能干什么。这一点来说,谨慎引入。
二、把自己当做用户,体验产品
建立帮助中心,就是把自己当做用户,构建使用场景,体验产品的过程。场景越准确、合理、贴近现实,越能够解决真实问题。这里有两步:一是找到真实的问题;二是优化问题表达。
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01
“为什么信用考认证失败?”
这是关于网站的一项付费认证服务的相关问题。单从这个问题上去看,只需要回答原因就行了。店铺列表中给出的状态:认证失败,这是他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想知道为什么(表面需求)。
但实际上,这不是用户真正想要的,既然用户选择做这个事情(购买认证),说明他真的有这个需求,那么就一定要有结果(本质需求)。
因此,我们就把这个问题修改为“信用考认证失败怎么办?”
在这个问题的答案中,我们分三点说明。首先简要告知认证失败可能原因,并给出原因查看路径,根据具体原因,修改申请信息,重新提交认证,要收取二次认证费用;然后给出另一种选择,可以选择不进行再次认证,并申请退款,给出退款申请路径,并说明扣除的认证费用不退还;最后,提供免费客服热线,口头上的沟通比文字更简单直接。
02
产品自定义分类的设置,是为了方便用户对自己发布的产品进行管理,同时自定义类目会展示自己的爱店上,也方便客户更便捷的浏览信息。
按照主流程进行设计,从添加路径到添加步骤,于是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设置产品自定义分类?”。
答案图文并茂,文字描述路径与流程,截图表现位置,使用序号体现步骤。在用户对自定义分类设置完成后,就需要把相应的产品匹配到已设置的类目下,这本该是很自然的流程,但是很大一部分用户希望在对类目全部设置完成后,针对某一类目,批量添加产品。
因此,我们在“自定义分类”之后,又添加了“产品归类”设置,然后“为什么我设置了自定义分类,类目里却没有产品信息呢?”这一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03
关于增值服务,引入的新概念“黄金展位”。这个是必须要提问的,提问“什么是黄金展位?”。
定义性的问题,尽量减少提问,但真要有咱也不能不说。交代了是什么之后,要告诉用户怎么用。
入口在哪儿?操作步骤怎么样?如何管理?有错误时如何反馈?由此,整个模块的问题就很清晰了。
这里还想再提一下,关于定义的事儿。
之前整个定义部分的内容,都是由中文编辑人员完成的,为了宣传目的,总是会用过多的华丽辞藻描述定义,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结果读完之后,还是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这显然有问题。
所以,我们就摒弃了之前使用的一些修饰语,用最直白的话,把问题说明白,这才是为用户考虑。
三、帮助别人,是为了提升自己
帮助别人是显性过程,用户看得到,产生良好结果很重要。通过反馈,改进产品——这是隐形目标,让用户在下次使用时,产生“WOW”的感觉。
如果让一个团队来设计产品,则非常困难。在很多情况下,公众并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直到你向他们展示所设计的产品为止——乔布斯
你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倾听你的用户,苹果公司几乎不做用户调研,但乔布斯时代苹果的任何产品无不引领潮流,因为他们能够在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同时,引导和创造用户的兴奋型需求,用户自然爱不释手。然而,对于大部分的产品设计人员来说,这很难。那我们就只能尽量让自己简单,然后越来越好。
向自己发问,发现问题,给出解决办法,优化产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急不缓,耐心对待。
如果这个帮助文档写得多、说得细,是不是也间接说明产品并非特别好用呢?这么来看,我们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