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书(七)文子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读书(七)文子

文子,姓辛氏,号计然。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生卒年不详,是道家祖师,与孔子同时,是《文子》一书作者,文子思想尚阳。常游于海泽,越大夫范蠡尊之为师,授范蠡七计。范佐越王勾践,用其五而灭吴。

文子的思想后来影响了墨子,主要表现三方面。其一,文一了以无私兼爱释仁,这一点为墨子所接受,兼爱成了墨子思想的核心。其二,知贤、爱贤、尊贤、敬贤、乐贤与尚贤。其三,节用。俭是老子的三宝之一。

读书(七)文子

文子是伟大的。一般读书人因为追求热门,所以对于老子、墨子、孔子、庄子……等了解更多些,而文子却被忽略了。倘若你读了《文子》,你会发现,文子除了继承了老子的道体思想外,更多的是表现中入世的而然中——无为之有为,就这个层面而言,窃以为比孔子思想更胜一筹,说文子是自然道行求真又求存的践行人,一点都不夸张。

同时你也会发现,我们文化里的许多名言名句传诵者,有很多是被我们张冠李戴了。譬如这句“古往今来谓之宙,上下四方谓之宇。”,早些时候,还以为是尸子首先提出来的,其实是文子言(为此曾写过这么一个小曲:刘安淮南子,/蛋壳中空浮。/吕不韦不为,/儒墨合名法。/天地往来界宙宇,/尸子也把空来度。/杂家本无居,/逐在四方节。/只待花开时,/阳明心有知。/疏布广庭去无形,/聚来持一归有常。看来自己还是学识浅薄的很啊!);再譬如“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很多人一读到这句,估计都会想到诸葛亮,其实它是文子之言,只是被孔明先生借用了一下而已。

读书(七)文子

闲来读书《文子》,深感记然先生的了不起,知识渊博,思想开放,非常人思想境所能攀沿比拟。

今做些摘录,与友们一起怀怀旧,再次触摸一下我们先秦时代那些伟大的先哲们的思想,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安安静静地洗涤一下我们业已被污染了的心灵。

自然而然,自然了然。说来容易,做起来可就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了。有想吧,还能怎样?

我们没有资格去评说文子,那就感受一下他的无为之有为的思想吧。

读书(七)文子

文子名言摘录:

【人莫鉴于流潦而鉴于止水,以其清且静也。】

《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故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

《论语》:“仁者爱人。”文子是老子弟子,当与孔子同时,而《论语》是孔子弟子集孔子语而成,若《文子》为文子本人所著,则“仁莫大于爱人”早于《论语》“仁者爱人”。按,汉墓中与《文子》同时出土亦有《论语》残简。

【善游者溺,善骑者坠,各以所好,反自为祸。】

《淮南子·原道训》引用为:“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

孙思邈《千金要方》转用为:“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功成名遂身退,天道然也。】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混混之水浊,可以濯吾足乎?泠泠之水清,可以濯吾缨乎?】

《史记》载屈原遇渔父,有歌曰:“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矢之疾,不过二里;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块不止,丘山从成;临河欲鱼,不若归而结网……

【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焉。】

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汉书》:“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皆出其后。

【古往今来谓之宙,上下四方谓之宇。】

据出土竹简,改“老子曰”为“文子曰”,则此语出自文子本人,而世传《尸子》有“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之语。尸子为战国时人,晚于文子。则最早阐述“宇宙”者,当为文子。另外与尸子同时并且早于尸子的还有庄子,亦有“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庄子·齐物论》:“奚旁日月,挟宇宙?”最早使用了“宇宙”一词)《淮南子·齐俗论》引用《文子》此语,而改为“往古来今谓之宙,天地上下谓之宇”。

【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

《淮南子·主术训》引用了《文子》,改为“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增加了一句“非慈厚无以怀众”。到了三国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再次抄用,改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乘舆马者,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游而济江海。】

荀子在《劝学》篇有“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而文子早于荀子。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基也,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理,中用人力。】

《淮南子·主术训》引用此语,略有改动:“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

【是以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淮南子·氾论训》按原文引用。

【学而不厌,所以治身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贤师良友,舍而为非者寡矣。】

《论语·述而》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句。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淮南子·氾论训》抄用为“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改“俗”为“旧”。

【今为学者,循先袭业,握篇籍,守文法,欲以为治,犹持方枘而内圆凿也,欲得宜适亦难矣。】

此乃成语“方枘圆凿”最原始出处。而宋玉《九辨》:“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晚于《文子》。

【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此为成语“扬汤止沸”最早出处。】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三国志·魏书·刘廙传》:“扬汤止沸,使不焦烂。”

【衰世之主……构木为台,焚林而畋,竭泽而渔,积壤而丘处。】

此即成语“竭泽而渔”最早出处。随后有《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 年无鱼。”再后来有《淮南子·本经训》,引用《文子》原文。

注:【】内为《文子》原文。

读书(七)文子

文子深谙老子的思想,他认为“仁莫大于爱人”,“兼爱无私”(《文子·道德》),以兼爱反对有差等的爱,因为兼爱体现了“天道无亲”这个意义上。大道的众爱是没有等级的。

文子以为,得道之人是可以达到不为是非左右的境界的,在生活中可以超越一切相对事物,从而得到一种超然的自由。《文子·道厚》曰:“真人者,知大己而小天下,贵治身而贱治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乱情,隐其名姓,有道则隐,无道则见,为无为,事无事,知不知也。怀天道,包天心,嘘吸阴阳,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俯仰,与天同心,与道同体,无所乐,无所苦,无所喜,无所怒,万物玄同,无非无是。”又称:“天下是非无所定,世各是其所善,而非其所恶,夫求是者,非求道理也,求合于己者也,非去邪也,去迩于心者,公吾俗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其所谓是非也。……故通于道者如车轴,不运于己,而与?殳致于千里,转于无穷之原也;故圣人体道反至,不化以待化,动而无为。”这就是要达到一种逍遥无为的境界,超脱一切荣辱得失的思虑,容身于自然,从而获得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