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提婆达
卷四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可是他却处处和佛作对。有人说他于佛有仇恨,其实释迦牟尼佛成道,他是属于逆增上缘助道的人。而且提婆达多生生世世都来帮助佛成就道业。由于他以反面人物来助成佛道,故称为“逆助”者也。
提婆达多是梵语,译为“天热”,因为他在世时,专门从反面来帮助人,使人心感到很热恼,天气也变成炎热了,以此因缘为名。为什么他要从反面来帮助佛成道呢?这也有一段因缘。
在久远以前,有一位大富长者,名须檀。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名须摩提,次子名修毗耶。长者去世以后,这两个儿子要继承父亲的遗产。这时长子须摩提想:“如果我分一半给修毗耶,那么自己就少了一半的资产。”于是就约弟弟到灵鹫山去游玩。当他们攀登到山顶上时,须摩提就将弟弟推下山崖,修毗耶当场就摔得粉身碎骨,然后须摩提害怕他伤残不死,又用石头抛击他的尸体。就是为了夺取父亲的遗产。当时的须摩提即是释迦牟尼佛;修毗耶就是提婆达多。他父亲须檀就是阿阇世王。这一品是佛说提婆达多帮助佛成就道业的因缘。
尓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
这一段经文是说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为求无上菩提,布施外财、内财等等一切所有都是为求法而布施。说完《见宝塔品》后,佛又无问自说,告诉诸菩萨及天上人、人间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在过去无量劫中,为求法华经的妙理,时时刻刻都未曾有过一念懈怠及疲倦的心。在许多劫中,常为国王。发愿求无上菩提的心从没有退转过。欲要满足六种波罗蜜的法门:一、布施,勤修布施法门,心不生悭悋。我把所有的各种宝贝:宝马、金、银、瑠璃、砗磲、赤珠、珍珠、码碯、国家、城邑、妻妾、子女、奴婢、仆人,只要他人所需,我都一一布施给他人。以上这些属于外财施。内财布施,将头、目、手、足、脑、髓、骨肉等等,毫不吝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去救度一切众生出离苦海。
释迦牟尼佛为了圆满六波罗蜜,早证佛果,所以把依报、正报,依正二报,一齐舍去。这是真正行菩萨道的行为。二、持戒,就是止恶防非,防止七支,即身三口四的过恶。身三:杀、盗、淫;口四:绮语、妄言、恶口、两舌。三、忍辱,难忍能忍,打骂不报。四、精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始有终,身心不懈,才是精进。五、禅定,四禅八定,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初禅的境界,呼吸气没有了。二禅境界,脉搏停止了。三禅境界,念也停住。四禅境界,念已断了。初禅又叫离生喜乐地,离开烦恼而生出快乐的境界。二禅是定生喜乐地。三禅是离喜妙乐地。四禅是舍念清净地。八定是除了四禅以外,还有空无边定等。六、般若,发出自性的真正智慧,贪等之毒断除不再斗争等,这就是真正的般若之力。这是大乘的教义,也就是菩萨所修的方法。
六度波罗蜜的义理很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就是布施波罗蜜。不两舌就是持戒波罗蜜。不恶口就是忍辱波罗蜜。不绮语就是精进波罗蜜。不贪瞋就是禅定波罗蜜。不邪见就是般若波罗蜜。
六种波罗蜜又有三种讲法:一对治;二相生;三果报。
一对治:布施就是对治贪悋;持戒对治毁犯;忍辱对治瞋恨;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治散乱;般若对治愚痴。
二相生:持戒时,遇辱则能忍;能忍则能精进;精进则能调伏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调伏了则能摄入于法界,能摄入于法界即是般若。
三果报:布施能得富贵的果报。持戒能得诸根具足的果报。忍辱能得相貌端正的果报。精进能得大势力的果报。禅定能得长寿的果报。般若能得辩才无碍的果报。
每一种波罗蜜又有十种利益:布施波罗蜜:(一)能降伏贪悋之烦恼。(二)舍念相续,能真正行布施。(三)与一切众生平等,不起分别心。(四)生富贵家。(五)生生世世发布施心。(六)四众爱敬。(七)入众中不怯畏,对善恶人都不生怖畏心。(八)胜名遍处。(九)手足柔软。(十)能遇真正善知识。
持戒是止恶防非,止恶是诸恶莫作;防非是众善奉行。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要知道大善是由小善而累积成的。所谓持戒清净,就可得到十种利益:(一)圆满一切智。(二)入佛所学——以戒为师,因金刚光明宝戒是诸佛的本体。(三)智者不毁——有智慧的人不但不毁谤,而且还赞叹。首先,就不要争第一,要老老实实躬行实践,心真则事实,自然就是第一。(四)誓愿不退——发求佛道的心,不惜头目脑髓、身肉手足,乃至性命,永不退转菩提心。(五)安住正行——不生攀缘心,常利益他人。(六)舍弃生死——能舍一切而认真修道。(七)慕念涅槃——趋向常乐我净涅槃四德。(八)无纤心——心不被贪瞋痴慢疑所纤住。(九)得甚胜三昧——得超然殊胜的三昧。(十)不乏信财——有信心是一种财宝,才能生出菩提心。
忍辱是不容易做到的。“忍”字上面是一把利刃,象是利刃刺在心上,使人不容易忍。若不容易忍,而能忍,就把忍的一关打破了,这就得到了忍辱波罗蜜。就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而到达涅槃的彼岸。“忍是无价宝,人人使不好,若能会用它,事事都能好”。
忍辱波罗蜜有十种利益:(一)火不能烧——因为内心里没有瞋火,外边的火就无法伤害。所谓“没有内虚,不招外感”,是一个道理。
(二)刀不能伤——因为内心没有刀枪武器和伤害的心,所以外面的刀枪也不能伤害。
(三)毒不能害——所谓“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閒閒”,所以达摩祖师被外道下毒六次,而他不中毒也不死。因为他在无量劫以前修忍辱行圆满了。内无毒心,外害不能染也。(四)水淹不死。(五)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拥护。(六)身相清净庄严,人人见了心生爱敬。(七)永不堕三恶道。(八)得生梵天。(九)昼夜安乐。(十)身心常生欢喜。
精进即是不躲懒偷安,勤奋向道。在听经的时候,睡觉、打妄想,或与他人讲话,这都是不精进。精进就是不贪睡,不打妄想,不和他人讲话,毕恭毕敬,全神贯注的听经,这才是精进。又昼夜六时无有疲倦,时刻念佛、念法、念僧,这是身精进。精进有十种利益:
(一)他不能折伏——因为定力坚固,与任何人辩论,必能百战百胜。
(二)佛所摄护。(三)非人所护——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来护持。(四)闻法不忘——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五)未闻能闻——没有机会听到的法,即可听闻到。(六)增长辩才——得到辩才无碍,能令听法者法喜充满。(七)得三昧性。(八)少病少恼。(九)心得轻安。(十)露优波华及优昙钵华(这类华三千年才开一次),能日日渐增。所以修行人必须要勇猛精进,把懒虫化为精进龙。
禅那波罗蜜,禅那是梵语,中文简称为“禅”,译为思惟修,通常是参:“念佛是谁”?故叫参禅。如用一个锥子钻一个洞,又如猫扑鼠,老鼠代表无明,参禅就是要把这真性抓住。又如龙养珠,能念兹在兹,就是观自在,若不能观自在,就是在打妄想。所谓“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人所以贫穷,就是因为有贪瞋痴,犹如无底深坑,若能舍下,不贪外缘,不执着色尘,就是一个真正的富贵人。若把私欲断尽了,才是真正得福报。参禅也有十种利益:(一)安住威仪——能参到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能“无人无我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二)行慈境界——能慈悲摄受教化一切众生。(三)无有烦恼。(四)守护六根——眼不跟色尘跑,耳不跟声尘跑,鼻不跟香尘跑,舌不跟味尘跑,身不跟触尘跑,意不跟法尘跑。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智慧光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五)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六)离开爱欲——人所以有生死,就因为爱欲没有断,所以在六道轮回。若能断欲去爱,地狱门也就关闭了,就不会再堕落恶道。所谓“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七)修禅不空——能时时刻刻修禅,一定会增长慧命,开大智慧。(八)解脱魔业——魔无法障碍道业。(九)安住佛境——安住在佛的境界。(十)解脱成熟——无挂无碍,得清净法身。
般若波罗蜜,“般若”是梵语,译为智慧。为什么这两个字没有写成智慧?因为“般若”这两个字能形容佛超然的智慧,与凡夫所说的智慧不同,故不翻译。般若又包含三种意义:一文字般若,佛所说的一切经藏都属于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深韵佛教的经典,遂生出一种观照的智慧。三由观照般若,再达到实相般若。实相本来是无相,但无所不相,故称实相,也就是非空非有。文字般若就是有;观照般若就是空;若能从有而达空,空而达到非空非有,这样必能了悟真空妙有的境界,故称实相般若。
人若有智慧,就是般若;人若无智慧,便是愚痴。若人知道自己愚痴,就是开始有般若。因为能有自知之明,智慧光明必然现前。若人自认为自己对,不肯改进,就没有般若智慧了。般若就是没有执着,所谓“智光常明”。如果能勤修持般若,一定能得到般若的十种利益:
(一)布施不取能施相——不取受布施的相,无所执着,也即是三轮体空。即是施者、受者、所施之物,都不执着。若不执着能施(施者)和所施(受者),故叫不取能施相。我们不要学梁武帝,他曾问达摩祖师:“我造了这么多的寺院,修了这么多桥梁,布施给这么多僧众等人,你说我有多大的功德”?达摩祖师因不顺乎人情,对他讲真话,故说:“没有功德”。其实,没有功德就是无有执着,无所执著就是功德。这功德犹如虚空,不能测量。
(二)不依戒——若人以为自己守持戒律最好,已很了不起,那是错的,因为仍然有我相的执著。若不执著于持戒,能不持而持,持而无心,这才是真正持戒。
(三)不住忍力——不执著自己存有能忍的力量,才是真忍。真忍是没有能忍心,能忍而不忍,根本不以为然。若说我在忍辱,就等于头上安头。所以真正修忍辱道的人,明白诸法空相,才是真正修道。
(四)不离身心而精进——身心都精进,但不可执著自己终日在精进。若有所执著,就不算是般若精进了。般若精进是精进而不著精进相,不为精进而精进,扫一切法,离一切相,降伏其心,还要离降伏之相。
(五)禅无所住——参禅能到无所执著上,就可破我法二执,得大解脱,故名般若禅。
(六)魔不能扰——魔来扰乱,心不动摇,不失正知正见。
(七)他言论不能动——譬如没有智慧的人,念了三天阿弥陀佛的圣号,听见他人说念密宗的阿閦毗佛最好,他的心就跑到那儿去了。人心若不定,很容易跟着他人的言论跑。这里就此说一则公案:沩山老人住在一间破茅棚修行,这茅棚破得不能遮风挡雨。当时裴休相国,见这位老人住在这样的破烂不堪的茅棚里修道,于是就发大菩提心,供养三百两银子,来造一间新的寺庙。裴休相国就把三百两银子放在茅棚门口的草堆里,遂离去。过了三年,他又回来看沩山老人。发现老人仍住在那间破茅棚里,于是他想:“到底这位老和尚拿了三百两银子干什么了呢?怎么没有盖庙”?于是即问他:“老法师!以前我给你的三百两银子,你用到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没有拿来建庙呢”?沩山老人说:“你把三百两银子放到哪里了,就到那里去找吧”!于是裴休相国便到草堆去找,果然那三百两银子,原封没动放在那里。这才知道这位老和尚是一位真正修行人,敬仰弥笃,遂亲自来替他建庙。然后,再把他的儿子(翰林)送来出家(法海禅师)。
修行若有足够的功夫,是不会向外起攀缘的心。一切言论也不能动摇他的定力,而他却能制住一切向外驰求的妄心。
(八)达生死底——达到涅槃的境界,离生死此岸,而证得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之彼岸。
(九)增上慈——增加慈悲心。
(十)不乐住二乘地——不愿住在二乘的果位上,愿在大乘的道路走,廻小向大,修大乘般若法。
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在无量劫以前,佛做国王的时候,当时他舍去生命,修六度万行。那时的人民寿命很长。因为国王要求法的缘故,他舍去王位,把所有的权利都交给太子,然后打起鼓来向人民宣布:“我要到四方求法,哪一位有道德的人能为我说大乘法,我这一辈子就侍奉他,供养他,随喜他”。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有一位仙人来对国王说:“我有一部大乘经典,名为妙法华经。假使你不违背我的教诲,我就为你宣说”。国王听了这位长寿仙说后,欢喜踊跃,立即随从仙人,供养他一切所需,又到山上采果、砍柴、挑水、煮饭等,乃至用他的身体当做仙人的床座。这样供养仙人,身心不生一点疲倦,如此经过千年。为虔诚求法故,一点也不懈怠,令仙人没有任何缺乏。
当时世尊欲把前面所说的义理,重说一遍,故说出一首偈颂言:
我念过去劫 为求大法故 虽作世国王 不贪五欲乐
椎钟告四方 谁有大法者 若为我解说 身当为奴仆
时有阿私仙 来白于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间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当为汝说
我回忆过去无量劫以前,因为求大乘法的缘故,虽然是世间一个大国的国王,但不贪恋五欲之乐。于是我用椎击钟鼓宣告四方:“谁懂得大乘佛法,若能为我解说,我虽是国王身份,但我愿做他的奴仆”。因为他愿意求无上正法,故此当时有一位阿私仙(寿无比、法无比的仙人),来向国王说:“我有最高上、最微妙的法,是世间很稀有的法,假使你能依法修行,不违背我的教化,我就可为你说此妙法”。
时王闻仙言 心生大喜悦 即便随仙人 供给于所须
采薪及果蓏 随时恭敬与 情存妙法故 身心无懈倦
普为诸众生 勤求于大法 亦不为己身 及以五欲乐
故为大国王 勤求获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为汝说
这时国王听了仙人对他说的话,心里生出极大的欢喜,立即随从仙人,供养仙人所需要的东西,上山去砍柴,采果、瓜之类,随时恭敬侍候仙人。就是为了求得无上妙法,所以身心不懈怠的来侍奉仙人。这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是欲明白一切法,然后普度一切众生,故此他精进以求大法。他不为自己身心得利益以及五欲之乐,虽是一位大国王,但因勤求法而终获得无上的妙法,乃至圆满了无上菩提,我现在把我过去行菩萨道的因缘,说给你们听。
佛告诸比丘:尓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
佛说完以上的偈颂之后,告诉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一切大众,过去无量劫前那位把国家,舍了侍奉阿私仙的国王,就是我释迦牟尼佛。当时的阿私仙人即是现在的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是梵语。“提婆”译为“天”,“达多”译为“热”。故名“天热”。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的善知识,也曾为释迦牟尼佛的师父。释迦牟尼佛也曾当提婆达多的佣人,终于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法。在释迦牟尼佛的本身,提婆达多不是做他的善知识,却做他的恶知识,就是专门反对释迦牟尼佛。他大显神通,把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弟子都抢去了。这五百弟子是被提婆达多以利诱所摄去的。提婆达多企图破坏僧团,故别开生面,立五法:一、尽形寿乞食;二、尽形寿穿粪扫衣;三、尽形寿露地坐;四、尽形寿不食酥盐;五、尽形寿不食鱼肉。专门与佛作对,他要比释迦牟尼佛高一等。有些好高骛远的比丘,就跟着他学。提婆达多也曾出佛身血,有一天,佛从灵鹫山下走过,他在山顶上往下推一块大石头,想把释迦牟尼佛砸死。这时护法神着急起来,用宝杵把那石头打碎,可是其中一小块石头正巧砸在释迦牟尼佛的脚趾头上。他又杀过阿罗汉,莲花色比丘尼是一位证果的阿罗汉,被提婆达多一拳打死。又破和合僧,令比丘众等不和。又唆使阿阇世王弑父弑母,五逆罪他全犯了。虽然他是一位恶知识,可是将来也会成佛。事实上他已经在无量劫前成佛了。
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释迦牟尼佛说:由于提婆达多这位善知识,教我的缘故,使我圆成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现在再以释迦牟尼佛的因缘来解释六波罗蜜:布施波罗蜜:一、修布施波罗蜜,解除自己的悭贪。二、庄严自性菩提。三、自利利他。四、后世得大果,尊贵富有。
持戒波罗蜜:一、修诸善灭诸恶业。二、庄严菩提摄受众生。三、住卧平安,身心愉快。四、后世受涅槃乐。
忍辱波罗蜜:一、能破不忍。二、庄严菩提摄受众生。三、彼此离怖畏。四、后世没有瞋心,得眷属和气。不受苦恼,得涅槃乐。
精进波罗蜜:一、能破懈怠心。二、庄严菩提摄受众生。三、增长善法,故自利;不恼他,故利他。四、以大力,得菩提。
禅定波罗蜜:一、破散乱心。二、庄严菩提摄受众生。三、身心寂静,故自利;不恼众生,故利他。四、安稳得到究竟涅槃。
般若波罗蜜:一、破无明。二、庄严菩提摄受众生。三、有智慧,故自利;又能教化众生,故利他。四、得真正大智慧,除智慧障碍。
佛圆满了六种波罗蜜,又得到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能给众生乐,悲能拔众生苦,喜令众生生欢喜,舍难舍能舍。佛以四无量心圆满菩提。成佛之后再用四无量心教化众生。佛又得三十二大丈夫相。藏教谓修持戒而得三十二相;通教谓布施忍辱而得三十二相;别教谓修诸法空,而成三十二相;圆教谓授记而成就三十二相。以上是由藏、通、别、圆来判这三十二相。佛又得八十种随形相好。佛的圆满报身现出一种殊胜的紫磨金色。佛有十力、四无所畏。佛说法时,犹如狮子吼,无所恐怖,又有菩萨的四无所畏:一、总持不忘,把所有的法记得一清二楚,故得善说法要无所畏;二、尽知法药,知道那一种药能根治某一位众生的病。三、问答法无所畏。四、能解众疑,说法无所畏。佛又用四摄法,来摄受众生:布施;爱语;利行,身口意行善;同事,和众生做一样的事情。
佛又得十八不共法:一、身无失,佛由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保持法身慧命,没有过失,身不犯杀、盗、淫,故身无失。二、口无失,口所说的是甚深微妙法。三、无忘,名意无失。四、无意想,佛唯有生生世世求无上觉道,没有其他的妄想和欲念。五、无不定心,佛不但没有其他的妄想,而且生生世世修持禅定,故有甚深妙定,心不散乱。六、无不知已舍心,佛对一切法悉知悉了,但是对一切法无所著住,把一切法舍了,故了无可得。七、意无减,佛生生世世愿意教化众生,接引有情,无退转心。八、精进无减,只有精进,没有后退的时候。九、念无减,念三世一切诸佛所修的法,而不间断,时刻不减少。十、慧无减,智慧一天比一天增加。十一、解脱无减,渐渐得到解脱一天比一天自在。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现。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现。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现。十六、过去的智慧无障。十七、未来的智慧无障。十八、现在的智慧无障。
这十八种法唯有佛独有,菩萨、缘觉、声闻三乘都不能共这十八种法,故名十八不共法。佛有无量神通,乃至成正等觉,成就菩提。广度众生,皆是借着提婆达多教化的力量,而成就佛道。
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广为众生说于妙法,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发缘觉心,恒河沙众生发无上道心,得无生忍,至不退转。
佛又告诉四众:提婆达多从现在起到将来无量劫,当得成佛,名号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成佛的世界名天道世界。当时天王佛住于世二十中劫。我们的世界人寿一百年减一岁,身高每一百年减一寸,人寿由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然后再从十岁慢慢增加到八万四千岁,这一增一减,名为一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在二十个中劫中,天王佛为所有众生广说这部法华经。这时有恒河沙数的众生,得证阿罗汉果位,无量无边众生发缘觉乘的心,恒河沙数的众生发无上正等正觉的道心。他们都得到无生忍,到了不退转的境界。
时天王佛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宝塔,高六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诸天人民悉以杂华、末香烧香塗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颂,礼拜供养七宝妙塔。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这时天王佛所应教化的众生,已经教化完,所应度的众生也度尽了,佛圆满了他所发的愿,故入涅槃。佛在世时,正法住世二十中劫。佛灭度后,将全身的舍利存在金、银、瑠璃、玻瓈、砗磲、珍珠、玛瑙七宝造成的塔中。塔高六十由旬(表示六度),纵广四十由旬(表示四念处)。所有的诸天人民都用杂花、末香、烧香、塗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颂、恭敬礼拜,恭敬供养七宝妙塔。天王佛入灭后,还有无量众生证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得辟支佛的果位。不可思议的众生,悉发菩提心,至不退转的果位。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花化生。
释迦牟尼佛又告诉诸比丘说:在未来的世界中,假使有修五戒十善的善男子善女人,听到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心里没有污染法。净心信敬,而不怀疑。如果有人批评提婆达多是个恶人,那是大错特错。其实他是一位大菩萨,而是现反面尊者相来助佛度人。我们要相信生生世世反对你的人,或者给你苦头吃的人,恰恰是在帮助你成佛的。这就好像在大冶洪炉里,锻炼一样,使人锻炼得一点毛病习气也没有了,心性柔和。若能如此,才算是“真信”。能把所遭所遇的怨瞋恚恼,当做自己的真正善知识,能真正生出恭敬善知识的心。这就如真金需要火炼,才能成精金。梅花需要一番寒彻骨,才得芳香四溢。所以说:“不经一番风雪苦,怎得梅花扑鼻香”。
虽然提婆达多所行所作很恶劣,但是我们能对这一品不生分别心,不生疑惑,就证明我们有真正的闻思慧和修慧,永不堕于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能常常供养诸佛,又能亲近三宝,得闻无上妙法。能生到十方诸佛前,亲闻妙法莲华经,即是莲花化生,九品莲花为父母。若生天上,也同样受到最殊胜美妙的快乐。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曰智积,白多宝佛:当还本土。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善男子!且待须臾。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论说妙法,可还本土。
就在这时候,下方的多宝佛跟随的侍者是一位菩萨,名叫智积。他对多宝佛说:“我们现在可以回去了吧”?这时释迦牟尼佛告诉智积说:“善男子!你再等一会儿,这个法会中有一位菩萨,名叫文殊师利,你可以和他见面,互相认识,文殊师利是一位很有智慧的菩萨,你可以和他谈论妙法莲华经的道理,然后再回去吧”!
尓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花,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花,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花下,至于佛所,头面敬礼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且待须臾,自当证知。
尓时文殊师利菩萨坐在千叶宝莲花上,莲花大如车轮,跟随他一起来到法会上的菩萨,也都坐宝莲花上,从盐海的龙宫自然涌出,住于虚空中而来到灵鹫山佛说法之处。从莲花上下来,来到佛前,五体投地,恭敬礼拜释迦牟尼佛和多宝如来。礼拜完毕又到智积菩萨所坐的位置,互相问询,坐到一起。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仁者!你到龙宫去教化了多少条龙”?文殊师利回答说:“所度的龙不可悉数,非口所能说出,亦非心可测量。等一会儿,你就可知道了”。
所言未竟,无数菩萨坐宝莲花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住虚空中。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论说六波罗蜜。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修行大乘空义。文殊师利谓智积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尓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无量众 今此诸大会 及我皆已见
演畅实相义 开阐一乘法 广导诸众生 令速成菩提
就在文殊师利菩萨还未说完的时候,忽然有无数大菩萨坐宝莲花,从盐水海涌出,到释迦牟尼佛所在说法的灵鹫山,现出种种神通妙用,停住在虚空中。这些菩萨都是文殊师利菩萨在海中所教化出来的。各各都具足菩萨道行,共同讨论六波罗蜜法。本来他们都是证得声闻的果位,但他们廻小向大,行菩萨道,所以他们在虚空中先宣说声闻乘的行门,因为他们对大乘法还未深入明白。如今一切证得声闻乘及菩萨乘的圣人都一起发心修行大乘空义,就是修行大乘实相法门。文殊师利菩萨对智积菩萨说:“你问我在海里教化了多少众生之事,悉皆如是”。
这时智积菩萨看见文殊师利菩萨所教化的众生,都是现在修行大乘空义菩萨,故以一首偈颂来赞叹文殊师利菩萨:
“您是一位具足大智慧、大功德、大勇猛、大殊胜的尊者,故能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行菩萨道。现在这法华会上的一切众生都已经看见啦。您能流畅的演说一切妙法,令所有的众生明白大乘的实相意义。您又能开导阐明一乘的妙法,广泛引导教化一切众生,令他们快速成就无上菩提”,您是我们尊敬信奉者。
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智积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不?文殊师利言: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文殊师利菩萨说:“我在盐水海中,恒常一心宣说妙法莲华经”。智积菩萨听后,心生疑惑问:“妙法莲华经是一部甚深微妙不可思议的经,是诸经中的宝贝,世间上所希有。若有众生听了此经,加紧精进努力修学此经,他是否可以很快成就佛了”?文殊师利答:“在盐水海里的一个龙宫里的龙王,他有一个女儿,年龄才八岁。她虽然年纪小,但却有非常利根的智慧。她能知道众生的前因后果,得到十种陀罗尼法(陀罗尼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就是总持身口意清净,不犯身口意恶业。佛所说的诸法,她都明白。所谓秘密之藏是为此说而彼不知;为彼说而此不知的秘法,同说一法,但互相得到的义理都不同,故称秘藏。可是这八岁的龙女对诸佛所说的甚深秘密之藏,悉能受持读诵,一一明白。他又能入甚深禅定,而且还能了达诸法,在一刹那之间,发大菩提心,得永不退转,得辩才无碍。她慈念一切众生,视众生犹如赤子,她的功德圆满,心里念法,口演说法,都是微妙广大的法。她存有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的心,而且能谦让爱护一切众生。她的志气及意念都很柔和雅善,能速成菩提”。
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
文殊师利菩萨提出龙女速成菩提之事,智积菩萨更生疑惑了,问道:“我见释迦牟尼佛成佛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他在无量劫以前,行难行的苦行,一沙一尘,一毛一滴的积集功德。为求菩提觉道,未曾躲懒偷安过。我现在遍观三千大千世界,没有如芥子小的地方,没有一粒微尘之处,不是菩萨舍弃身命的处所,为救度一切众生,然后众生度尽,方成佛道。我不信龙女却能在一刹那之间就立地成佛了”。
论言未訖,时龙王女忽现于前,头面礼敬,却住一面,以偈赞曰:
深达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 微妙净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种好 用庄严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龙神咸恭敬
一切众生类 无不宗奉者 又闻成菩提 唯佛当证知
我阐大乘教 度脱苦众生
文殊师利菩萨和智积菩萨议论还未完,这时龙女忽然现身法会前,恭敬顶礼诸佛菩萨后,退坐一面。然后以一首偈颂赞叹多宝如来:“佛深达明白罪业及福相善恶的果报,因修福修慧,才得到超然成佛之相。因身心清净,智慧的光明便能遍照十方无穷无尽的世界。这种微妙清净不可思议的法身,得三十二种大丈夫之相,这是因为佛已具足圆满六度波罗蜜。佛又以八十种随形好来庄严法身。是天人所顶戴敬仰,所有龙神皆来恭敬,所有一切众生类没有不崇拜敬仰于佛的。我又闻达到成佛的境界,唯有佛才能证明,故我现在阐扬大乘教理,欲度脱一切众生离生死的苦海”。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在龙女说完这首偈颂之后,大智舍利弗尊者对龙女说:“你所说的立地成佛的事,是令人难以相信。为什么我们不相信呢?因为你是一位女身。而女身是不清净的,含有污秽尘垢,非是成佛的法器。既是这样怎可说你速得成就菩提呢?成佛的道路是非常遥远旷广的,释迦牟尼佛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无量大劫,精进勤修苦行,积功累德,修六度万行,而今才得成就佛道。何况女身有五种障碍:一者不能作梵天王,因女身不清净;二者不能作帝释;三者不能作魔王;四者不能作转轮圣王;五者不能成佛。女身既有这五种障碍,怎么可以说女身也可以速得成佛”?
尓时,龙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華,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其实舍利弗尊者,在维摩经上已经知道没有男女相可得,但是在这次法华会上却向龙女提出女人成佛的障碍,而是为一切众生请问这种法,唯恐众生在这种情形下,心生怀疑,不相信这部法华经。本来舍利弗尊者和智积菩萨都明了没有男女相可得,只怕凡夫有男女之相,故向龙女发此一番辩论,而为一切众生开权显实。
这时龙女有一粒宝珠,价值超过三千大千世界。她手持这粒宝珠来供养佛,佛即刻接受了供养。龙女对智积菩萨与大智舍利弗尊者说:“我呈献这粒宝珠给佛,佛已接受了,你们说此事是不是很快”?他们说:“是很快!”龙女说:“以你们两位的威神力来观察我成佛,比刚才供养世尊还要快”。即时法会中,皆见龙女一刹那间,现男子身,圆满菩提的行门。立刻往南方的无垢世界,坐宝莲花上化身成佛了。人若得到莲花化身,是很不容易的,必须具足八种因缘:(一)甚至舍去生命,也不说他人的过错和是非。(二)变化人来皈依三宝,而且也能化一切畜生都来皈依三宝,行菩萨道。(三)安止一切,即把一切善事都放在菩提心里。(四)修清净梵行,不贪、不瞋、不痴,精进修梵行。(五)造佛形像,安放在莲花座上。(六)能除众生爱恼。(七)与贡高者,能对他谦下。(八)不恼他人,不令他人生烦恼。所谓正觉,就是没有妄想。这时龙女即身成佛,得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无上妙法。
尓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无量众生闻法解悟,得不退转,无量众生得受道记。无垢世界六反震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在龙女到南方无垢世界演说妙法的时候,娑婆世界很多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都看见龙女成佛,普为当时的法会的人天说法。所有的众生等皆心生大欢喜,法喜充满,都共同敬礼龙女。无量无边的众生,听闻到佛法,彻底了解了一切法,得不退转的果位。又有无量众生,得授成佛之记。在无垢世界有六种震动(震、吼、击、动、涌、起)。震吼击属于声,动涌起属于形。修道人修到某种程度,就会觉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有六种震动。每六种震动可分为三,故有十八界,就是分为六根、六尘、六识。这时娑婆世界三千众生得不退转的果位,皆发大菩提心,又得佛授记。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法会大众,默然相信和接受圣义。
卷五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十号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具足此十号,故名为世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称为如来。如来,就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乘是如如的智,来是如如的境。以如如之智,来观察如如之境。境智如如,智境合一。换言之,没有境,也没有智。道是因,觉是果。这是因圆果满的境界,所以叫做“如来”。
如来有二身,就是真身和应身。真身是法身,应身是化身,虽然名词不同,但是体用相同。应众生之机类而现身,为众生说法。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用譬喻来说明之,真身好比空中的明月,应身如水中的月影。“千潭有水千潭月”,凡是有水的地方,只要清净无浊,皆能现出月光。可是水中的月没有去,天上的月没有来。所以说如来是不来不去。
释迦牟尼佛虽然来到这个世界示生,可是他没有生;虽然示灭,也没有灭。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本体没有动。这是无生示生,无灭示灭的境界。令众生不要执着有生有灭。佛是不生不灭,佛的寿命是没有限量,在时间上是无限,在空间上是无量。
如来有三身:一、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译为遍满一切处。他的智慧光照遍虚空,“尽虚空遍法界”。佛的法身无在无不在。佛的法身无形无相,纯一清净,所谓“真佛无形”,所以无处不是法身所在处。
有人打妄想,认为不清净的地方,可能没有佛的法身吧?佛的法身是无处不在的,清净不清净,这是凡夫的分别心而言。佛的境界,不存在清净不清净,就是不清净也会变为清净。本经中的三变土地,就是把不清净变为清净。
二、圆满报身卢舍那佛,译为净满,就是诸惑皆净,智慧圆满之义。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道时,就现千丈卢舍那身,为法身大士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小乘人见佛只是丈六老比丘相,“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这是说小乘人没有大乘的根性,虽然在场,如同瞎子聋子一样。
有人问:二乘是圣人,尚且不见佛不闻法,我们凡夫何以能见到华严经典?
这是因为二乘人的机缘尚未成熟,所以不闻大乘法。我们能见到华严经,要感谢龙树菩萨的恩典。也是我们在往昔种下善根,与大方广佛华严经结了法缘,所以今生得闻此经典。
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大约六百年前后,印度龙树菩萨降生于世。他有超人的智慧,无论任何经典,他都过目不忘,背诵如流。他把世间所有经典读完,无书可读。龙王便请他到龙宫藏经楼阁阅读大乘经典,他发现大方广佛华严经,共有上中下三册。上册和中册的偈颂太多,不是世间人所能接受的。只有下册仅有十万偈颂。他费了三天的时间,读完十万偈,牢记在脑海中。返回印度一字不漏的抄写在贝叶上,成为“不可思议经”,流通于世。我们所见的华严经,就是这部经典。我们见到这部经,就是我们的机缘成熟了。
三、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译为能仁寂默,身口意三业,离诸过恶而静寂之义。佛能随类示现其身,而教化众生,在天而天,在人而人,羊中现羊,鹿中现鹿。总之,应众生之机类而现身说法。不但在这个世界说法,还到十方无量世界说法,教化众生。
清凉国师赞叹如来的境界:“故我世尊,十身初满,正觉始成。乘愿行以弥纶,混虚空为体性。富有万德,荡无纤尘。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象。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不起树王,罗七处于法界。无违后际,畅九会于初成”。就是形容佛三身的境界。
这一品是为决众疑而说:“我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如来寿命无量阿僧祗劫”。本品说明佛的报身功德和智慧,上符实相,下契众生。
尓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复告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又复告诸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
释迦牟尼佛在说完从地涌出品之后,将要说如来寿量品之前,在这时告诉在法华会上的一切菩萨及大众说:“各位善男子!你们应当清净其心,收摄其意,注意聆听!应当相信瞭解如来真实诚谛之语”。“诚谛”之义,浅言之,就是实义。以前说三乘法,是方便说,不名诚谛。现在说一乘法,是佛随着自意而说,故名诚谛。
悲心切切的世尊,深恐在法会中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们打妄想,不注意听法,所以再说一遍:“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所以佛所说的话,都是真真实实的。
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如是三白已。复言: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
这时大会中的菩萨们,听到佛如此三次劝告,弥勒菩萨代表大众,向佛恭敬合掌,对佛说:“世尊!惟愿您为我们说诚谛之语。我们都深信接受佛所说的话,绝对不会怀疑佛所说的话”。这样说了三次,佛仍然是默然不语(三次请法,表示至诚恳切)。弥勒菩萨又说:“惟愿世尊为我们说,我们绝对信受佛所说的话”。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三请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谛听!如来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时佛知诸菩萨三次请法而不停止,便对诸菩萨说:“你们都要仔细听着!如来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间天人和阿修罗,都是这样地说:‘现在的释迦牟尼佛,是离开净饭王的王宫,去到伽耶城不远的地方,在菩提树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
然而,善男子!我实实在在成佛以来,一直到现在,已经有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中国的计数,是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十兆为京,十京为姟,十姟为秭,十秭为穰,十穰为溝,十溝为涧,十涧为正,十正为载,载天地不能载),并不是现在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譬如有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无量数)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把这样多的世界,统统的磨碎成为微尘。一直向东方走,经过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的国土,放下一粒微尘。就这样继续向东走,次第放下一粒微尘,这样把所有的微尘都放尽,一粒不剩为止。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是诸世界可得思惟校计,知其数不?
各位善男子!你们以为如何?像这样的世界能有多少呢?你们可以思维,可以计算出有多少数目吗?能知道确实数目吗?
弥勒菩萨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诸世界无量无边,非算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声闻、辟支佛以无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数。我等住阿惟越致地,于是事中,亦所不达。世尊!如是诸世界,无量无边。
弥勒菩萨及一切菩萨同时对佛说:“世尊!这些世界是无量无边,不是算数所能算出来的数目,也不是一般人的心力所能想象到的。就是一切声闻和缘觉们,用他们的无漏智来思维,也不能知道其数目。我们菩萨,皆住在不退地,对于这些世界的数目,也不能了达。世尊!这些世界,没有数量,也没有边际。简直是不可说,无法形容”。
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
这时释迦牟尼佛告诉在法会中的大菩萨说:“各位善男子!我现在就对你们分别宣示。向东方行,经过这样无量无边世界,或者放下一粒尘,或者没有放下尘粒,再把所有这些世界磨碎成为微尘。一粒微尘当做一劫来计算,我从成佛到现在,已经超过这个微尘数劫有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还多。自此以来,我常在这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众生,也在其他世界教化众生,在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的国土,教导利益一切众生”。
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然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各位善男子!我从最初成佛,到现在灵山法会为止,在这中间,我曾经说过:“我在然灯佛时代,名叫善慧菩萨。后遇然灯佛,他给我授记,在贤劫时期,应当做佛,名号为释迦牟尼佛”。我又说:“然灯佛在何时入涅槃”?我所说这些法,实在是方便法,为对众生的根性,而说出这种因缘、本迹的事情。实际上并非是这样,不过方便分别说而已。你们不要把它当做真实的。
诸善男子!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亦复现言当入涅槃。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
各位善男子!假使有众生来到我的处所,我用佛眼来观察他的五根(信、进、念、定、慧)是利还是钝,随其应感而为说法。
若有信根的人,一听佛法,便相信其理,不生怀疑心,守规矩不放逸。信仰佛法之后,还要精进,努力修行,否则,有信根没有进根,便成为“口头禅”。能说不能行,等于空谈,对实际上无益。有了进根,没有念根,互相不配合,也是无用处的。要念兹在兹,行住坐卧念念不忘,才有功效。不然的话,把所学的法门,不切实研究,不专心读诵,甚至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就永远得不到解脱。念根不退,才能生出定根。有了定根,才会生慧根。这五根都有连带的关系。没有定根的人,境界来考验,便迷糊了。为什么?因为没有慧根的缘故,所以慧根最为重要。由五根而生五力,帮助道业有所成就。
再言之,利代表聪明人;钝代表愚痴人。聪明人不被境界所转,而能转境界。恶的境界能转为善的境界;逆的境界能转为顺的境界。愚痴的人,恰好相反,把好事做成坏事,善事做成恶事,尽做颠倒事。人为什么会聪明?多做功德,不做缺德事。所谓“聪明乃是阴鸷助,阴骘引入聪明路,不行阴骘使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所谓阴骘,简言之,就是所做的功德事,只有自己知道,不令他人知道。例如无条件帮助人,无企图救助人,对社会有所贡献,对国家有所成就,这就是阴骘的表现。做善事想要人知道,这是沽名钓誉的作风,与阴骘背道而驰,相差十万八千里。古人云:“万事皆虚善不虚,万物皆空德不空”,无心行善才是阴骘。人为什么愚痴?因为不做功德事,尽想占便宜,不肯吃亏。要晓得“吃亏便是占便宜”,“吃亏是福”,这个道理需要我们自己去琢磨,去体会其中义。
老子曾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大意是说,大道没有了,才去讲仁义。有智慧的人出来,世上就有奸伪的事情发生。家庭不和,才显出孝慈。国家昏乱,才显出忠臣。俗语说,“没有高山不显平地”。国家太平盛世的时候,人人都是好人,分不出忠奸。到国家存亡的关头,泾渭分明,忠臣报国,奸臣卖国,古今有明鉴。
佛随着所应度的众生,到处说法,教化他们,所以在在处处而自说自身的名号,或者说毗卢遮那,或者卢舍那,或者说释迦牟尼。虽然名字有别,可是都是一人。佛住世的年纪,或大或小,或老或幼,各有所异。又对弟子说:“我现在应当入涅槃”。其实佛没有生,也没有灭,常在常寂光净土说法。又用种种方便法门,演说微妙不可思议法,能令众生生欢喜心。
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各位善男子!如来观察一切众生的根性而为说法。有的众生,喜欢小乘法,就为他说小乘法。有的众生喜欢大乘法,就为他说大乘法。对于福薄徳浅,或烦恼垢重钝根众生便说:“我在少年的时候,就出家修道(佛在十九岁出家),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觉果”。
可是我真实成佛以来,一直到现在,时间甚是久远,已经超过了如是阿僧祇尘劫(前边所说的尘劫数)。但用方便权巧法门来教化众生,令他们改邪归正,廻小向大,发菩提心,证入佛道,所以才做这样的说法。
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诸所言说,皆实不虚。
各位善男子!如来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是为了度脱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说。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尘劳,所以才说八万四千法门。每种法门都对治某一种尘劳,对贪心重的众生,说不净观的法;对瞋心重的众生,说慈悲观的法;对痴心重的众生,说因缘观的法。总而言之,对症下药才有功效。佛用种种法门,对治众生种种习气毛病,成为特效药。有人研究佛学,但不修佛法,这和研究药方不吃药一样可笑!
佛教化众生,或说自己的身,或说诸佛的身,以身作则,给众生做榜样。或示现己身,或示现他佛,作为示范,令众生学习。或示自己本生本事的因缘,或示诸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的本生本事的因缘,其言说都是真实不虚的。
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
这是为什么呢?如来以真如实智的知见,照见三界之相,没有生死。在佛本身来讲,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退,也没有出;也不住世,也不入灭。
一般凡夫观一切法是实有;二乘观一切法是空相;佛观一切法是非实非虚。换言之,乃是真空妙有的中道。就是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也是非如非异。非如,就是不是一个;非异,也不是两个。不像三界的众生,见到三界,就有个三界。在佛得份上来讲,没有生死,没有三界。这样的事情,只有佛才能明见,没有错谬。
以诸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故,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所作佛事未曾暂废。
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有种种的习性,种种的嗜欲,种种的业行,种种忆想分别的缘故,佛欲令众生种一切善根,故用种种的因缘,种种的譬喻,重重的言辞,种种的说法,所做的佛事,从未曾暂时废止过,换言之,天天大作佛事没有休息。
所谓众生,凡是有血有气有生命者皆为众生,也就是由众缘和合而生,飞潜动植皆为有情众生,草木金石为无情众生。有情众生在说法,无情众生也在说法,不过,我们凡夫不晓得而已,证得五眼六通的圣人,悉知悉见,一目了然。
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
如前面所说,我自成佛以来,时间甚是久远,有无量阿僧祇劫那么长的寿命,常住在常寂光净土,不生也不灭,并不是只在菩提树下证道,双树林入灭,那样无常,那不过是方便示现而已。
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
各位善男子!我在往昔行菩萨道的时候,所成的寿命,至今犹未能尽。加上上边所说的尘劫寿命,就更长远了。现在我要入涅槃,不是实在入灭度,只是方便说法,便唱言应当取灭度。如来为方便度众生,而这样说。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
佛为什么有灭度,又说没有灭度?佛本来是不生不灭的。假设佛久住于世,不入涅槃,那么,福薄之人就生起依赖的心,不想种善根。心想:“反正有佛在世,我慢慢种善根也来得及,来日方长,时间还多着呢!”所以佛示现涅槃的本意,就是令众生早种善根,早成佛道。
佛不住世的原因,乃因贫穷下贱的众生,贪著五欲(财、色、名、食、睡)的快乐,不知不觉堕落在颠倒忆想的妄见网中。而把智慧覆盖,失去光明,尽做颠倒事。
人为什么贫穷?就因为前生未做功德事,也不种善根,尽想占便宜,患得患失,所以今生不得福报。
在佛印禅师三世因果劝世文上说得很清楚:“今生富贵是何因?前生舍财装佛金;今生贫贱是何因?前世不肯济穷人”。
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
贪恋五欲的众生,如果见到佛常住于世,而不入灭度,他们便生出骄傲恣意之心,就放逸不守规矩。他们天天见佛,时时见佛,便生厌烦懈怠心,而不能生起难遭难遇佛住世之想,不生恭敬三宝的心。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如来方便说:“比丘们!你们应当知道,十方诸佛出现于世,是不容易遇到的”。
所以者何?诸薄徳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为什么说很难遇到佛呢?因为一切福薄之人,经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者有的见到佛,或者有的见不到佛,因为这个缘故,我才说:“各位比丘们!如来是很难相遇相见的”。这些众生听我这样说,必然生起难遭难遇佛出世之想,心中便恋慕于佛,渴仰于佛,便种下了善根。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如来虽然不是真实入灭度,而方便说入灭度。其实,佛现在仍然在灵山法会演说妙法莲华经,尚未散会。隋朝天台智者大师,念诵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忽然入定,而见到此境界。有慧思大师印证:“非汝莫识,非我莫证”。由此可知,确有其事,并非虚构。祖师大德不打妄语。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各位善男子!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说这样的法,“佛佛道同”。为教化众生而说的法,都是真实不虚的。先说三乘法,乃是为实施权;现在说一乘法,乃是开权显实。先三后一,为开迹显本,本迹不离。这是泯三归一,泯迹归本的法。
譬如良医,智慧聪达,明练方药,善治众病。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佛为说这个道理,乃举出譬喻来解释。譬喻虽然不是真理,但是能说明真理,所以有譬喻经,流通于世。
譬如有位最优秀的良医,智慧聪颖,明白药性,善于医治一切疑难杂症。这位良医(代表佛),有若干儿子(代表众生)。或者有十个(十地菩萨)儿子,或者有二十个(二乘)儿子,乃至百数(代表百法界)儿子。这位良医,因为有特别的病人,远至他方的国土,无法照顾家中的诸子。家中的儿子,都年幼无知,无人照料,便把毒药汁当做糖水喝下而中毒。心中闷乱,发狂,便在地上滚来滚去,痛苦不堪。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療,更赐寿命。
在这紧急的关头,他们的父亲从国外归来。这些小孩子已经饮了毒汁,有的已经失去知觉,有的中毒不深还清醒。他们很远就看到父亲归来,皆大欢喜。有的叩拜,有的问讯,对父亲说:“父亲,您老人家平安归来,无恙吧!我们兄弟太愚痴,把毒汁当糖水喝了。唯愿父亲原谅我们愚痴,祈求父亲救救我们,令我们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擣筛和合,与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这位良医从国外回来,发现自己的儿子,因为贪食而中毒,有的不省人事,有的尚在清醒中,都感到很苦恼,十分可怜。于是就依照诸经的方法,寻求解毒最有效的药草,其颜色好看,味道甜美,是色香味俱全。令小孩子喜欢服此解毒药(佛法)。良医精心细制,将药材碾碎,过筛子成为细末,加上蜂蜜,和合为丸,令儿子服之,便解除毒素,迅速恢复健康。
把药制好,父亲对儿子说:这是最好的大良药,色美,味也香,一应俱全,你们赶快把药服下,能解除你们的痛患即刻痊愈,不会再有其他的病痛了,这种药是万灵丹,能治百病,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这位良医就是佛,诸子就是一切众生。说佛到其他世界去,或者没有出兴于世,或者已入涅槃。这种毒药就是旁门左道的邪见,所讲的道理不究竟。无知的众生,把毒药当做长生不老丹。为什么分别不清楚?就因为迷得太深,无法自拔。
被迷得太深的众生,一见佛回来,便叩头顶礼,请佛慈悲怜悯,救拔出离苦海。因众生有的肯吃药,其毒除尽;有的不肯吃药,其毒仍在。所以学佛法贵在行,不在说。
良医有妙手回春之神效,反之,庸医则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现在的医生,大多数不讲医德,以病人为实验品。成功了,他就有名气;失败了,病人倒霉。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癒。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
在这些儿子之中,有的发狂,有的清醒。尚未发狂的儿子,见到这种色香味美的良药,即刻便服下,所中的毒,悉皆除去(即是把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统统破除)。中毒太深的儿子,见父亲回来,虽然欢喜问讯,也求父亲治病,可是父亲给他们的解毒药,他们不肯服下。(知道佛法是良药,专治贪瞋痴烦恼热病,但不肯依教奉行,好像中毒的小孩不肯服药一样可怜!)
所以者何?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为毒所中,心皆颠倒,虽见我喜,求索救疗,如是好药,而不肯服。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
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中毒太深的缘故,毒已侵入五脏六腑之中,所以失去了本来的清醒心,变得糊涂了。对于这种色香味俱全的好药,反而说不美不甜。
佛是良医,专治众生的热恼病,为解除众生的苦恼,宣讲妙法莲华经。而众生不相信,佛也没有办法。佛悲心切切,苦口婆心来教化众生,不要贪,不要瞋,不要痴。这是害人的三大毒汁,可是众生我行我素,把佛的金玉良言,当做耳边风,过而不留。这实在辜负佛菩萨的一片苦心。
这位父亲(佛)见到这些中毒的儿子(众生)实在太可怜。因为中毒(信仰外道之法)太深,所以心中颠倒(邪知邪见)。虽然见到父亲回来很欢喜,求父亲治疗,可是父亲为他们特选上等药草(妙法莲华经),他们却不肯服下。父亲想当设方便法门,使令中毒太深的儿子,愿意服下这种解毒的药汁。
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瘥。作是教已,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
这位慈心的父亲,即刻对不听话的儿子说:“你们应当知道,我已经年老,身体很衰弱,到了风烛残年之期,死的日期已来临。我给你们配制的良药,留在这里,你们可随取服之,不要忧虑这病不会痊愈,只要肯服,一定会好的”。
父亲说完这番话之后,告别诸子,又到别的国家去了。不久故意派遣一人,回来对诸子说:“你们的父亲已经死于他国”。这是方便法,刺激诸子反省,知道父亲用心良苦。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见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癒。
当时中毒的诸子,听到父亲死于他国的消息之后,皆生大忧愁悲恼,而这样想:“假如父亲在世,他会慈爱怜悯我们,能救护我们,可是现在父亲舍弃我们,远在异国丧亡。我们现在孤独无依无靠,再没有恃(母)怙(父)可依了”!因其心中悲伤感叹至极,反而清醒过来,觉悟父亲在世时,所遗留的良药,具足色香美味,即刻取出服之,所中的毒,立即解除,身心清净,恢复本有的妙明真心。
这时把外道的邪知邪见抛到九霄云外,专一其心学习佛法。佛法是特效药,也是彻底治疗心病的唯一方法。
其父闻子悉已得瘥,寻便来归,咸使见之。
这位良医,使用这个计策,令诸子肯服药。其子服药已,毒素已解,恢复健康。其父在国外得到消息,甚为安慰,于是从国外归来。诸子又见到父亲的慈颜,欢喜若狂,喜极而泣。于是发愿,今后一定听父亲的教导,做个孝顺的儿子,不再违背父亲的慈诲。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罪不?不也,世尊!
各位善男子!你们的意思觉得怎样?会不会有人说:“这位良医,尽说假话,他有打妄语之罪吗?”大众异口同声地说:“没有罪过。世尊!他为方便救子,所以才这样说,并非打妄语”。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
释迦牟尼佛说:“我所说的法也是这样。首先说阿含经、方等经、般若经,最后说法华经,就和这位良医的情形一样。我自成佛以来,已有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的时间。为教化众生方便起见,为实施权,乃对众生说:‘我当灭度’。我想不会有人说我打妄语,有虚妄不实的过错吧”!
尓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释迦牟尼佛为把前面所说的长行的义理,再重说一遍,使众生更明白,所以说出下边的偈颂。
自我得佛来 所经诸劫数 无量百千万 亿载阿僧祇
常说法教化 无数亿众生 令入于佛道
释迦牟尼佛说:“自我证得佛果以来,所经过的劫数,有无量百千万亿载(载是中国十五个数之末,最大之数,表示载天地所不能载之义)那由他阿僧祇那么多。我常常演说妙法莲华经,教化无数亿的众生,令他们入于佛道,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来无量劫 为度众生故 方便现涅槃 而实不灭度
常住此说法 我常住于此 以诸神通力 令颠倒众生
虽近而不见
自无量劫以来,为度化众生的缘故,所以方便示现涅槃相。其实我并没有灭度,仍然住在这个娑婆世界,为众生说法。我虽然常住在灵鹫山法华会,用一切神通之力,为颠倒的众生说法,但是他们近而不见我的身。因为他们被无明所遮,智慧不现前,没有清净的法眼,所以不得见我。
众见我灭度 广供养舍利 咸皆怀恋慕 而生渴仰心
众生既信伏 质直意柔软 一心欲见佛 不自惜身命
众生见到我灭度,大众广泛地供养舍利(灵骨),都怀着恋慕的心情,生起渴仰之意。这时,众生既信仰又调伏,个性直率而朴实,心意柔软而调顺。一心想再见到佛,为求佛法,就是舍性命,也在所不惜。
出家人在受戒的时候,在头上烧香疤,这代表不惜身命,等于烧身供养佛一样的诚恳。一心皈依三宝的诚心,燃烧香疤时,精神集中,观想尽形寿,为三宝贡献色身;为度众生,牺牲一切。若能全神贯注在此,痛也不知痛了。
什么是舍利?“舍利”是梵语,译为灵骨,亦云“坚固子”。是从死尸烧出的结晶体,好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坚固如金刚。普通有白色,是骨舍利。有黑色的,是发舍利。赤色,是肉舍利。总之,凡是高僧大德,修行到圆满的境界,圆寂后,焚化尸体,从骨灰中能筛出舍利。
舍利有两种:一为全身舍利,如多宝佛之舍利。二为碎身舍利,如释迦牟尼佛之舍利。又有生身舍利和法身舍利两种。生身舍利是由戒定慧所熏修。法身舍利是一切经卷。古时高僧大德,念经时,从口中吐出舍利;写经时,从笔尖掉下舍利,真是不可思议。有时燃灯供佛,所谓“灯花报喜”,从灯花也会现出舍利。只要诚心,就会感应舍利现出。
时我及众僧 俱出灵鹫山 我时语众生 常在此不灭
以方便力故 现有灭不灭
这时众生心诚所至,便有感应道交的境界,我和一切比丘及比丘尼,一起出现于灵山法会中。我时常对众生说:“我常在灵鹫山上为众生说法,并未灭度。因为权巧方便力的缘故,所以有时示现灭度,有时示现不灭度”。所谓“生而未生,灭而未灭”,就是这个境界。
余国有众生 恭敬信乐者 我复于彼中 为说无上法
在其他国土中有的众生,皆以恭敬之心,信乐大乘佛法,我就在他们之中,演说无上甚深微妙法,令他们发菩提心,成就无上觉果。
汝等不闻此 但谓我灭度 我见诸众生 没在于苦恼
故不为现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恋慕 乃出为说法
你们没有听说过这种道理,便认为我灭度了,其实我并未灭度。我见一切众生,都在五欲苦海中打滚,所以不现身为他们说法,令他们生渴仰恋慕之心,然后再现身说法,教化众生。
这样做令众生知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提高警觉,不可错过机会。“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是真理,修道人要三思,每一个人都要三思!佛在世时,同弟子们到外边说法,经过原野,佛从地上抓一把土,放在掌中问弟子:“你们看!我掌中的土多,还是大地土多?”弟子们都同声回答:“当然是大地土多!”佛说:“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这时众弟子们都恍然大悟,自此以后,用功修行,不久便证得罗汉果。说法不一定都在法座上说,随时随地都是说法的地方。
神通力如是 于阿僧祇劫 常在灵鹫山 及余诸住处
为什么有的众生,可以见到佛,而有的众生却见不到佛?与佛有缘的众生,随时随地可以见到佛;与佛无缘的众生,就见不到佛。有人说:“我与佛没有缘,永远见不到佛,那怎么办?”只要种善根,多做功德,就与佛结缘了。怎样种善根?怎样结佛缘?唯一的办法,就是供养三宝。时间久了,自然与佛结缘了。
为什么灭度,说没有灭度;没有灭度,又说灭度,这是什么道理?对未开悟的人讲,以为灭度;对开悟的人而说,就没有灭度。因为开悟的人,证得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就和佛常在一起,时时在佛的身边,常见到佛。没有证到这种境界,当然看不见佛。佛说没有灭度,乃是对开悟人而言。总而言之,这都是佛的神通力所变现。
因为神通力是这样,所以在阿僧祇劫中,常在灵鹫山法华会中,及其余住处为众生说妙法莲华经的真实义。令众生离苦得乐,早至常寂光净土中,与佛菩萨同住。
众生见劫尽 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
園林诸堂阁 种种宝庄严 宝树多华果 众生所逰乐
众生见到劫尽的时候,发生大火灾,一直烧到色界初禅天。六欲天(除了兜率天内院不受影响,因为是候补佛位菩萨所居之处)其他之处,统统烧毁,上自大梵天,下至无间地狱,一概不存。佛所住常寂光土,非常安隐,不被大火所烧,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充满此处,园林楼阁,为七宝所庄严。宝树所结的果实非常茂盛。此乃是具足善根的众生,所游乐之处。
诸天击天鼓 常作众伎乐 雨曼陀罗华 散佛及大众
我净土不毁 而众见烧尽 忧怖诸苦恼 如是悉充满
三界诸天的人,常击天鼓(有时不击自鸣,警告天人,阿修罗兵侵犯天界了!)为佛作伎乐。天上雨下悦意花,十分美丽,这种花落在佛的头上和大众的头上,表示庄严道场,庆祝法会。高僧大德讲经说法时,也有天花乱坠,地涌金莲的瑞相,不过凡夫看不见这种境界。
佛又说:“我的净土永远不会毁坏,而众生的妄见、烦恼见,皆被劫火烧尽。忧怖和一切苦恼的心情,完全又充满了”。
是诸罪众生 以恶业因缘 过阿僧祇劫 不闻三宝名
诸有修功德 柔和质直者 则皆见我身 在此而说法
这些有罪的众生,以恶业的因缘,就是经过阿僧祇劫的时间,也听不到佛的名号,也听不见法的名相,也听不到僧的名字。这个世界,在佛没有出世之前,没有人能知道佛法,所以不闻三宝名。就像须达多(给孤独)长者,一听到佛的名号,全身毛骨悚然。因为他从来没有听到三宝的名字,所以有这种现象。
一切种善根的人,一切修行的人,都有功德,其性情柔和又率直。这种人才能见到我的身,在灵鹫山法会说妙法莲华经。凡是有罪业的众生,不但见不到佛身,连佛像也见不到。若能见到佛像,也会减轻罪业。总之,有修行的功德,才能见佛闻法睹僧。
或时为此众 说佛寿无量 久乃见佛者 为说佛难值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无量 寿命无数劫 久修业所得
或者有时为众生说佛的寿命无量无边。对于常见佛的众生,说佛寿无量。对于久见佛的众生,就对他说,不容易见到佛,令他们生出渴仰之心。我的智力就是这样,智慧之光,能照遍无量世界中的无量众生,令发菩提心,修无上道。寿命有无量大劫之久远,这是久修善业的果报。
欲想寿命久远,就要勤做放生的善业,有此功德,才能延年益寿。若残杀生灵,则短寿夭亡。三世因果劝世文说:“今生长寿是何因?前生戒杀多放生。今生短命是何因?前世杀害众生灵”。
汝等有智者 勿于此生疑 当断令永尽 佛语实不虚
如医善方便 为治狂子故 实在而言死 无能说虚妄
你们都是有智慧的人,不要对我所说的话生怀疑,应当将这种怀疑心理断尽,令它永远不生。你们应当相信佛语是真实不虚的,佛是不打妄语的圣者。
就如同那位医生,为救疗发狂儿子的病,故意说自己死亡,为的是使儿子肯服药,解除所中的毒,这是方便法,没有人能说这位医生是虚妄之人。
一般人都有依赖心,佛在世的时候,认为不需要听法,因为有佛在。等佛入涅槃之后,才知道听法的重要,开始学习佛法。佛遗留的法就是良药,专治烦恼。现在的众生,有的修持戒律,有的参禅打坐,有的诵经拜佛,有的持咒拜忏,这是按照药方吃药,有药到病除之效。假如研究佛理不修行,成为口头禅,能说不能行,等于跛子一样。如果修行不明佛理,则成为哑羊僧,等于哑巴一样。学佛法要双管齐下,不可偏差,否则就不合乎中道。现在修行人,多有门户之见,认为自己所修的法门是正宗,别人所修的宗就不是佛的真实义。事实上,无论什么法门,都是佛金口所言,皆是令众生除执著,去贪心。禅净教三修,才能成为戒定慧三学的法门。
我亦为世父 救诸苦患者 为凡夫颠倒 实在而言灭
以常见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著五欲 堕于恶道中
释迦牟尼佛说:“我是一切世间人的父亲,所以要救护世间一切苦患的众生。因为凡夫皆有颠倒想,所以才说灭度,实际上我没有灭度”。
众生因为无明当家做主人翁,把智慧逐走,而对正确的说成不对,把不对的说成对,总之,自性有了大光明藏,黑暗变成光明。自性没有大光明藏,光明变成黑暗。大光明藏,就是真如实相。真如,就是诸法之本体,离虚妄而真实,常住而不变,也就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灭的佛性。实相,就是如实清净之相,换言之,没有二执心,没有四相心,就是实相。
佛又说:“我为什么说灭度呢?因为众生天天见到我的缘故,而生出骄慢恣纵的心,不依法修行,不守规矩,执著在五欲的境界上,将来要堕落于三恶道中”。
我常知众生 行道不行道 随所应可度 为说种种法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众生 得入无上道 速成就佛身
我知道众生之所念。经云:“一切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众生行道不行道,我完全知道。这个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我就示现佛身而为说法。那个众生应以众生身得度者,我就示现众生身而为说法。总之,应以何身得度者,我就示现何身而为说法。
佛常常做这种观想:用什么方法来教化众生,令众生得入无上道呢?令众生很快成就佛的法身呢?
卷五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分别功德,分就是分析,别是辨别,就是分别功德,有大有小,有多有少。何谓功德?功是对外而言;德是对内而言。在外边能立功,在内里才有德。功是所行所做的善事。本来有的善事,在可做,也可以不做的两可间,但是若能做这种善事,那就是功德。有了功之后,在自性上产生一种快乐之感觉。有了快乐之感,那就是德。
功德是累积而成的,由小而大,又少而多积聚在一起。所谓“泰山是一粒一粒微尘积聚而成;沧海是一滴一滴涓流积聚而成”。功德也是这样,外立功,内培德,道业才能有所成就。
这一品,是讲分别功德,在功德没有圆满之前,应当多做些功德。这一品的宗旨,令我们分别比较受持此经的功德,也就是日新又新,精益求精,使我们力求上进。
尓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
释迦牟尼佛讲完如来寿量品的时候,大会中的大众,聆听佛说如来寿量有无量劫数那么长远,无量无边阿僧祇的众生,统统得到大的利益。
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
这时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我在说如来寿命长远的时候,有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的众生,皆证得无生法忍”。
这种境界,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证得四果阿罗汉,才能得无生法忍,也就是阿鞞跋致(不退转)的境界。再言之,能安住无生无灭之理境,而保持不动,故谓“如如不动,了了常明”。
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
又有千倍菩萨中的大菩萨,获得闻持这种陀罗尼门。陀罗尼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陀罗尼有四种意思:一、法陀罗尼:对于佛的教法,闻持而不忘。二、义陀罗尼:对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三、咒陀罗尼:对于咒(秘密语),总持而不忘。四、忍陀罗尼:对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又有一个世界微尘数的大菩萨,得乐说无碍辩才。何谓乐说无碍辩才?就是和任何人辩论,皆得胜利。他的辩论皆是正知正见,令人心服口服,而不是强词夺理,更不是无理取闹。
菩萨说法,有四种辩才无碍的智慧:一、法无碍辩:能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对于一切名相,无不通达,“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虽然了知诸法,但不取著。二、义无碍辩:能解说诸法差别之义理,通达无碍。虽知诸义,但不执著。三、辞无碍辩:对于诸方言辞,通达自在。能一言含无量义,以世智分别说明此理。四、乐说无碍辩:随顺众生的好乐,善巧方便而为说法,“观机逗教,因人说法”。换言之,见什么人就说什么法,见有贪心的人,就说布施法;见有瞋心的人,就说忍辱法;见痴心的人,就说般若法。对症下药,便有立竿见影之效。若不契机,就算死的说活了,他也不会相信。有时会弄巧成拙,起了反作用。
又有一个世界微尘数的大菩萨,皆证得无量旋陀罗尼。所谓旋陀罗尼,就是在法门得到旋转自在之力,也可以说旋转空假,通达无量法门。
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法轮,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法轮,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有大千世界(十亿个世界)微尘数的大菩萨,能转不退法轮。就是向前精进,绝不向后退转。
何谓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须弥山、一个日、一个月、一个四大洲,为一个世界。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说三个千的缘故,所以为三千大千世界,并非三千个大千世界。
又有中千世界(一百万个世界)微尘数的大菩萨,能转清净妙法轮。转法轮就是说法。凡是讲经说法,就叫做转法轮,“法轮常转”。转法轮的意思,就是转自心之法,而移他人之心,如同转车轮,也可以说廻转一切众生界,摧破一切烦恼,就好像转轮圣王之轮宝,廻转四天下,摧伏诸怨敌。
又有小千世界(一千个世界)微尘数的大菩萨,经过八生(超入四地,尚有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的果位,应当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位。
复有四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三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二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有四个四天下(四个四大部洲)微尘数的大菩萨,经过四生(超入八地,尚有九地、十地、等觉、妙觉)的果位,应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又有三个四天下微尘数的大菩萨(九地菩萨),经过三生的果位(十地、等觉、妙觉),当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又有二个四天下微尘数的大菩萨(十地菩萨)经过二生的果位,应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又有一个四天下微尘数的大菩萨(等觉菩萨),经过一生的果位,应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又有八个世界微尘数的众生,在这时统统都发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修习佛法的人,一定要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才能结菩提果。否则,等于只开花不结果。有人说:“人人是佛”。这必须修行,才能成佛。光说不行,等于説食数宝一样,最后落了空。只说食物美,色香味俱全,自己不吃,有什么用。银行的出纳员,天天替他人数钱,可是都不属于自己的。“终日數他宝,自无半分钱,如法不修行,其过亦如是”。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无量百千万亿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并散七宝塔中师子座上释迦牟尼佛,及久灭度多宝如来,亦散一切诸大菩萨及四部众。
佛说这些大菩萨得到大法利的时候,虚空中像下雨一样,降下小百华及大白华。这些宝华都散落在无量百千万亿宝树(菩提树)下师子座上的诸佛身上,这些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佛。此华又散落在坐在七宝塔中狮子座上的释迦牟尼佛,及久远已经灭度的多宝如来的身上。此华也散于一切大菩萨及一切四部大众的身上,也就是在法华会上的四众弟子。
又雨细末旃檀、沉水香等。于虚空中,天鼓自鸣,妙声深远。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遍于九方。众宝香炉,烧无价香,自然周至,供养大会。
又纷纷如雨降下细末旃檀香、沉水旃檀香等。同时虚空中的天鼓自鸣,妙音传播深远。又雨千种天衣,垂著一切的璎珞,有真珠、摩尼珠、如意珠种种的璎珞,遍于四方、四维、中间的九方。以众宝的香炉,烧无价的妙香(心香),自然的周遍法界。心香燃起来,能熏恶成善。用诚心来供养法会。
一一佛上,有诸菩萨执持旛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诸菩萨,以妙音声歌无量颂,赞叹诸佛。
从十方所来的诸佛(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佛),在每位佛的上边都有很多菩萨,手执持宝旛和宝盖,次第而上升,升至大梵天上。这些菩萨用微妙的音声,歌唱无量的偈颂,来赞叹无量诸佛的功德。
尓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这时弥勒菩萨,从座位站起身来,把右臂露出,合起双掌,恭恭敬敬向佛说出下边的偈颂。
佛说希有法 昔所未曾闻 世尊有大力 寿命不可量
无数诸佛子 闻世尊分别 说得法利者 欢喜充遍身
佛所说的法都是希有的法,特别是妙法莲华经,乃是希有中之希有,以前根本没有听过这种甚深微妙法。世尊有最大神通力,佛的寿命是不可测量的。无数无量的法王子,听见世尊说分别功德,得法利的菩萨,他们欢喜的心情,都充遍全身,换言之,喜悦之情,无法形容,情不自禁,踊跃起来,真是手舞足蹈。
或住不退地 或得陀罗尼 或无碍乐说 万亿旋总持
或有大千界 微尘数菩萨 各各皆能转 不退之法轮
听到这种法之后,或者住在不退地,或者得到陀罗尼,或者证得乐说无碍的辩才,或者得万亿旋总持法门,或者有大千世界微尘数的菩萨,各各皆能转不退的法门。
不退的法门,就是三不退:位不退,所修的位不会退失,菩萨位不会退于二乘位;行不退,所行的法不会退失,菩萨所修六度万行之法门,不会退于小乘所修的四谛法;念不退,对于正念不会退失,念念皆入真如海。
复有中千界 微尘数菩萨 各各皆能转 清净之法轮
复有小千界 微尘数菩萨 余各八生在 当得成佛道
又有中千世界微尘数的菩萨,他们各个皆能转清净大法轮。又有小千世界微尘数菩萨,他们尚有八生存在,也就是还有八品微细无明未断,如果断尽,应当成佛道。
菩萨有四十二分无明惑,断一分无明惑,便证一分法身,向上升一级。到了等觉位,尚有一分生相(变易生死)无明未破,若破即到妙觉位。
复有四三二 如此四天下 微尘诸菩萨 随数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 微尘数菩萨 余有一生在 当成一切智
如是等众生 闻佛寿长远 得无量无漏 清净之果报
又有四四天下、三四天下、二四天下微尘数的菩萨,随着四、三、二生,应当成就佛果。
四四天下是八地菩萨,他们尚有四品微细生相无明未破。三四天下是九地菩萨,他们尚有三品微细生相无明未破。二四天下是十地菩萨,他们尚有二品微细生相无明未破。若能破尽,便成佛道。
或有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他们是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若破尽即成佛道。
以上所说的菩萨,闻佛说如来寿命长远,都证得无量无漏的智慧,获得清净之果报。
复有八世界 微尘数众生 闻佛说寿命 皆发无上心
又有八个世界微尘数的众生,听佛说如来寿命长远,皆发无上道心,愿意得到佛果,换言之,博地凡夫,能听到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时,都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世尊说无量 不可思议法 多有所饶益 如虚空无边
弥勒菩萨说:“世尊!您说无量不可思议的妙法,有很多的众生得到法的利益,好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
雨天曼陀罗 摩诃曼陀罗 释梵如恒沙 无数佛土来
从上空降落天上的小白花、大白花,又有释提桓因和大梵天王,如同恒河沙数那么多,从无数佛国而来(每一个世界就有一位释提桓因及大梵天王)。
雨旃檀沉水 缤纷而乱坠 如鸟飞空下 供散于诸佛
又从上空降落下旃檀香末和沉水香末,缤纷乱坠而下,好像鸟从空中飞下似的。这些香末供养于诸佛,散布于诸佛。
天鼓虚空中 自然出妙声 天衣千万种 旋转而来下
天鼓在虚空中,自然发出微妙的音声,天鼓不击而自鸣。又有千万种类的天衣,在虚空旋转而落下来。
众宝妙香炉 烧无价之香 自然悉周遍 供养诸世尊
又有用七宝所造的妙香炉,焚烧无价的名香,香气自然周遍法界。这是供养诸佛(释迦牟尼佛及其分身佛)和多宝如来。
其大菩萨众 执七宝旛盖 高妙万亿种 次第至梵天
又有从地涌出的大菩萨,各皆手持七宝旛和七宝盖。此旛盖非常之高,异常之妙,有万亿种之多,很有次第从下方升至梵天(色界初禅天)。
一一诸佛前 宝幢悬胜旛 亦以千万偈 歌咏诸如来
如是种种事 昔所未曾有 闻佛寿无量 一切皆欢喜
在每位佛的座前,发供养之心,竖起宝幢竿,悬挂最殊胜的宝旛,作为庄严之饰品。也用千万句之偈颂,歌咏赞叹诸如来之功德。像这样种种不可思议的盛事,在以前是未曾有的。闻到佛所说如来寿量品的众生,统统皆生大欢喜。
佛名闻十方 广饶益众生 一切具善根 以助无上心
佛的名号,十方世界中的一切众生,皆能听到,但是要有善根的众生才能听到,否则,是听不到诸佛的名号。佛以慈悲为怀,广大饶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皆具足善根。凡是没有种善根者,令其种善根;已种善根者,令其增长;已经增长者,令其成熟;已经成熟者,令其得解脱。帮助众生发无上正等正觉心。
尓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这时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大菩萨说:“阿逸多!有恒河沙数的众生,他们闻到佛寿命如此长远,能在一念中,而生出信解心,所得到的功德,没有限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犁耶波罗蜜、禅波罗蜜,除般若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假设有持五戒十善的善男子和女人,他们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缘故,在八十万亿那由他劫中,所修五种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就是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而达到涅槃的彼岸)。五种波罗蜜即是:
一、檀波罗蜜:译为布施。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释迦牟尼佛曾经“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有此功德,才能成佛。
二、尸罗波罗蜜:译为持戒,戒是止恶防非。止恶就是诸恶莫作;防非就是众善奉行。戒律在佛教非常重要,出家人需要受具足戒,在家修行人想成佛,也应受具足戒。所谓“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唐朝道宣律师,是戒宗初祖。在终南山研究戒律,持戒非常认真,一丝不苟,感应天人送饭来供养。由此可证鬼神也崇拜严守戒律的出家人,而恭敬顶礼。
窥基大师(唯识宗二祖)闻道宣律师受天人供养,想尝尝天人所送的饭,究竟有何味道?于是从长安来到终南山,可是过午不见天人送饭。窥基大师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第二天中午,天人送饭来,道宣律师问:“昨天为何不来?”天人说:“昨天我来到门外,看见室内有位肉身菩萨,其光太灿烂,故不敢进来,所以回去了”。
学佛法一定要受戒,受戒后,要严守戒律,也就是要守佛教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居士要受五戒、八戒、十重四十八轻戒(菩萨戒)。出家人先受沙弥十戒,然后再受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比丘尼所以多受九十八条戒,是因为女身障碍多的缘故。不管在家或出家人受戒后,必须守戒。受戒后,不守戒的人,死后必堕三恶道中。所谓“地狱门前袈裟多”,尤其是出家后,不守戒律,一定要到地狱受苦,毫无疑问。
受戒人,若无意中犯了戒,情有可原,可以开缘,所谓“开遮持犯”。开是开缘;遮是遮罪;持是受持;犯是犯戒。这里有很多细节规定,不能一一说出。
三、羼提波罗蜜:译为忍辱,就是忍人所不能忍。如果人人都能忍,就不出奇。如果有人无缘无故来找麻烦,或者骂,或者打,能无动于衷,不起无明火,不生报复心,忍之于心,处之泰然,到了这种火候,才算是出家人。否则,等到境界来考验,理智控制不住情感,大发雷霆,将平时所修的功德,被无明火烧得干干净净。望修行者,谨之慎之,为切为要!
四、毗犁耶波罗蜜:译为精进,就是不懈怠。无论诵经持咒,或者参禅拜忏,一定要勇猛精进,不可一曝十寒。古时历代高僧大德,都是身心勤精进,证得一切自在。要晓得“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哲理。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也是我们的座右铭。
五、禅波罗蜜:译为思惟修。又译为静虑。就是把心中的妄想停止,不让它兴风作浪,所以要参“念佛是谁”的话头。这是以毒攻毒的办法,所谓“妄想不生是为禅”。妄想如浮云,容易把自性的阳光遮住,修禅定之力,令心清净,不生妄想,则菩提现前。
不说般若波罗蜜,是因为般若是诸佛之母,若有般若,就有成佛的机会。现在讲的是功德,不是讲成佛,所以不讲般若。现在这人修五种波罗蜜,经过八十万亿那由他劫的时间,所得的功德和对《如来寿量品》生一念信解心的功德相比,简直不成比例,就是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甚至千万亿分不及一分。就是用算数来推算,用譬喻来形容,也无法能知道它的究竟能有几何?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
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有对如来寿量品生一念信解心的功德,而对于无上正等正觉这种果位得不到,绝对没有这种道理。各位千万注意!佛是真语、实语、不妄语的圣人,我们一定要相信佛金口所说的言辞,不可诽谤某经典,不是佛所说,否则,会堕拔舌地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释迦牟尼佛恐怕在大会中的大众,不相信这种道理,对如来寿命长远,生一念信解心,怎样会有这样大的功德?为令大众解除怀疑,愿将前面长行的义理,用偈再宣讲一遍。
若人求佛慧 于八十万亿 那由他劫数 行五波罗蜜
假使有人欲求佛的无上智慧,在八十万亿劫中,修行五种波罗蜜的法门,所得到的功德,远远不如生一念信解心功德大,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于是诸劫中 布施供养佛 及缘觉弟子 并诸菩萨众
珍异之饮食 上服与卧具 旃檀立精舍 以園林庄严
如是等布施 种种皆微妙 尽此诸劫数 以回向佛道
在这样长的时间,布施于佛,供养于佛以及声闻缘觉、菩萨等,用最珍异的饮食,最上妙的衣服,最华丽的卧具,最名贵的医药,来供养四圣。用旃檀木所建筑的精舍,以及園林来庄严环境,令其清静幽雅。这样的布施,种种皆是微妙而殊胜,穷尽八十万亿那由他劫数,以囬向功德于佛道。
若复持禁戒 清净无缺漏 求于无上道 诸佛之所叹
假使又能严持禁戒,清净圆满,没有缺漏之处,欲求无上佛道,一定为诸佛之所加持及赞叹。守戒如守头一样重要。
若复行忍辱 住于调柔地 设众恶来加 其心不倾动
诸有得法者 怀于增上慢 为斯所轻恼 如是亦能忍
假使又能修行忍辱法门,就住在调顺柔和之地,绝对不生无明之火。若有不讲道理的人,把众恶来加在身上,或者诽谤,或者辱骂,甚至欧打,这种逆境界来时,要有定力,不为境界所转,要“逆来顺受”,自然化干戈为玉帛,这时心不会妄动。或者有比丘和比丘尼,自认为了不起,怀着增上慢的心理(也就是目空一切,瞧不起任何人),来扰乱,也不生瞋恨心,心安理得的接受,把他当做善知识的开导。如是观之,自然风平浪静,不久便会雨过天晴,相安无事,不然,爆发起来,两败俱伤造成满城风雨的笑话,所以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
若复勤精进 志念常坚固 于无量亿劫 一心不懈息
又于无数劫 住于空閒处 若坐若经行 除睡常摄心
假使又能勤修精进波罗蜜,其志念非常坚固,无论遇到什么艰难,绝对不退转。在无量亿劫中一心向前精进,永不懈怠。又在无量亿劫中,住在寂静处,或者是坐禅,或者是经行,都摄心收念,除了睡觉以外,平时将心猿意马拴住,不让他们向外奔驰。
以是因缘故 能生诸禅定 八十亿万劫 安住心不乱
持此一心福 愿求无上道 我得一切智 尽诸禅定际
以这种因缘的缘故,所以能生一切禅定。经过八十亿万劫的时间安稳住在禅定之中,令心不散乱,精神集中在一处,思惟念佛是谁?(这样逼来逼去,逼到山穷水尽之处,一转身便是开悟时 。)
如是修持一心三昧禅定之福,誓愿求无上道。我愿得一切智,穷尽一切禅定的边际,也就是获得所有禅定的三昧。
是人于百千 万亿劫数中 行此诸功德 如上之所说
有善男女等 闻我说寿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过于彼
若人悉无有 一切诸疑悔 深心须臾信 其福为如此
这个修行人,他在百千万亿劫中,修行五种波罗蜜,所得的功德极为殊胜。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我(佛)说寿命长远,乃至生一念信解之心,这种福德胜过前边所说那人修五波罗蜜的功德。假使有人没有一切的疑悔,就在很短的时间生出深信心,所得的福报和八十万亿劫修五波罗蜜的功德相等。
其有诸菩萨 无量劫行道 闻我说寿命 是则能信受
如是诸人等 顶受此经典 愿我于未来 长寿度众生
所有的菩萨,在无量劫以来,修行菩萨道,种植诸善根,他们听到我(佛)所说如来寿命,能信解受持,不生疑悔心。这样一切人等,顶戴受持这部经典,发愿希望佛寿命无量,在未来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同登彼岸。
如今日世尊 诸释中之王 道场师子吼 说法无所畏
我等未来世 一切所尊敬 坐于道场时 说寿亦如是
就如今日之世尊 为诸釋族中无上法王。坐在道场之中,如师子吼一般说法,无有恐怖。在证道歌上说:“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乐”。
佛住世时,提婆达多和阿阇世王联合起来害佛,他们想利用醉象的威力,拟将佛踏死。等佛到王舍城中乞食时,他们便放出醉象群,实行他们的诡计。这些狂象直奔佛前而来,正在千钧一发之际,佛有定力,也不躲也不避,伸手向外,五指顿时变化为五只狮子,大吼一声,象群应声而跪。此种境界,感动臣民皈依于佛。
释迦牟尼佛又说:“我们在未来世,为一切众生所尊敬,将来成佛,坐于道场中,说如来寿量品时,也和世尊说法一样”。
若有深心者 清净而质直 多闻能总持 随义解佛语
如是之人等 于此无有疑
假使有深心的人,一心清净而无染垢,质直而朴实,博学多闻,研究经典,总持不忘,随着义理解释佛所说的言语。得到多闻三昧和总持三昧的人,对于佛所说寿命没有怀疑,对于妙法莲华经没有疑惑,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流通此经。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何况广闻是经。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阿逸多!若有众生能闻到佛寿命长远,能了解其中所说的义趣,这个人所得的功德,无可限量,能帮助他生起如来无上的智慧。何况能广闻妙法莲华经呢!所得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议”!
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
“或者教亲友来听法华经,或者自己受持法华经,或者教他人受持法华经;或者自己书写法华经,或者教他人书写法华经。或者用鲜花、妙香、璎珞、宝幢、宝旛、宝缯、宝盖、香油灯、酥油灯等,来供养妙法莲华经,这个人的功德是无量无边,能成就如来一切种智”。
阿逸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
阿逸多!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我说如来寿命长远,发深心信解,又能明了其中的义理,则能见到佛的法身。因为妙法莲华经,就是佛的真身,也就是佛的法身。见到妙法莲华经,就等于见到佛一样。不要以为佛入涅槃,就不说法,佛时时都在说妙法莲华经。佛说法华经八年,从七十二岁开始说法华经。后来将经文写在贝叶上,将每个贝叶连接起来,约有八里之长,因之此经代表佛的真身。
这个诵持、书写、供养法华经的人能常见到佛在耆阇崛(灵鹫)山上,共大菩萨以及声闻众在一起,诸大菩萨及声闻围绕着佛,聆听佛演说法华妙法。
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瑠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臺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又见到这娑婆世界,其地是瑠璃所成,大地很平坦,没有高山,没有深海。世界所以有高山大海,高低不平,是因为人心不平,业报所感现的缘故。证果的人虽然也在这个世界,但是所见的境界不同。他们见大地平坦如掌,可是凡夫所见大地却凸凹不平。
在阎浮提洲有条大河,河岸有檀金树,据说此树之叶,落到河中,将河底的沙子染成世界最好的金子,其光特别亮,灿烂夺目。用此金为八条道界(表示八正道),又有七宝树,排列成行,所有的楼阁和观台,皆用七宝所造成,诸菩萨众皆住其中。假使有人能这样观想,受持此经、读诵此经,应当知道这个人,才是深信法华经的信解相。
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
如来入灭之后,假使有人听到妙法莲华经,深信不疑,不加诽谤,发起随喜功德心,应当知道这个人已经为深信解相。何况又能读诵,又能受持,这个人就是顶戴如来,如同把佛像顶在头上一样的恭敬。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
阿逸多!这个善男子和善女人,若能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此经,就不需要再为我造塔寺,因为妙法莲华经就是佛的塔寺。有人说:“既然经典是塔寺,那么,就不用造塔寺了”。佛这样说,可是我们发心造塔寺,也未尝不可,因为造塔而供养佛的舍利;造寺而供养佛的金像,表示恭敬,令众生见其庄严而生信仰心,才会发菩提心,种下善根。
也不需要为僧人造所住的寮房,也不需要供养僧人四事(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按一般人说,如果不供养僧人四事,就不能种善根,得不到功德。没有功德,就没有福报。因为这位善男子和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就等于已经造了塔寺,建了僧坊,供养众僧了。这是说受持经典的功德,比供养的功德还要大。如果不能受持经典,还是要供养三宝,借此福力,增长善根。
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悬诸旛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塗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这样等于供养佛的舍利,已经造起七宝塔了。此塔竖高三界,横遍十方,地甚广大,至上渐小,最高达到色界的梵天。又悬挂一切的宝旛、宝盖、宝铃、鲜花妙香、璎珞,烧末香、塗香、烧香,竹箫、铜笛、箜篌、众鼓,种种伎乐,种种舞戏,微妙的歌声,梵呗、赞叹、颂辞。这样也就是在无量千万亿劫之中,作为供养舍利了。
阿逸多!若我灭后,闻是经典,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则为起立僧坊,以赤旃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罗树,高广严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
阿逸多!假使在我入灭以后,有人听闻妙法莲华经,或者自己书写,或者请人代为书写,就等于建造僧坊,用红色的旃檀木材,建造一切殿堂,有三十二栋(建自性中的殿堂)。殿堂之高有如八多罗树,不但高广,而且庄严,有百千比丘,住在其中。
園林浴池、经行禅窟、衣服饮食、床褥汤药,一切乐具充满其中。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百千万亿,其数无量,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
既有园林、浴池,又有经行之处,又有坐禅之窟,设备非常完善。又有衣服、饮食、床褥、医药,应有尽有,一概俱全。笙管笛箫一切乐器,皆已具足,充满其中。这样的僧坊和堂阁,有百千万亿多,其数无量无边,以这样的境界现前,来供养于我及一切比丘僧人。
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释迦牟尼佛又说,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才说:“如来入灭之后,假使有人能受持、读诵这部妙法莲华经。或者为他人解说,或者自己书写,或者教人书写、供养这部经典,就不需要再造塔寺、僧坊、供养众僧。因为受持经卷的功德,已经超过供养的功德了”。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何况又有人,不但受持妙法莲华经,勇猛精进,而且又能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的法门,这样双管齐下的功德,更为殊胜,有无量无边,多得无法计算的功德。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这十方都找不到它的边际。这个人的功德也是这样无量无边,很快就到达一切种智的果位,也就是佛的果位。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
假使有人,不但读诵此经,受持此经,而且又能为他人解说此经。或者自己书写此经,或者请人代写此经。又能造立塔寺及僧坊,供养和赞叹声闻大众。也用百千万亿赞叹之法,来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的因缘,随着经的义理来解说妙法莲华经,这是布施的法门。
在此说一个公案。从前有个大官,他是个佛教徒,虔诚读诵法华经。法华经有七卷,他读诵前三卷半,很快就记住,一字不忘。可是读后三卷时,总是记不住。自己觉得很奇怪,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请教善知识,是什么原因?这位善知识已证得宿命通,知道人的宿世因果。他在定中观察因缘,晓得这位大官的来龙去脉。就对这位大官说:“您的因缘很特别,说出来请您不要生烦恼。”大官说:“请善知识直言,好坏没关系。”善知识说:“您前生是人家送到寺院放生的牛。庙中的习惯,在阴历六月六日那天,将藏经楼中的大藏经及一切经典,统统搬到院中晒太阳,不使经书发霉,或被虫子吃掉。这时那头放生的牛,走到晒经处,用鼻子嗅法华经上半部,而下半部没有嗅到。因此因缘,您记得上部法华经,而记不住下部法华经”。
这位大官听后不以为然,乃向善知识要证据,无凭无据,令人难以相信。善知识对他说:“在某寺院的后边,有个牛墓。墓中所葬的牛,就是那头放生的牛。当时该寺的方丈是位高僧,晓得这头牛,为寺院耕田,有了功德,来生为某人,生在某处。将其详详细细写在白布上,与牛同葬。您如果不相信,可以挖开牛墓,一看便知”。
这位大官半信半疑,将牛墓挖开,果然有块白布,写着他的籍贯和名字,一点不错。这位大官又问:“如何转生为人?”善知识告诉他:“您前生为牛,曾经为寺院耕田,布施您的劳力,又兼有嗅法华经的功德,所以今生为人,又做大官”。这位大官豁然大悟,前因后果,丝毫不爽。从此以后,成为大护法者,供养三宝,护持佛教。
由此可证,凡是为庙上做工的人,贡献劳力,没有白流汗,来生多数转为富贵之人,可以做大官大将。一头牛为寺院耕田,今生做大官。何况是人,献身于佛,来生不言而知,绝对不会堕落三恶道。
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又能清净持戒,就是清净其心,清净其身。清净其心,就是心中没有烦恼、瞋恨、染污。清净其身,就是不做不如法的事情与柔软和顺的人,共同止于忍辱之行,不起瞋恚之心,意志信念特别坚固,永远不生退转之念。坐禅的时间最为宝贵,分秒必争,一分一秒也不空过。这就是说,不知在哪一分哪一秒之刹那间,便是开悟的时候,否则,就放弃了开悟的机会。常坐禅,便能入深妙的定境。常精进,便能克服一切困难。勇猛精进,绝不懈怠,这样才能摄受一切善法。利根的人,有大智慧,善于解答难题,如有人问难,对答如流,令问者满意,而生欢喜心。
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
阿逸多!假使在我入灭后,所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能受持此经典,读诵此经典,又有如上所说的善功德,应当知道这个人,他已经趣向道场,接近无上正等正觉的边缘了,坐在菩提道场,转大法轮,教化众生。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阿逸多!这样受持妙法莲华经的善男子和善女人,或者坐的地方,或者立的地方,或者经行的地方,应当建立宝塔。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皆应供养此塔,如同佛塔一样的恭敬,皆能得到功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释迦牟尼佛,为把前面长行的义理,再重复说一遍,所以用偈颂来说明。
若我灭度后 能奉持此经 斯人福无量 如上之所说
是则为具足 一切诸供养 以舍利起塔 七宝而庄严
表刹甚高广 渐小至梵天 宝铃千万亿 风动出妙音
假使在我入灭以后,如果有人能奉持妙法莲华经,这个人所得的福德是无量无边,如同以上所说的福德是一样的,没有分别。
能奉持法华经,就具足一切供养。为供养佛舍利,而起宝塔,此塔用七宝来庄严,所获得的功德,不如奉持法华经的功德多。
在塔前所立的刹竿,又高又广,向上渐小,直至梵天。在塔角所挂的宝铃,有千万亿多,微风吹动,发出微妙的音声,非常悦耳。令听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意念。
又于无量劫 而供养此塔 华香诸璎珞 天衣众伎乐
燃香油酥灯 周帀常照明 恶世法末时 能持是经者
则为已如上 具足诸供养
又在无量劫以前,就供养此塔,用种种鲜花、妙香、璎珞、天衣、伎乐、香油灯、酥油灯等,照明塔的四周。
在五浊恶世的末法时期,能受持法华经的人,就具足前面所说的一切供养,获得上边所说的一切功德。
若能持此经 则如佛现在 以牛头旃檀 起僧坊供养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罗树 上馔妙衣服 牀卧皆具足
百千众住处 園林诸浴池 经行及禅窟 种种皆严好
假使能受持法华经,其功德好像佛住世时一样的功德。用牛头旃檀木为材料,起造僧坊,供养众僧,所起造的殿堂有三十二栋(代表三十二相),塔高有八棵多罗树(代表八十种随形好)。供养最上等的饮食,最妙好的衣服、被褥和医药等一切皆具足。可供应百千僧众所住处,有園林,又有浴池,又有经行之处,还有坐禅之窟。这种种设备,十全十美,既殊胜又严好,实在是最理想的道场。
若有信解心 受持读诵书 若复教人書 及供养经卷
散华香末香 以须曼薝蔔 阿提目多伽 薰油常燃之
如是供养者 得无量功德 如虚空无边 其褔亦如是
假使有人对如来寿量品,发起信解心,或者自己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流通,或者又教人书写,以及供养此经卷。散鲜花、妙香、末香,用悦意华、金色花、胡蔴子等制油,在法华经所在地,燃灯熏之,照明四周。像这样的供养,能得到无量功德,好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所获得的福德,也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
况复持此经 兼布施持戒 忍辱乐禅定 不瞋不恶口
恭敬于塔庙 谦下诸比丘 远离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问难不瞋 随顺为解说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何况又能受持法华经,又能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种波罗蜜法门,对于一切众生,不生瞋恚心,不恶口骂众生,以慈悲心对待众生。
见到塔也恭敬,见到庙也恭敬,对于比丘恭敬而谦下,没有增上慢的心理,远离贡高我慢的行为。常常思维智慧,绝不思维愚痴。修行人就是修智慧,有了智慧,一切烦恼迎刃而解。断尽烦恼就得到解脱。
如果有人来问难,和颜悦色为解答,不可生瞋恨心,随顺种种因缘,为其解说,直至其明白为止。如果能修行这种行门,所得的功德无可限量。
若见此法师 成就如是德 应以天华散 天衣覆其身
头面接足礼 生心如佛想 又应作是念 不久诣道树
假如见到讲经说法,修行六度的法师,他成就这样的功德,就应该散天华来供养,以天衣覆盖在该法师的身上。对这位法师要五体投地的顶礼,心生如恭敬佛一样的观想。又应当做这种思念:这位法师不久将来就到菩提树下,转大法轮,教化一切众生。
得无漏无为 广利诸人天 其所住止处 经行若坐卧
乃至说一偈 是中应起塔 庄严令妙好 种种以供养
佛子住此地 则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经行及坐卧
这位法师已证得无漏三昧,无为妙法。他能广泛利益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在他所住的地方,经行的地方,坐卧的地方,乃至他说一偈的地方,都应起造宝塔,用七宝来庄严,令它妙好。用种种供物来供养此塔,表示恭敬。
佛子住在此地,是同佛一样受用,时常在这里经行和坐卧,不离这个道场。
说明:
此三品是《释迦牟尼佛》第二部的节选部分。
虽然只是三品却映出佛的光辉,也是佛的真身、法身,不可等闲视之。
学佛就是存佛心,学佛言,行佛之行。佛经就是佛金口所说的自己的言行,或他佛、菩萨的言行,都是我们所应接受,所应执行的。学佛贵在发大心,树成佛大愿。释迦牟尼佛为救众生离苦得乐,而弃国捐王,做奴隶求成佛之法,直至成佛,这是我们首先要学的。其次是至诚深信,至诚是真心实意,没有丝毫的虚假,以至诚心学佛法,行佛行。深信,信乃道源功德母。佛法如大海,唯信乃能入。这三品重点就是讲信,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佛所说的话都是真实不虚的,只有相信佛所说,才会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按佛所说去修行,才能成道。第三是坚持始终,不能一曝十寒。如同做人一样,始终如一。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在佛不增,在凡不减,丝毫不爽。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自己所造的善恶业,如影随形,不离不弃,跟着自己,我们不能不知!此三品对此分析得明明白白,需要读者认真体会!
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