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将军阵亡75周年的特殊纪年,后生才疏学浅,只因将军是唯一令我落过泪的中国军人,谨以此文表示缅怀。
张自忠,字荩臣,后改荩忱,山东聊城临清人,出生于1891年8月11日,毕业于天津政法学堂,在校期间秘密加入同盟会,后又弃笔从戎,开始了三十余载的军旅生涯。他最早投奔军阀冯玉祥,在冯玉祥被蒋介石打败后,西北军被收编成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宋哲元任军长,秦德纯任副军长,张自忠任三十八师师长。后来这支军队改番,就是之后七七事变中大名鼎鼎的二十九军。
九一八事变后,张自忠曾率部于长城关隘喜峰口阻击日军,因善用大刀与敌作白刃战而又被称为“铁骨头将军”。不过后来在北平发生的一切,几乎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1937年驻守北平城的部队正是宋哲元的二十九军,日方邀请宋哲元访问,宋因害怕被要挟便令张自忠去了。因为处于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候,那时便出现一些质疑张自忠的声音,说他是亲日的。可宋哲元让张自忠去的原因很简单:别人可能做汉奸,张自忠不可能做汉奸,他的身上带着浓厚的民族气节,绝不会做半点对不起祖国和人民的事。可是英雄就这么被怀疑了,张自忠并未选择奋力澄清,说他亲日的话语却使他在心中留下了些许阴影。的确,一切皆是奉命而为,访问实为谈归还领土之事,何叛之有?天下能听他解释的人不会有多少,这是徒劳的,无力的。和日本人笑着脸握手吃饭确是真的发生了,怎么也讲不清楚。
很快,七七事变爆发,南京国民政府作出了“应战而不求战”的模糊指示,导致日军得以集结大量优势兵力。二十九军最终因寡不敌众,宋哲元被迫撤退。那个时候必须要留个人与日军作交涉和谈判,这是个谁留谁就是个汉奸的情况,无人愿做,可张自忠做出了这最难的抉择,留了下来。他在宋哲元他们离开的时候叹着气说:“好了,你们这一走都成了民族英雄了,我这一留倒成汉奸了。”张自忠十分无奈,他知道将面对的一切将多么屈辱,多么不堪。可他不得不忍受,不得不完成他该完成的使命,虽然在谈判桌上不能为他的祖国争取到半点利益,但他得谈,哪怕只能低着头抗议。在日军进入北平城后,张自忠理所应当地就任代理委员长和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北平市长。
舆论哗然。
全国各种报纸开始讽刺他“自以为忠”,说他“大开城门迎接日军进城”。张自忠顶着这样大的压力在日军占领的北平苟且着,他知道抗日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靠一腔热血就能解决的事,不然他早就身绑炸药,冲进敌营用头和日军拼了。终于,在9月3日,一个叫福开森的传教士通过一辆挂意大利国旗的小轿车帮助张自忠逃出北平前往在天津的家。继续留守已毫无意义,日寇的贪婪日益展现,再多的让步也只是抱薪救火。这北平市长谁爱做谁做去,他张自忠再也受不了这个气。那时回来已是深夜,张自忠在交代好弟弟与妻子一些事务后便马上离家去南京请罪。而没想到这一别,与家人便再未见面。
老友秦德纯听说张自忠要去南京时赶来见他,两兄弟一见面便抱头痛哭,双方决定一同去请罪。火车停在济南时,济南各报争相报道“汉奸张自忠”,甚至把火车班次都报了出去。再经过徐州,他们二人看见站台上站了好多学生,都举着“汉奸”与“卖国贼”的板子在那示威。秦德纯见状叫张自忠进厕所里避避,可张自忠说他“无愧于心”,不愿躲进厕所,秦德纯没办法,却还是含泪硬把张自忠推进厕所。这堂堂二十九军三十八师师长,如今沦落到躲进厕所的地步,张自忠当时的表情是木然的,绝望的,他不知道他做错了什么,他甚至从日寇的控制中逃出是为了请罪,而他的罪,又在哪?他一心爱的祖国与人民误解了他从未改变过的初衷,“莫须有”的罪名,他似乎一辈子也洗不清,似乎也一辈子忘不了。有人说,从那时起张自忠就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了。
好不容易到了南京,得幸战争时期缺少人才,张自忠不仅在李宗仁等将军的力保下免于重责,反而使他得到了重新任用。他对他的下属说:“这场战争本就是军人的罪恶,现在也只能让我们军人来洗清,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死,早点死,早点光荣的死!”正因如此,张自忠练兵严苛,经常亲力亲为,他剃着和普通士兵一样的平头,穿着和普通士兵一样的军服,下到一线监督训练。有时候他甚至会在寒冷的冬季扒掉士兵的衣服训练,于是又被戏称为“张扒皮”。不过这些正体现了将军治军的能力,他的军队在当时普遍疲软的国民党部队中表现突出。没错,倘若你畏苦,畏死,就别来张大将军的队伍,尽可走,做个孬货,若是逃兵,便唾弃你,若是日伪,便打死你。
战争是检验将军队伍的时刻,他从属李宗仁第五战区,李宗仁命令张自忠率部救援在临沂被日军逼到绝境的庞炳勋第五十九军。可其实庞与张素来不和,军阀混战期间,庞炳勋曾经倒戈张自忠,害张自忠险些丧命。张自忠曾公开宣称:“我不愿与此等小人共事。”现在庞炳勋十万火急,当时只要张自忠故意放慢行军速度便可轻松使庞炳勋完蛋,但是张自忠没有这么做,他一昼夜急行军180里全力以赴救援庞部。庞炳勋与张自忠如此再见面,他泪流满面,说不出话来,双方也因此冰释前嫌。不得不说将军之气量,令人钦佩。不过临沂这一血战也使张自忠部伤亡惨重,军内成建制牺牲减员,一个排死光了,一个营死光了,一个个陪张自忠那么多年的兄弟也再临沂去了,青山忠骨,将军心寒却不能动情,敌人还如虎狼般伸出爪牙,他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扛枪再走,他拉开的是台儿庄大捷的序幕。
1940年枣宜会战,张自忠率领三十三集团军以1:2的军力对比驻守宜昌南线。这条防线关系到正面战场结果,十分重要。在与日军对峙数日后,张自忠决定主动出击。他身着黄昵军服,亲率部队渡过襄河与日军三十九师团作战,冲入敌后杀得敌人措手不及。可苦于无外兵支援,他们九日后被日军包围于南瓜店杏仁山,张自忠却不动声色。跟随张自忠多年的李文田参谋劝他走,说这样根本没法打。张自忠却说:“老李啊!没想到连你都孬了啊!”于是他让李文田走了,自己留了下来。
没人会想到,将军带的那支队伍,是三十三集团军较弱的那个师,强的在对岸。他带着一帮原来可能是胆小鬼,投降派,新兵蛋的“乌合之众”打得日军围着这座山,却怎么也攻不上来。如果连将军都不打算后退一步,这些士兵有什么理由逃跑。我们的将军在前线拿的是冲锋枪而不是烟和茶,我们的将军也正一下下地负伤却又在简单地处理后又站起来扫射向上冲锋的敌人,我们的将军似乎永远也倒不下。我想,再孬的士兵也不会再退缩了,李文田因为说了那么一句话就被将军赶走了,现在还有谁敢提“撤”这个字!
到了1940年5月16日下午,枪声,终于消散了。两个日本士兵冲入了中方阵地,这里似乎已经没有呼吸的迹象。目之所视,中国士兵躺倒在同伴的遗体上,垒成一幕壮烈的景象。这时,一个气宇不凡的人从血泊中站起,枪已没有子弹,但他用愤怒的目光瞪着这两个日本士兵,他们怔住了。在其中一个人终于清楚后,他用刺刀刺向了这个人的胸膛。
将军牺牲。
日军在张自忠死后欢呼庆祝,随后又都摘帽敬礼致哀,他们用酒精仔细擦洗将军遗体,用绷带包扎伤口,纳柏木棺厚葬。当夜黄维纲率敢死队夜袭日军营地,不顾一切夺回将军遗体,重入楠木棺,即日启程沿长江水路运往重庆,日军下令停止轰炸机轰炸。
运送当日,宜昌十万百姓站长江岸边目送将军遗骸离去,日军轰炸机在附近空中徘徊示威,宜昌十万百姓无一人慌乱,无一人逃离。此刻,所有人和将军在前线时一样目光灼灼;此刻,无人畏惧。
在棺椁到达重庆后,早已等待好的国民政府官员绕棺三圈哀悼,蒋介石更是抚棺大恸,没人会想到玩弄权力一生的蒋介石动了真情,在场者无不动容。从那时起,他蒋介石不再有安内之心,不再对日寇抱如何幻想,只想着倾其所有与敌血战,倘若有一天降了日寇,简直是愧对将军英灵。将军最终葬于重庆北碚梅花山,而家人却是无言的苦主。女儿张廉云14岁与父亲分离后未曾见面,再聚首却是阴阳两隔。她还没有跑到父亲墓前就脚软跪在地上,不敢相信已经发生的一切。日后她白发苍苍接受采访,回忆出殡那日却仿佛昨天。老得比先父还老了,却知道她年青的英雄除了那个夜晚渐行渐远的背影,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
延安追悼会上,毛泽东周恩来分别亲笔题字“尽忠报国”,“为国捐躯”。
……
以上是历史纪实,也许有些我记得不太清楚可能存在错误,但我心目中一直失位的英雄角色如今将军居之。最早认识将军是在浙江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上的第40页,只有寥寥一段描述和一张照片,当初并没有什么感觉,直到有一天无意看到关于将军的纪录片才被他所感动。可惜我能力有限,不能将我想表达的东西尽数表达出来。要知道将军是中国战场上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也是整个反法西斯同盟国中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将军在七七事变期间理性救国却在枣宜会战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许有人觉得这很愚蠢,但若一人周旋苟且了半辈子再现血气方刚很不容易,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必死而死之,留条后路的大道理我们都懂,只是有一天若要这人生非凡了或有意义了,我们只能向前走。
也许世界正因为有了这些热情的傻瓜才有所不同。正如将军的照片摆在蒋介石案头陪他后半生,正如当年的对手冈村宁次感慨将军英勇,正如将军这番话:
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
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
海不倾,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