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4月28日
地点:威海新生涯家长沙龙坊
参加人员:初高中学生家长
分享主题:考试焦虑
分享提纲
一、认识焦虑情绪:种类丨作用丨处理方法
二、了解考试焦虑:表现丨功能
三、关系和角色:动力丨路标丨教练
四、做VS不做
开场辞
作为曾经的高考落榜生、复读生,两次高考经历记忆犹新;作为8岁孩子的母亲,从他进入校园的那一天起,对未来的焦虑便伴随着每一次随堂测验成绩的公布而忽隐忽现。
当我进入母亲的角色时,便开始慢慢忘记了曾经作为孩子时对父母的期待:在我人生的路上,父母只是陪我走过就好,你是你,我是我。
“高考焦虑”这个既熟悉又遥远的话题,在离开学校经历社会之后,在又增加了更多社会角色之后,从认知、感受、建议三个方面和各位家长分享交流。
一、认识焦虑情绪
1.情绪的种类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又叫原始情绪。基本情绪的种类有不同的分法,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例如,人们可以体验到悲喜交加的复合情绪,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叫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叫焦虑。
2.情绪的绑缚
焦虑情绪(患者)的是在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其自身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害怕、顾虑重重、犹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对方解劝也不能消除。例如,对于现状(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考不上好的 大学怎么办?)出现的焦虑,因此而出现糟糕至极的联想增强了这种焦虑的情绪,而且被“焦虑的情绪”绑缚。
人类行为本质-趋利避害3.情绪的作用
3.1 情绪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动机和唤醒:情绪通过唤醒我们对于正在经历或想象中事件的行动来完成它的动机功能。然后它会引导并维持我们的行为直接达到特定的目标。
举个例子,当你第一次穿上自己的新毛衣时,发现肩缝处开线了,你为什么会飞快冲回商店去要求退款呢?如果你回答“因为我生气了”或者“因为我很失望”,那么你可以看出情绪实际上成为行为的原动力。
理论家认为唤醒水平和绩效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的关系。这一曲线预测太低或太高的唤醒水平都会损害绩效。如果你接受的生理刺激过少,你可能无法有效组织你的行为。如果你受到的刺激过多,情绪也会压倒认知。
高考焦虑攻略丨陪TA走过人生最重要的一段图中显示了最高绩效的最佳唤醒水平。有些工作在高唤醒水平下操作最好,有些则需要较为缓和的唤醒水平。而一些任务中,当唤醒水平较低是才能达到最高绩效。
决定唤醒水平的关键是工作难度。对于困难或复杂的工作,成功完成它的唤醒水平位于连续体的较低一端。(理解和应用:困难或复杂的工作、有畏难情绪的事务,先完成再完美,降先降低标准,不要因为完美主义而焦虑、拖延) 当难度降低、工作变得简单时,最佳水平(要使工作最为有效的水平)也会提高(理解和应用:应用于工作中对于简单重复的工作,考虑通过激励手段或是匹配相当能力水平的员工来保持最佳唤醒水平)。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复杂工作的绩效降低,而简单工作的绩效随着唤醒的提高而提高。
情绪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激励你前进,促使你向重要的目标迈进。由情绪环境引发的生理唤醒可以令你达到最高的绩效水平。
3.2 任何负面情绪背后都有积极意义
情绪总是伴随着事情的发生。当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体验正面(积极)意义的时候,就会发现负面情绪是可以为你服务的。
愤怒:能量特别高,会造成巨大的伤害(气大伤肝)。但是如果转化方向,会给我们力量改变自己不能接受的情况(兔子急了也咬人)。
失望:是对自己失望?还是对他人失望?比如对自己失望,不能接受当下的自己,那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样子呢?
焦虑:背后的意义是事情重要,自己拥有的能力不够,资源不够
悲伤:背后的情绪是失落,是对有价值的人或物失去后的感受,告诉我们要懂得珍惜
痛苦:谁痛苦谁改变,痛苦而不改变背后一定有“利益”,为了这个利益付出了痛苦的代价,去判断,考虑自己需要升级了
纠结:对价值观的不清楚,澄清自己的定位
委屈:愤怒无法表达时产生的感觉,小孩子对父母的情绪投射在现在。积极的意义是需要成长了,肩负当下的责任
后悔:发生的事情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积极的意义是进行改进
压力:告诉我们正生活在恐慌区中,积极的意义是需要升级了
挫败感:核心原因是能力不足或者资源不足。 挫败感的解决方案是提升能力、增加资源、死撑完成、略降预期,可以任选方法完成。挫败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东西,因为搞定挫败感之后得到的就是成就感。
3.3 焦虑的积极意义
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这就是说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用的和可取的,甚至是必要的。
焦虑是对生活持冷漠态度的对抗剂,是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的预防针,它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和对文化的认同,推动着人格的发展。强烈的焦虑也并不总是消极的。应该注意的是,不能让自己的情绪过于强烈,否则它会使你位于绩效曲线的下滑段。
情绪是发现问题的钥匙:当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焦虑情绪,就已经可以解除情绪的绑缚;进一步了解情绪背后真实的需求,就可以给自己慢慢松绑;针对需求采取有效的行动,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时,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就可以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而成为习惯。
4.情绪处理五步法
情绪的本质是一种能量(比如,当我们发火之后会觉得特别累),这种能量是有方向的。当情绪的方向与理性的自我方向是相反的,就会出现内耗,感觉不舒服。判断一个人幸福与否的标志,在于他是否内耗。
处理负面情绪的能量可以用五步法:
觉察:感知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情?瞬间用分身术,把“小我”分离出来。
倾听:用“理性的我”来倾听“小我”要和我们说什么?
理解:真的去理解“小我”到底怎么了?
调整:看到负面情绪后积极的意义
行动:....
二、了解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指由考试引起的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表现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冒汗、尿频、大脑一片混乱或空白等。
心理上的紧张大多以担心的形式出现。例如:担心考试时题目不会做、担心以前掌握的知识想不起来,担心考试考糟了被父母责骂等。
2.焦虑的表现形式
生病:发烧、腹泻、呕吐、腹泻等;情绪表现:忧伤、愤怒、烦躁、哭泣;人际关系异常,和父母对抗、和老师对抗;目光恐惧等;行动变化:行动突然、控制力弱、冲动行为等。
3.焦虑的功能
集中注意力、提高兴奋度、协调机体机能、增加代谢速度、激发潜能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三、关系和角色
1.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我们跟孩子的关系——TA不是我们生命的延伸物,也不是我们的产品,更不是我们必要控制的一个对象,TA就是我们一个长达18年的同宿舍的舍友。我们会陪TA走过人生最重要的一段,给他提供最关键的帮助,但是,TA是TA,我是我,我们是两个平等的人。
2.父母的角色
父母永远是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动力:第一次高考落榜,母亲默默无语支持复读,作为子女心存感激;第二次高考,母亲默默无语全程陪同,作为子女心存感激。相信每一个孩子最初都是希望可以成为父母的骄傲,满足父母期待的过程中慢慢长大;成年后不断努力,成为更好自己。
父母在孩子人生第一次对未知恐惧时做最好的陪伴:当孩子向父母表达焦虑的信号时,是在寻找支撑和接受。父母可以要做的事情就是给孩子的情绪体验“命名”——当一种情感被命名以后,它就从不可承受变成了可以承受。
父母在孩子的人生当中应该承担教练的角色:第一,把坏东西帮你挡出去;第二就是给你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父母应该把广袤的世界,像布置一道风景一样,摊在孩子的面前,让孩子自己去挑(尽我们所能提供资源)。
父母在孩子人生中应该承担路标的角色:用我们人生的体验和阅历(未必一定是成功的经验),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帮助孩子看到更远的未来。高考只是未来人生的一个弯道而已。
车日路模型【日】你要去往的地方和目标?你的职业发展目标是什么?长期五年的目标?短期三年的目标?1年以后你想自己成为什么样子?如果让你排序,最重要的是什么?哪些可以排在后面?承担路灯的3.正确的做法:真诚的表达,陪伴孩子的情绪,让情绪流动起来
【路】你要走的路径。对于去往最近的那个目标,你的路径清楚吗?分几步走?如果你不清楚,谁有可以帮你清楚。
【车】你自己 ,有什么?如何改装、升级?
四、做VS不做
1.(认真)倾听VS打断
当孩子和我们说情绪时,不管说什么,不要去打断;学会用身体语言:视线保持平视、身体前倾、眼神专注不要游离、神情顺应孩子的情绪、尽量用孩子的语气和语速;学会用“哦、啊、嗯、是啊、我也能感觉到”回应孩子的诉说;遇到孩子情绪激烈时,表达支持和理解;引导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情绪、感受和需求(比如:然后呢?还有吗?)
2.(充分)接纳VS否认
接纳孩子的想法、行为、情绪、变化、选择
3.(全身心)的支持VS回避
营养支持、环境的支持(唠叨是情绪的发酵剂)、心理支持
4.(适度)施压与减压VS放任
家长先给自己减压;学会举重若轻和淡定,哪怕学会装作淡定;学会开放自己,放低自己;学会引导孩子说出你希望听到的话;及时觉察孩子情绪程度,适时寻求帮助;带领孩子认识思维→行为→结果链条,启发孩子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孩子一起看远景;让孩子认识人生路是自己选择自己走,家长无法替代;和孩子协商什么样的督促方式可以接受。
【小结】无条件接纳→界定问题→解决问题→情感认同
写在最后的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孩子:
高考,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次弯道,作为父母给予更多的动力而不是压力,给予最大的支持而不是遗憾,“陪TA走过人生最重要的一段,给他提供最关键的帮助,但是,TA是TA,我是我”!
学习,是伴随一生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还可以也应该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来影响孩子,真正成为孩子的动力、榜样和教练。
参考文献
1.《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
2.《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2012修订版》
高考焦虑攻略丨陪TA走过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推荐阅读